文健
-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HIF-1α、ICAM-1、VCAM-1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选取活动期RA患者50例为RA组,RA合并恶性肿瘤患者25例为RA合并恶性肿瘤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HIF-1α、ICAM-1、VCAM-1水平,记录RA组与RA合并恶性肿瘤组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水平及DAS28评分。应用受试者特异性曲线(ROC)分析血清HIF-1α、ICAM-1、VCAM-1水平在RA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RA合并恶性肿瘤组的血清HIF-1α、ICAM-1、VCAM-1水平均高于RA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RA组血清HIF-1α、ICAM-1、VCAM-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A合并恶性肿瘤组的RF、anti-CCP水平及DAS28评分均明显高于RA组(P﹤0.01)。经ROC曲线分析可知,HIF-1α、ICAM-1、VCAM-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2、0.785、0.752。结论 RA患者血清HIF-1α、ICAM-1、VCAM-1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RA合并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指标。
- 郭君朱世为廖东罗泉芳陈钦玭唐琳洁文健王薇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低氧诱导因子-1Α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恶性肿瘤
- 国产卡泊芬净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 2024年
- 目的探讨国产卡泊芬净治疗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收治并在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IFD的46例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位年龄为51岁(11,77岁),男、女性患者分别为25和21例。根据IFD临床诊断分级结果,将这46例IFD患者分为确诊组(n=5)、临床诊断组(n=17)、拟诊组(n=24);根据患者在接受卡泊芬净治疗前是否采取其他静脉抗真菌药物治疗,将其分为初治组(n=12)和挽救组(n=34)。不同IFD临床诊断分级、治疗分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患者诊治及不良反应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卡泊芬净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IF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患者的随访截至卡泊芬净治疗结束后2个月。对按照不同IFD临床诊断分级、治疗分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ORR)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中位年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或Mann-Whitney U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制订的标准,并且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NXSYY-2020-073)。结果对本研究46例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IFD患者的调查结果如下。①这46例患者均为肺部IFD者,其中5例同时合并真菌血症。其中以年龄19~59岁与罹患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者为主,占比分别为69.6%(32/46)、39.1%(18/46)。②这46例患者病原菌培养结果显示,血培养检出真菌5例,痰培养或肺泡灌洗液检出真菌13例。确诊组5例患者中,检出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者分别为2、2和1例;临床诊断组17例患者中,检出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烟曲霉菌者分别为4、2
- 文健吴春林罗泉芳
- 关键词:卡泊芬净侵袭性真菌感染血液肿瘤侵袭性真菌病中性粒细胞缺乏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 2022年
-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常见并发症,可引起多器官疾病,其中CMV视网膜炎(CMVR)是比较常见的CMV病。CMVR患者早期通常无症状,容易被漏诊,因眼部症状就诊时,多数已进展至疾病晚期,此时患者通常出现严重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失明,现有治疗手段对其疗效不佳。笔者拟就allo-HSCT后CMVR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等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MVR的认识,使患者得到尽早诊治,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文健杨栋林姜尔烈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玻璃体腔内注射更昔洛韦膦甲酸钠
- SLEDAI-2000与Classic BILAG两种评分系统评价LN患者的疾病活动状况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SLEDAI-2000与Classic BILAG两种评分系统评价狼疮肾炎(LN)患者的疾病活动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9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LN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LEDAI-2000与Classic BILAG两种评分系统对其疾病活动状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种评分系统与LN患者疾病活动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两种评分系统评测分数与尿红细胞计数及尿蛋白定量(24 h)呈正相关(P均<0.01),与血红蛋白、血小板、抗U1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及补体C3呈负相关(P均<0.01);Classic BILAG评分与抗ds DNA抗体不相关,SLEDAI-2000评分与抗ds DNA抗体呈正相关(P<0.01);Classic BILAG评分与活动指数(AI)、慢性指数(CI)、肾小管间质损害(TIL)呈正相关性(P均<0.01),SLEDAI-2000评分仅与Al呈正相关(P<0.01),与CI、TIL不相关;两种评分系统结果有差异时,Classic BILAG分级低者与SLEDAI--2000评分低者尿蛋白定量(24 h)分别为(0.26±0.19)g、(2.07±2.29)g(P<0.05),AI分别为1.5±0.4、3.9±2.1,Classic BILAG分级低者尿蛋白定量(24 h)和AI均明显低于SLEDAI-2000评分低者(P<0.05)。结论 SLEDAI-2000与Classic BILAG两种评分系统均可用于评价LN患者的疾病活动状况,但后者与LN患者肾脏损害的相关性优于前者,可为LN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改善提供依据。
- 郭君朱世为廖东罗泉芳陈钦玭唐琳洁文健王薇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CLASSIC
- 左旋咪唑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探讨左旋咪唑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别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硫酸羟氯喹片,20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盐酸左旋咪唑片,50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清补体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以及SLEDAI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4、IL-6及IFN-γ水平均显著降低,IL-2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1q、C3、C4水平明显增加,β2-MG水平明显降低,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补体和β2-MG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LE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SLEDAI评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左旋咪唑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郭君朱世为廖东罗泉芳陈钦玭唐琳洁文健王薇
- 关键词:盐酸左旋咪唑片系统性红斑狼疮炎性因子血清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