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世顺

作品数:11 被引量:39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内镜
  • 3篇黏膜
  • 3篇黏膜下
  • 3篇膜下
  • 2篇食管
  • 2篇双歧杆菌
  • 2篇切除
  • 2篇肿瘤
  • 2篇黏膜下剥离术
  • 2篇内镜黏膜
  • 2篇内镜黏膜下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内窥镜
  • 2篇结肠
  • 2篇镜检
  • 2篇窥镜
  • 2篇疾病
  • 2篇杆菌
  • 2篇剥离术

机构

  • 11篇福建省立医院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鼎市医院
  • 1篇莆田学院附属...
  • 1篇福建省龙岩市...
  • 1篇福建省泉州市...

作者

  • 11篇钟世顺
  • 9篇梁玮
  • 5篇郑晓玲
  • 5篇邓万银
  • 4篇郑金辉
  • 3篇郭仙斌
  • 3篇徐丽霞
  • 2篇何利平
  • 2篇高丽影
  • 2篇刘进生
  • 1篇李伟华
  • 1篇王丽珍
  • 1篇钟世顺
  • 1篇陈雅华
  • 1篇方超英
  • 1篇陈文树
  • 1篇林晓露
  • 1篇李彩苹
  • 1篇潘小杰
  • 1篇黄子成

传媒

  • 5篇中华消化内镜...
  • 2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结直肠疾...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探讨内镜吻合夹在上消化道穿孔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内镜吻合夹(OTSC)在上消化道穿孔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陈旧性和新鲜性上消化道穿孔并采用OTSC进行内镜下缝合的患者13例,选用的OTSC夹型号均为11/6t,操作均由资深内镜医师完成。结果13例患者中新鲜性穿孔7例,均为胃黏膜下肿物内镜治疗术后医源性穿孔;陈旧性穿孔6例,其中自发性食管破裂2例,食管异物穿孔术后瘘2例,胃间质瘤腹腔镜术后瘘1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1例。13例病变中胃部穿孔8例(8/13),食管穿孔5例(5/13);新鲜穿孔大小为4~30mm(平均15.3mm),陈旧性穿孔大小为5~10mm(平均7.8mm)。内镜操作时间,新鲜穿孔为6~27min(平均15.1min),陈旧性穿孔15—80min(平均42.3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技术成功率100%(13/13),临床成功率在新鲜穿孔为100%(7/7),陈旧性穿孔为50%(3/6)。13例患者均无特殊治疗,无特殊并发症。结论OTSC封闭上消化道穿孔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新鲜性穿孔疗效明显优于陈旧性穿孔。无明显炎症反应引起的纤维化时,可能是陈旧性穿孔置入OTSC的较好时机,〈30mm的病灶行OTSC成功率较高。OTSC自行脱落数较少,内镜下干预取出的必要性及时机仍需进一步探讨。
郑晓玲陈晓琼高丽影徐丽霞林海宁钟世顺邓万银郑金辉梁玮
关键词:食管穿孔内窥镜检查吻合术
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对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钟世顺李淑梅李东良
主要技术内容:微生态活菌制剂应用于肠屏障功能障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制造与保存难度较大,二是活菌在肠道黏附定植的数量较少,三是活菌在肠屏障功能障碍患者肠道可能由于局部气体和生长底物的不足而难以足量繁殖,且如果该菌穿过肠壁,...
关键词:
关键词:活菌制剂
eCura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后治疗策略选择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评估eCura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非治愈性切除后治疗策略选择上的辅助作用。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110例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病例纳入回顾性队列研究, 根据eCura评分系统分成低危组79例、中危组22例和高危组9例。采用ROC曲线分析检验eCura评分系统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eCura评分系统风险分层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使用Kaplan-Meier法评估癌症生存率, 生存率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 35例患者于ESD术后追加了标准外科手术, 包括低危组22例、中危组8例和高危组5例, 其中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 包括低、中危组各1例和高危组3例。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CI:0.697~0.952, P=0.001), eCura评分系统评分的最佳截断值设置为3分时约登指数为0.7, 达最大值, 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危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约是低危组的3.00倍(95%CI:0.17~54.57, P=0.458);高危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约是低危组的31.50倍(95%CI:2.14~463.14, P=0.012)。随访时间12~58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 10例复发, 包括低危组4例和中、高危组各3例, 其中2例来源于ESD术后追加标准外科手术者中, 且均来自低危组, 其余8例均来源于ESD术后未追加标准外科手术者中。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危组中追加手术者的癌症生存率略低于未追加手术者(P=0.319), 中危组中追加手术者的癌症生存率高于未追加手术者(P=0.296), 高危组中追加手术者的癌症生存率明显高于未追加手术者(P=0.013)。结论 eCura评分系统能够较好地辅助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后治疗策略的选择, 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后续淋巴结转移和复发风险。对于eCura评分系统评估为低风险类别者, 密切随访可能是一种可接�
付凤琴林晓露程辉梁玮邓万银钟世顺郑金辉江思芮姜雨婷郑晓玲
关键词:胃肿瘤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结直肠肿物内镜下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物内镜下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Pubmed、Cochrane、Embase、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与结直肠肿物内镜下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3版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纳入资料的异质性进行分析,计算OR值和95%可信区间。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总例数6689例,其中364例发生了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ESD193例,EMR119例,EPMR52例),总发生率为5.45%。Meta分析结果显示:肿物位于近端结肠(OR:1.83,95%CI:1.31~2.56;P=0.0004)、抗血栓药物使用史(OR:1.61,95%CI:1.19~2.18;P=0.002)、组织学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癌(OR:0.63,95%CI:0.45~0.89;P=0.009)、分块切除(OR:2.71,95%CI:1.32~3.51;P=0.002)、术中出血(OR:2.52,95%CI:1.56~4.10;P=0.0002)、未置入止血夹(OR:2.19,95%CI:1.20~3.99;P=0.01)、黏膜下重度纤维化(OR:3.67,95%CI:2.02~6.65;P<0.0001)为内镜下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病灶大小、病灶形态、是否有合并症不是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肿物病灶位于近端结肠、抗血栓药物使用史、组织学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癌、分块切除、术中出血、未置入止血夹、黏膜下重度纤维化为内镜下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许炎钦林峥嵘钟世顺钟世顺林晓露
关键词: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迟发性出血
胃壁全层缺损内镜下缝合方式的对比观察(含视频)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评价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TSC)及钛夹联合尼龙绳系统(Kingclosure)闭合胃壁全层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出现胃壁全层缺损的75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闭合方式分为OTSC组5=20)和Kingclosure组(n=55),对性别、年龄、瘤体最大直径、瘤体位置、缺损面直径、总操作时间、闭合缺损面时间、闭合成功率、住院时间、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在年龄、性别、瘤体位置、瘤子直径、缺损面直径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闭合成功率均为100%。住院时间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1.13,P=0.268)。总操作时间,Kingclosure组为(63.24±43.22)min,OTSC组为(47.60±18.13)min(n=2.20,P=0.030);缺损面闭合时间,Kingclosure组为(20.85±16.35)min,OTSC组为(10.95±5.20)min(t=2.65,P=0.010);住院费用,Kingclosure组为(24200±800)元,OTSC组为(36200±2350)元(t=6.21,P<0.001).2组术后腹部立位平片均提示少量膈下游离气体,因气体量少且无明显症状表现未予干预。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再发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均顺利出院。术后6个月复查,Kingclosure组小部分患者(15例,27%)出现钛夹或者伴尼龙绳残留,均顺利内镜取出;OTSC组大部分患者(19例,95%)吻合夹在位。两组均无一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OTSC及Kingclosure用于胃壁全层缺损治疗均安全、有效,前者具有总操作时间短、闭合时间短等优势,但缺点是费用较高。
徐丽霞杨常顺许超郑晓玲邓万银郑金辉钟世顺郭仙斌梁玮
关键词:胃肠内窥镜黏膜下肿物
长节段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病灶长度超过5 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在福建省食管癌早诊早治促进联盟治疗的85例病灶长度超过5 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ESD组(52例)及EPMR组(33例),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结果ESD组与EPMR组的完整切除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5%(45/52)比87.9%(29/33),P〉0.05],ESD组的手术时间[(58.53±30.50)min比(32.06±9.12)min]、术后禁食时间[(4.18±1.30)d比(3.67±0.96)d]、住院时间[(7.45±2.44)d比(6.54±1.73)d]及抗生素使用时间[(3.48±2.33)d比(1.96±2.20)d]明显长于EPMR组(P均〈0.05)。ESD组与EPMR组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胸痛、术后出血等近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狭窄发生率较EPMR组高[23.1%(12/52)比6.1%(2/33),P〈0.05]。术后随访3~63个月,ESD组复发5例,EPMR组1例,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PMR与ESD治疗病灶长度超过5 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相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而EPMR操作时间短,术后狭窄并发症少,且术式相对简单,易于掌握。
陈洋洋陈雅华钟世顺黄新香兰世迁郭建民黄子成李彩苹林吟梁玮
关键词:食管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基于乳酸相关基因肠癌预后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023年
目的寻找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肠癌患者的预后。方法基于TCGA肠癌数据集,分析乳酸相关基因在肠癌中的表达。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构建肠癌的乳酸相关基因预后模型。通过CIBERSORT算法评估乳酸相关基因预后评分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肠癌中共筛选出78个差异表达的乳酸相关基因用于构建肠癌患者的预后模型。通过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构建了用于预测肠癌患者预后的乳酸相关基因预后模型。与低风险组比较,高风险组患者总体生存情况较差。低风险组中,T cells CD4 memory resting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显著低于高风险组。结论本研究确定了以乳酸相关基因为基础的肠癌预后模型,从而较准确预测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助于临床医生对肠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进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钟世顺梁玮许炎钦刘进生
关键词:肠癌乳酸预后标志物
双歧杆菌对结肠癌细胞DLD-1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初步评估双歧杆菌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以人源结肠癌细胞DLD-1为研究对象,通过CCK8、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探究双歧杆菌对结肠癌细胞DLD-1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结果CCK8实验表明,相比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DLD-1的增殖能力被显著抑制(P<0.01);划痕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可以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DLD-1的迁移能力(P<0.01);Transwell实验表明,相比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可以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DLD-1的侵袭能力(P<0.01)。结论双歧杆菌可以减弱结肠癌细胞DLD-1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本研究为临床结肠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钟世顺梁玮许炎钦刘进生
关键词:双歧杆菌结肠癌增殖迁移
经口内镜下肌切除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除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7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行POEM手术。记录术前吞咽困难评分、术后并发症及近期远期疗效。结果7例患者POEM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46~113min,平均(73±ao)min。术后除2例出现皮下气肿、纵隔气肿,经内科治疗后痊愈,余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12个月,7例患者吞咽困难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POEM手术可以迅速解除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吞咽困难,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何利平郑晓玲梁玮方超英邓万银郑金辉钟世顺王丽珍高丽影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
内镜隧道技术在食道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梁玮郑晓玲徐丽霞邓万银陈文树钟世顺何利平潘小杰郭仙斌李伟华
如今内镜进入电子和光学结合的新时代,随着内镜治疗器械的不断研发,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镜已经从单纯的诊断进入粘膜外科时代,越来越多外科手术逐步被内镜微创技术所替代。近几年来,建立在经自然腔道的内镜外科手术...
关键词:
关键词:食道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