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霞
- 作品数:5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胃壁全层缺损内镜下缝合方式的对比观察(含视频)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评价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TSC)及钛夹联合尼龙绳系统(Kingclosure)闭合胃壁全层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出现胃壁全层缺损的75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闭合方式分为OTSC组5=20)和Kingclosure组(n=55),对性别、年龄、瘤体最大直径、瘤体位置、缺损面直径、总操作时间、闭合缺损面时间、闭合成功率、住院时间、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在年龄、性别、瘤体位置、瘤子直径、缺损面直径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闭合成功率均为100%。住院时间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1.13,P=0.268)。总操作时间,Kingclosure组为(63.24±43.22)min,OTSC组为(47.60±18.13)min(n=2.20,P=0.030);缺损面闭合时间,Kingclosure组为(20.85±16.35)min,OTSC组为(10.95±5.20)min(t=2.65,P=0.010);住院费用,Kingclosure组为(24200±800)元,OTSC组为(36200±2350)元(t=6.21,P<0.001).2组术后腹部立位平片均提示少量膈下游离气体,因气体量少且无明显症状表现未予干预。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再发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均顺利出院。术后6个月复查,Kingclosure组小部分患者(15例,27%)出现钛夹或者伴尼龙绳残留,均顺利内镜取出;OTSC组大部分患者(19例,95%)吻合夹在位。两组均无一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OTSC及Kingclosure用于胃壁全层缺损治疗均安全、有效,前者具有总操作时间短、闭合时间短等优势,但缺点是费用较高。
- 徐丽霞杨常顺许超郑晓玲邓万银郑金辉钟世顺郭仙斌梁玮
- 关键词:胃肠内窥镜黏膜下肿物
- 日本食管协会分型中AB分型在早期食管鳞癌T分期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日本食管协会(JES)分型中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AB分型对早期食管鳞癌T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疑诊的98例早期食管癌资料,所有病变均按JES分型对IPCL进行AB分型,并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外科术后病理进行对比,评估JES分型中AB分型与病理诊断的对应关系。结果98例病变中IPCLB1型72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2例,M1期30例,M2期28例,SM2期1例,SM2期以深1例,IPCLB1型诊断M1、M2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38%、41.67%;IPCLB2型16例,其中M1期4例,M2期6例,M3期2例,SM1期3例,SM2期1例,IPCLB2型诊断M3、SMl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3%、88.04%;IPCLB3型10例,其中M1期1例,M2期5例,SM1期1例,SM2期1例,SM2以深2例,IPCLB3型诊断SM2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33.33%、90.53%。结论IPCL的AB分型可一定程度上评估早期食管癌的浸润深度,但其部分亚组在灵敏度或特异度上存在一定差异性,提示该分型单独应用于术前食管黏膜病变浸润深度的评估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结合碘染色、超声内镜等内镜技术综合评估。
- 陈晓琼陈雅华郑晓玲邓万银徐丽霞陈樑郭仙斌高丽影梁玮
- 关键词:食管肿瘤内窥镜检查
- 探讨内镜吻合夹在上消化道穿孔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内镜吻合夹(OTSC)在上消化道穿孔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陈旧性和新鲜性上消化道穿孔并采用OTSC进行内镜下缝合的患者13例,选用的OTSC夹型号均为11/6t,操作均由资深内镜医师完成。结果13例患者中新鲜性穿孔7例,均为胃黏膜下肿物内镜治疗术后医源性穿孔;陈旧性穿孔6例,其中自发性食管破裂2例,食管异物穿孔术后瘘2例,胃间质瘤腹腔镜术后瘘1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1例。13例病变中胃部穿孔8例(8/13),食管穿孔5例(5/13);新鲜穿孔大小为4~30mm(平均15.3mm),陈旧性穿孔大小为5~10mm(平均7.8mm)。内镜操作时间,新鲜穿孔为6~27min(平均15.1min),陈旧性穿孔15—80min(平均42.3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技术成功率100%(13/13),临床成功率在新鲜穿孔为100%(7/7),陈旧性穿孔为50%(3/6)。13例患者均无特殊治疗,无特殊并发症。结论OTSC封闭上消化道穿孔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新鲜性穿孔疗效明显优于陈旧性穿孔。无明显炎症反应引起的纤维化时,可能是陈旧性穿孔置入OTSC的较好时机,〈30mm的病灶行OTSC成功率较高。OTSC自行脱落数较少,内镜下干预取出的必要性及时机仍需进一步探讨。
- 郑晓玲陈晓琼高丽影徐丽霞林海宁钟世顺邓万银郑金辉梁玮
- 关键词:食管穿孔内窥镜检查吻合术
- 对经口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牵引线制作方法的改良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 介绍在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对牵引线制作的改良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内镜中心40例患者中,通过使用改良牵引(实验组)和常规牵引(对照组)在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的对比,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牵引线安装完善时间、固定病灶后止血夹脱落次数、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的临床情况。结果 实验组牵引线安装完善时间(53.30±12.85)s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时间(105.00±11.68)s(=3.42,〈0.05)。实验组固定病灶后止血夹脱落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χ^2=2.37,〈0.05)。实验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18/20,90%),对照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17/20,85%)。两组整块切除率均为100%。两组均无出现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运用创新性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者默契的护理配合、术后密切关注病情是达到内镜下理想治疗效果的关键。
- 杨文博梁玮徐丽霞邓万银方超英王丽珍高丽影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癌前病变
- 内镜隧道技术在食道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 梁玮郑晓玲徐丽霞邓万银陈文树钟世顺何利平潘小杰郭仙斌李伟华
- 如今内镜进入电子和光学结合的新时代,随着内镜治疗器械的不断研发,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镜已经从单纯的诊断进入粘膜外科时代,越来越多外科手术逐步被内镜微创技术所替代。近几年来,建立在经自然腔道的内镜外科手术...
- 关键词:
- 关键词:食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