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智飞
-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省脑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不同扫描方向对图像质量影响的探讨
-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方向对图像质量影响,提高头颈部CTA检查成功率以及重建血管的图像质量,增加病灶检出率.方法 随机选择本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头颈部动脉造影的60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 邝智飞权建渊张丽琴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放射摄影术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常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常规磁共振与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9例PCNSL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对患者行常规MRI、增强MRI、FLAIR、DWI、1H-MRS、PWI扫描,分析扫描图像。结果 19例患者共发现35个病灶,其中14例单发,5例多发,主要位于脑室旁深部脑白质区。病灶均呈T1等或者稍低信号,T2等或者稍高信号。瘤周水肿以轻、中度为主。35个病灶实性部分DWI均为稍高信号或高信号,ADC信号较对侧正常脑实质区域信号低。26个病灶呈低灌注,9个病灶为等灌注,时间-信号曲线有缓慢增强的趋势,并逐渐到达峰值。1H-MRS波谱表明病灶实性区域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降低,Cr(肌酸)峰有轻度降低,Cho(胆碱)峰升高,并出现异常高耸宽大的Lip(脂质)峰,另有4个病灶出现倒置Lac(乳酸)峰。结论常规与功能磁共振成像能够为PCNSL患者的病灶分析与病情诊断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 刘旋辉蒋碧玉邝智飞
- 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 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对比被引量:2
- 2017年
-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对其行CT、核磁共振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核磁共振的检出率与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00%、87.50%,CT检查的检出率与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50%、75.00%,核磁共振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CT诊断,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均较高,但核磁共振的检出率与诊断符合率更高,且危害小。
- 邝智飞刘旋辉
-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CT核磁共振
- 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AQP4和MMP9表达及磁共振扩散成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丁苯酞(NB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AQP4和MMP9表达及磁共振扩散成像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10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观察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27只;每组按照3个不同的取样时间点(6 h、24 h和48 h)又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9只。参照Zea Longa模型制备方法制备大鼠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建模30 min后观察组于腹腔注射丁苯酞软胶囊混悬溶液(10 mg·kg^-1·d^-1),阳性对照组注射尼莫地平软胶囊混悬溶液(10 mg·kg^-1·d^-1),模型组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1 mL/kg),假手术组不给药。分别对各组进行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检测EB含量以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采取TTC法测定处理大鼠24 h后脑梗死面积;磁共振扩散成像测定脑梗死区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及指数ADC(eADC);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AQP4和MMP9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损,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6 h、24 h和48 h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观察组在24 h和48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但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EB渗出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EB渗出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在48 h开始降低,但观察组EB渗出量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TTC染色切片显示假手术组无梗死灶,模型组具有明显的白色梗死区域,观察组梗死区域较模型组显著减少,但多于阳性对照组;模型组和观察组rADC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观察组rADC值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reADC分析显示,观察组reADC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AQP4和MMP9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观察组在6 h、24 h、48 h脑组织AQP4和MMP9蛋白升高幅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均明显高于阳性对�
- 刘旋辉容鹏飞黄远桃蒋碧玉邝智飞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丁苯酞水通道蛋白4磁共振扩散成像
- 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不同扫描方向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方向对图像质量影响,提高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成功率以及重建血管的图像质量,增加病灶检出率。方法选择需要进行头颈部动脉造影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减影法由头侧往足侧扫描,对照组采用减影法由足侧往头侧扫描。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组技术进行后处理,观察各部位血管CT值及血管显像质量,对比2组患者头颈部动脉血管显像质量,并采用3级评分法评估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双侧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起始部、头臂干血管显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同等造影剂和辐射剂量下,通过从头侧往足侧静脉团注造影剂扫描,可取得较好血管显像质量,还能得到更多显像质量较好的血管信息,有利于及早发现相关部位的病变。
- 邝智飞陈炜吴立业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头颈部血管病变
- MRI 3D-CISS序列在三叉神经痛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结构相干(3D-CISS)序列在三叉神经痛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要症状患者的颅脑MRI常规序列和3D-CISS序列图像,其中12例加做增强扫描,对比分析MRI 3D—CISS序列和常规平扫序列对三叉神经相关病变(主要包括三叉神经脑池段周围血管压迫或推移、实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显示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手术探查48例发现责任血管;术前MRI 3D-CISS序列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周围血管压迫或推移46例,3D—CISS序列显示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5.83%;常规序列无法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周围血管压迫或推移。3D-CISS序列显示实性肿瘤8例,常规平扫序列显示实性肿瘤6例。肿瘤样病变6例于MRI3D-CISS序列和常规平扫序列均得到显示。3D-CISS序列对三叉神经痛相关疾病诊断的敏感度(96.77%)显著高于MRI常规平扫序列(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I3D—CISS序列对三叉神经痛相关疾病诊断的敏感度高,对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吴立业黄祖平陈炜邝智飞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曲师多平面重建(CMPR)后处理技术。结果病例血管重建图像均显示良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8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4个),肾下段腹主动脉瘤4例,小腿血管瘤4例。结论 MSCTA检查可清楚地观察下肢动脉血管形态,了解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和下肢动脉壁钙化斑块,为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理想成像方法,值得临床参考。
- 邝智飞
- 关键词: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下肢动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