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清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长
  • 1篇血管生长因子
  • 1篇血栓
  • 1篇血栓闭塞
  • 1篇血栓闭塞性
  • 1篇血栓闭塞性脉...
  • 1篇整合教学
  • 1篇皮肺
  • 1篇吸收性
  • 1篇脉管
  • 1篇脉管炎
  • 1篇门诊
  • 1篇门诊患者
  • 1篇经皮肺穿
  • 1篇经皮肺穿刺
  • 1篇活检
  • 1篇教学
  • 1篇教学模式
  • 1篇发热

机构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4篇张国清
  • 4篇张旻
  • 2篇周新
  • 2篇张鹏宇
  • 1篇李群
  • 1篇张杏怡
  • 1篇刘玮
  • 1篇包爱华
  • 1篇孙喆
  • 1篇丁凤鸣

传媒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临床八年制呼吸系统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课程(organ-system based curriculum,OSBC)教学在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效果,探讨其可行性。方法: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的150名学生作为教学对象,采用课后考核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呼吸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OSBC教学及教师的满意度反馈。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OSBC教学的综合满意度为97.6%。学生的考核总成绩及格率为100%,理论卷面考核及格率为96%。在学生评价中,学生知识点得分率高的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仪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教学效果5个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得分率低的教师组;运用双语教学知识点的模块得分率明显高于非双语教学知识点;以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中涉及相关知识点的得分率明显高于未涉及知识点模块;整合课程教学相关知识点掌握度高于传统内科学教学。结论:采用以疾病为中心、以临床诊疗路径为导向的OSBC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教学团队进行多学科重组和融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考核成绩。该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张颖颖包婺平张国清张鹏宇郝慧娟薛艺抒殷东宁刘玮周新张旻
关键词:整合教学教学模式
不同机制所致的血管紊乱化生长的共同干预——安罗替尼治疗右肺鳞癌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被引量:8
2020年
背景与目的肺目前为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又称Buerger disease)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安罗替尼作为三线药物,指南推荐用于二线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分析1例右肺鳞癌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困境及疗效评价,为两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8年8月收治的1例右肺鳞癌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治疗过程,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73岁,因"咳嗽、咳痰5月"入院。查体双下肢色素沉着伴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既往有吸烟史,可疑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并游走性静脉炎一年余。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提示右上肺肿瘤伴阻塞性肺炎,气管镜活检证实为鳞癌;B超提示双上肢及双下肢多发动脉闭塞,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考虑:右肺鳞癌(T4N2M0,Ⅲb期),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2分;肺部感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和静脉输液岗植入术均失败,无法进行化疗。结合文献检索,考虑TAO也可能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紊乱,选择安罗替尼(12 mg qd po)治疗。患者耐受性良好,随访14个月,肺部病变持续空洞化并缩小,同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转。结论该患者罹患鳞癌合并TAO,安罗替尼治疗可有效控制肺癌增长,同时改善TAO相关症状。安罗替尼可能通过阻断VEGF信号通路,纠正紊乱化生长的血管,而不仅仅是抑制血管生成。
郝慧娟张旻张国清朱慧包婺平
关键词:血管生长因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市市区与郊区发热门诊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比较在上海市市区与郊区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探讨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20年1月22日-2月6日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北部院区(市区)和南部院区(郊区)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收集其症状、体征、流行病学史、血液检查和胸部薄层CT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COVID-19疑似患者进行隔离并行核酸检测。比较市区与郊区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和COVID-19确诊情况。结果共1410例市区患者、1103例郊区患者入选。市区患者年龄为(42.8±17.8)岁,郊区患者年龄为(38.3±15.8)岁,市区患者年龄显著大于郊区患者(P<0.0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36)。与市区患者相比,郊区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更长[(1.5±0.7)d比(1.4±0.6)d,P<0.01],就诊时体温更高[(38.7±0.5)℃比(38.4±0.5)℃,P<0.01],呼吸频率加快者更常见[8.3%(117/1410)比4.3%(47/1103),P<0.01]。郊区患者中伴呼吸系统症状(干咳、脓痰、咽痛、胸痛),以及其他症状(恶心、腹泻和头痛)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市区患者(P值均<0.01)。郊区患者中急性发热呼吸疾病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样疾病的占比,以及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比例均显著高于市区患者(P值均<0.01)。市区患者中共103例(7.3%)诊断为肺炎,郊区患者中共124例(8.8%)诊断为肺炎,两组间肺炎诊断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9)。在市区肺炎患者中,60~79岁年龄段的患者占比最高(45.6%);而在郊区肺炎患者中,20~3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41.9%)。共65例患者有COVID-19相关流行病学接触史,其中市区9例和郊区56例。经核酸检测,市区3例患者和郊区9例患者被确诊为COVID-19。结论市区和郊区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可能与人口结构不同有关。
丁凤鸣李群傅春瑜殷东宁孙喆张杏怡贲素琴张国清包婺平包爱华顾翔张钧周新张旻
关键词:发热门诊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延迟吸收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延迟吸收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因延迟吸收肺炎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6例患者中,71例(71/146,48.6%)通过经皮肺穿刺获得了明确诊断,70例(70/146,47.9%)经皮肺穿刺的结果为非特异性的。5例患者(5/146,3.4%)经皮肺穿刺未能成功。71例诊断明确的患者包括:肺结核23例,真菌性肺炎5例,肺部恶性肿瘤23例,机化性肺炎15例;其他5例(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肺梗死1例,尘肺1例,炎性假瘤1例,间质性肺炎1例)。从肺穿刺到得到明确病理诊断的时间平均为4天。并发症主要为气胸,为51例(占总数的34.9%),其中大多数(48例,94.1%)为少量气胸,无需特别处理,其中3例(占总数的2.1%)进行了胸腔闭式引流。出血10例(6.8%),均为少量出血,无大咯血。无肺穿刺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延迟吸收性肺炎的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最常见的病因为结核和真菌感染。
张鹏宇张国清季勇张旻
关键词:肺穿刺活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