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梗死
  • 2篇神经功能
  • 2篇缺血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性
  • 1篇动脉瘤性蛛网...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性痴呆
  • 1篇血清
  • 1篇血清LN
  • 1篇血糖
  • 1篇血性

机构

  • 6篇安阳市第六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6篇朱莎莎
  • 3篇高园园
  • 1篇吴士文
  • 1篇王燕
  • 1篇王晓琳
  • 1篇王晓辉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四川生理科学...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血脂、血糖联合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血脂、血糖联合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检测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神经功能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收治ACI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行评价,并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不同将ACI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出院后,对患者随访3 m,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并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好组。比较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情况ACI患者的血脂、血糖及Hcy水平。评价血脂、血糖及Hcy水平对ACI预后的预测效能。绘制ROC曲线,并计算AUC。结果: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Hcy、血红蛋白(Hemoglobin,HbAlc)、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葡萄糖(Blood glucose 2 hours after meal,2hPG)水平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预后不良好组>预后良好组。HDL-C水平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预后不良好组<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血糖+Hcy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88%、87.92%,且AUC(95%CI)为0889(0.853-0.949),均显著高于血脂相关指标、血糖相关指标、Hcy的单一检测(P<0.05)。结论:血脂、血糖联合Hcy与ACI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存在密切联系,而联合上述指标检测可提高ACI预后的预测价值。
高园园郑东焕朱莎莎
关键词: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效果
2024年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该院收治的11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大脑动脉峰值流速、血小板相关因子[血栓素B2(TXB2)、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治疗后6个月脑梗死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4%(53/56),高于对照组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大脑动脉峰值流速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XB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cAM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TIA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大脑动脉峰值流速,改善血小板相关因子水平,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西药物治疗。
朱莎莎王燕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血清lncRNA MIAT表达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心肌梗死相关转录本(lncRNA MIAT)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该院收治的117例aSAH患者作为aSAH组,收集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unt-Hess分级法对患者aSAH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纳入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0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lncRNA MIAT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MIAT表达水平对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aSAH组血清lncRNA MIAT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unt-Hess分级法将患者分为Ⅰ~Ⅱ级62例,Ⅲ级34例,Ⅳ级21例。Ⅳ级aSAH患者血清lncRNA MIAT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Ⅲ级和Ⅰ~Ⅱ级患者,Ⅲ级患者血清lncRNA MIAT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ncRNA MIAT预测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48(95%CI:0.773~0.923),截断值为2.42,灵敏度为78.0%,特异度为7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MIAT表达水平、Hunt-Hess分级是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lncRNA MIAT表达水平是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可用于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
高园园郑东焕朱莎莎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预后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ncRNA MEG8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研究血清长链非编码RNA母系表达基因8(lncRNA MEG8)表达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3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并根据NIHSS评分将其细分为轻度缺损组、中度缺损组、重度缺损组;另选取于本院体检的脑神经功能正常的128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各组基线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血清lncRNA MEG8表达水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lncRNA MEG8表达水平与基线资料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性采用Spearman及Pearson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入院第2 d、入院第7 d、入院第14 d血清lncRNA MEG8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第14 d血清lncRNA MEG8表达水平低于入院第2 d、入院第7 d(P<0.05)。重度缺损组血清lncRNA MEG8表达水平高于中度缺损组和轻度缺损组(P<0.05),中度缺损组血清lncRNA MEG8表达水平高于轻度缺损组(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lncRNA MEG8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收缩压、TC、LDL-C、Hs-CRP均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lncRNA MEG8、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展为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lncRNA MEG8表达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高园园郑东焕朱莎莎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急性脑梗死并发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建议
2024年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并发血管性痴呆(VD)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预防建议措施。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258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发生VD分为VD组和无VD组两组,匹配前,VD组54例无VD组204例;匹配后,VD组52例无VD组52例。比较匹配前后两组一般资料;基于PSM匹配两组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匹配后ACI并发VD的影响因素。结果 258例患者中54例发生VD,VD发生率为20.93%;匹配前,VD组患者受教育年限短于无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梗死病史、额叶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构成比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无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患者脑梗死面积大于无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患者ACI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构成比低于无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VD组患者受教育年限短于无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患者高血压、额叶脑梗死构成比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无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患者脑梗死面积大于无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患者ACI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无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构成比低于无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高血压、额叶脑梗死、脑梗死面积、出院后康复治疗是ACI并发V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于PSM法发现受教育年限、高血压、额叶脑梗死、脑梗死面积、出院后康复治疗是ACI并发VD的影响因素。
朱莎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影响因素
丛集性头痛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应用抗体芯片分析丛集性头痛患者在头痛急性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探索炎性细胞因子在丛集性头痛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收集6例丛集性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的全血标本离心取血清藏于-80℃冰箱。将生物素做标记的上述12份血清标本,与预先备好的40个主要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特异抗体芯片行膜反应,目标蛋白与红外荧光剂标记的抗链霉生物素抗体结合并曝光,采用红外荧光扫描仪扫描为图像文件后进行分析。结果与发作间期相比,丛集性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中炎性因子IL-1β(44.18 vs.68.46)、IL-6(23.08 vs.36.40)、IL-8(151.87vs.328.12)、IL-13(23.93 vs.38.87)、MCP-1(454.80 vs.725.75)及MIP-1β(265.08 vs.515.74)在两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在丛集性头痛的发病过程中有升高,提示可能有炎症参与丛集性头痛的发病,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朱莎莎王晓辉王晓琳吴士文
关键词:抗体芯片丛集性头痛炎症细胞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