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琳

作品数:11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头痛
  • 2篇电刺激
  • 2篇神经病
  • 2篇偏头痛
  • 2篇清醒
  • 2篇清醒状态
  • 2篇紧张型
  • 2篇丛集性
  • 2篇丛集性头痛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组
  • 1篇蛋白组学
  • 1篇蛋白组学技术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炎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对乙酰氨基酚
  • 1篇信息库
  • 1篇行为学

机构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武警总医院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安阳市第六人...

作者

  • 11篇王晓琳
  • 10篇于生元
  • 5篇董钊
  • 2篇姜磊
  • 2篇刘若卓
  • 2篇吴士文
  • 2篇王晓辉
  • 1篇舒婧
  • 1篇梁景耀
  • 1篇潘美妍
  • 1篇刘洁晓
  • 1篇李征
  • 1篇杨海波
  • 1篇胡月青
  • 1篇何绵旺
  • 1篇王晓辉
  • 1篇谢敬聃
  • 1篇王志强
  • 1篇周志斌
  • 1篇王雷利

传媒

  • 2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心理与行为研...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神经病学与神...
  • 1篇课程教育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临床证实的巨细胞动脉炎患者19例分析
2010年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临床证实的19例巨细胞动脉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21—92岁,平均62.2岁。初诊科室神经内科15例,风湿科4例。病程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16例,发热8例。红细胞沉降率20—130mm/1h,平均71.1mm/1h。入院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14例。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8例。除1例死亡、2例复发外,余病例头痛症状明显缓解。提示在颞动脉活检术不被接受的情况下,从临床表现、体检、实验室检查、诊断性治疗、随访等多角度综合分析,是提高该病确诊率的关键。
王晓琳于生元
关键词:颞动脉炎
维拉帕米联合强的松预防性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盐酸维拉帕米联合强的松预防性治疗丛集性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 ,将38例丛集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维拉帕米单药组(A组,18例),维拉帕米强的松联合用药组(B组,2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程度评估,VAS≤3分为疼痛缓解,达到疼痛缓解后仍维持给药直至观察结束。在治疗开始时、1周末、2周末及4周末分别记录患者的头痛程度和频率、服药剂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2组疼痛程度均有缓解,B组头痛缓解程度在服药后1周末和4周末明显优于A组(P<0.05);(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头痛发作频率均有下降(P<0.05),且B组头痛发作频率较A组明显减少(P<0.05);(3)在日均维拉帕米用量上,B组少于A组(P<0.05);(4)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维拉帕米联合强的松是安全有效的丛集性头痛预防性药物,比单用维拉帕米效果好。
李征于生元王晓琳刘若卓董钊
关键词:丛集性头痛盐酸维拉帕米
清醒状态下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模型后脑内F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清醒状态下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手术暴露上矢状窦后电刺激硬脑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并绘图。结果电刺激后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高颈段脊髓后角,三叉脊束核尾侧亚核,中缝核簇,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脚间核及下丘脑等区域。结论脑内的多个区域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除与疼痛的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外,与情感、植物神经等调控有关的核团也参与其中。
王晓琳于生元姜磊董钊王晓辉周志斌
关键词:偏头痛电刺激FOS
某部潜艇官兵紧张型头痛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了解某部潜艇官兵紧张型头痛的患病率、头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该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海军某部308名潜艇官兵进行头痛问卷调查,记录个人资料、头痛特征、睡眠情况与生活质量等,头痛诊断标准参照第二版国际头痛诊断标准(ICHD-II)。结果 73名军人(23.7%)在过去1年里患有头痛;原发性头痛64名,患病率为20.8%,紧张型头痛45名,患病率为14.6%。潜艇官兵紧张型头痛发作时以单侧(51.1%)或双侧(48.9%)、非搏动性疼痛(77.8%)、轻中度疼痛(95.5%)为多见;畏声(53.3%)是其发作时最多的伴随症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30岁AOR值为3.064(P<0.05)。结论紧张型头痛在潜艇官兵中的患病率较高,年龄是影响紧张型头痛的主要因素。
潘美妍于生元梁景耀何绵旺刘若卓董钊胡月青王晓琳王雷利
关键词:紧张型头痛患病率潜艇官兵
AKAP5在电刺激大鼠三叉神经核尾侧复合体的表达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利用电刺激大鼠的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与偏头痛病理生理关系密切的AKAP5基因在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方法:体重为250克左右SD大鼠27只,随机分为a对照组(n=4)、b电刺激30分钟组(n=6)、c电刺激60分钟组(n=6)、d电刺激120分钟组(n=5)和e吗啡干预+电刺激120分钟组(n=6),共5组。对照组不予刺激,其余各组电刺激不同时间,各组结束后立即断头取脑,取出延髓及上颈段(至颈2),利用western-blot技术对AKAP5在三叉神经核尾侧复合体中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AKAP5在大鼠三叉神经核尾侧复合体中有表达,各组AKAP5积分密度比值分别为2.804,0.913,1.383,0.634,1.030,组间表达无显著差异(P=0.9921>0.05)。结论:AKAP5在电刺激与对照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吗啡对AKAP5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姜磊于生元董钊王晓琳刘洁晓
关键词:动物模型偏头痛
神经病理痛及其蛋白组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王晓琳于生元
关键词:蛋白组学技术神经病理痛病理状态
人类疼痛表情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疼痛表情是人类疼痛表达的行为方式之一,具有重要的生存适应和社会交流价值。疼痛表情研究应当遵循行为观察方法,基于面部运动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FACS)的表情编码有助于疼痛表情的量化分析。年龄、性别、社会因素、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会影响疼痛表情表达,使疼痛表情在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共性和个性并存的特性。在不断改进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未来可对疼痛表情的生理心理机制作出更多阐述,并有望建立完备的人类疼痛表情信息库。
杨悦颖杨海波王晓琳舒婧王志强谢敬聃于生元
关键词:FACS社会交流
两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剂对清醒状态血管源性头痛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建立血管源性头痛清醒动物模型,观察经典止痛药物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对清醒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验证此模型的可靠性。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每组给药前及给药后40 min分别给予5 min持续电刺激,观察清醒状态下大鼠用药前后行为学变化,主要观察的行为学指标为甩头次数和过度理毛时间。结果对照组与对乙酰氨基酚组以及对照组与布洛芬组甩头次及理毛时间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乙酰氨基酚组及布洛芬组对模型动物行为学影响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明显改善模型动物的头痛症状。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电刺激的头痛模型切实可靠。
王晓辉于生元王晓琳董钊吴士文李征
关键词:行为学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神经病学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5年
神经病学是被本科生普遍反应比较难学的临床医学学科之一。神经病学痰病谱庞杂、临床表现复杂、涉及大量的神经解剖学知识,也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阶段、学生素质等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本文对不同的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王晓琳于生元
关键词:神经病学教学模式
慢性每日头痛被引量:2
2009年
王晓琳于生元
关键词:头痛CDH药物过量头疼紧张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