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凤 作品数:11 被引量:133 H指数:5 供职机构: 四川天一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更多>>
基于化学成分临床利用量的郁金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姜黄素的临床利用量对郁金的品质进行评价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郁金药材中姜黄素含量的测定方法,设计正交实验优选郁金中姜黄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根据最佳提取工艺采用HPLC法测定多批不同产地郁金中姜黄素的含量,从而计算其临床利用量对药材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姜黄素含量测定供试品制备方法为取细粉2 g,加入20 m L甲醇,超声提取30 min;郁金姜黄素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加10倍量的60%乙醇提取3次,每次2 h.姜黄素的临床利用量与药材的真实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重视临床效果,体现了中医药特色,为郁金及其他中药材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刘晓凤 蒋天宇 徐滕达 寇强 刘涛关键词:郁金 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制剂领域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4 2024年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临床应用中多以复方的形式给药。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呈现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在中药“整体调控”的认知模式下,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代谢组学通过研究生物体体内的代谢变化来表征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机制,其分析生物体代谢情况动态变化的整体性、系统性与中医“整体观”特点相吻合,与中医药的多靶点、多途径的特色相契合,近年来在中药研究中应用较广泛。通过对近年来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及其在中药复方制剂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完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并阐明中药复方制剂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徐杨 何芷绮 刘晓凤 苏杰 马锦雯 向宇阳 刘涛关键词:中医药 中药复方制剂 代谢组学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抗病毒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94 2020年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寻抗病毒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物质基础。方法借助TCMSP检索抗病毒颗粒中板蓝根、连翘、石膏、知母、芦根、地黄、广藿香、石菖蒲、郁金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Uni 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进而运用Cytoscape3.6.1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通过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将药材-化合物-靶点网络中排名前15的成分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3CL水解酶进行分子对接,同时将比枯枯灵、木犀草素、槲皮素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药材-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包含药材8个、化合物75个、靶点255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61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65个,细胞组成(CC)条目36个,分子功能(MF)条目60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31条信号通路(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抗病毒颗粒中比枯枯灵、木犀草素、槲皮素等核心活性化合物与SARS-Co V-23CL水解酶的亲和力与临床推荐化学药相似。结论抗病毒颗粒中的活性化合物比枯枯灵、木犀草素、槲皮素等能通过与ACE2结合作用于PTGS2、HSP90AB1、PTGS1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可能发挥对COVID-19的治疗作用。 姚运秀 贺桢翔 刘晓凤 何勇志 雷阳 张书滔 赵灵丽 刘涛关键词: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抗病毒颗粒 木犀草素 槲皮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设计空间的乳腺康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设计空间法对乳腺康提取工艺参数进行研究。方法借助网络药理学对乳腺康潜在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与酪氨酸激酶进行分子对接,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确定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运用设计空间进行乳腺康提取工艺研究。结果筛选出乳腺康中甘草查尔酮A、川陈皮素、蒲公英甾醇等核心成分与酪氨酸激酶的亲和力与临床推荐用药相似;设计空间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浸泡时间为30 min、溶媒量为12倍、提取时间为45~75 min、乙醇体积分数为65%~80%、提取2~3次。结论实验所得到的工艺合理可行,验证实验与理论值预测值接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该研究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的乳腺康提取工艺,稳定可靠,为其进一步的工艺开发及质量控制提供思路。 刘博文 戴静 刘晓凤 闫博文 邓妍 刘涛关键词:网络药理学 酪氨酸激酶 川陈皮素 橙皮苷 甘草酸铵 咖啡酸 冬季油樟产黄酮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氧化和挥发性成分分析 2024年 目的深入挖掘油樟内生真菌资源,从冬季油樟根、茎、叶中筛选产黄酮菌株并对其抗氧化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组织培养、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鉴定油樟内生真菌,借助显色反应和NaNO_(2)-Al(NO_(3))_(3)比色法筛选具有产黄酮能力菌株,利用清除自由基初步评估产黄酮最优菌株的抗氧化活性,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菌株的发酵产物成分。结果共获得61株内生真菌,隶属于3门23科29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门,肉座菌科(Hypocreaceae)和小丛壳科(Glomerellaceae)为优势科,木霉属(Trichoderma)和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为优势属。不同组织间内生真菌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茎部菌株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均最高,且茎部和叶部相似性系数最高。通过产黄酮筛选到WG5(Trichoderma)和WG15(青霉属,Penicilium)2株内生真菌,其中WG15总黄酮含量较高且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0.52和0.49 mg/L。挥发性物质分析显示,2株菌株代谢产物存在共性和差异,主要包括酯类、酸类、醇类和酚类等物质,共有苯乙醇、2,6-二叔丁基苯酚和棕榈酸成分。结论WG15具有较好的产黄酮和抗氧化能力,可用于后续其他功能的开发,为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活性研究提供了菌种资源。 刘雯雯 刘晓凤 沈爱军 冯瑞章 胡连清 陈露 魏琴 周万海关键词:油樟 内生真菌 物种鉴定 多样性 Q-marker思路下的黄连花薹抗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2022年 目的 基于Q-marker思路探究黄连花薹的抗菌活性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药质量标志物与药物整体的作用机制的异同的确定原则。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花薹提取物和盐酸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通过菌体的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胞外核酸相对含量和电导率的测定研究其抗菌机制。结果 黄连花薹和盐酸小檗碱对3种细菌抗菌作用有差异,其中黄连花薹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最好,MIC为12.5 mg/mL,MBC为25 mg/mL;盐酸小檗碱对枯草芽胞杆菌的抗菌效果最好,MIC为0.25 mg/mL,MBC为2.0 mg/mL。在盐酸小檗碱和黄连花薹提取物的作用下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胞外核酸相对含量及电导率增加。结论 黄连花薹及盐酸小檗碱对3种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作用机制相同,均通过对细菌细胞膜造成损伤增加其通透性,使菌体物质大量外渗,从而达到其抗菌活性。 杨慧 刘晓凤 刘钱 马聪 廖正根 徐玉玲 刘涛关键词:盐酸小檗碱 抗菌机制 用于病毒性疾病治疗的中药注射液临床应用现状 2024年 病毒性疾病一直对人类健康存在一定的威胁,中药注射剂在急性病毒感染的治疗中能快速缓解病情,在临床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疗效虽迅速,但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争议,2023年召开的我国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建议推动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研究、评价,以明确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佐证,有助于全面认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价值。本文对常用治疗病毒性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处方与成分、有效性、安全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注射剂对病毒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未来方向提供参考,全面认识抗病毒中药注射液的临床价值。 田佩灵 杨键 李高阳 蒋盈盈 罗勇 刘晓凤关键词:热毒宁注射液 痰热清注射液 醒脑静注射液 喜炎平注射液 血必净注射液 中医理论在认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应用 2020年 全球爆发的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发烧、咳嗽、浑身无力为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抵抗力低、有病史的人群易感。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就中医理论包括温病理论、六经辨证、藏象学说以及针灸经络学说在新型冠状病毒上的应用进行讨论,为疫情防治提供参考。 郑荣蕾 刘晓凤 赵灵丽 雷阳 刘涛关键词:中医理论 各家学说 基于化学成分相似性的川贝母茎叶药效研究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在化学成分指引下对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茎叶的药效作用进行研究,为川贝母茎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检测川贝母茎叶及鳞茎中的化学成分,比较两者的相似性,推测川贝母茎叶的功效。选择两者有代表性的30个共有化学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川贝母茎叶对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作用靶点及其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对其进行药效验证。结果检测得到川贝母茎叶与鳞茎共有成分759个,筛选前30种主要化学成分,搜索得到药物潜在靶点共1816个;检索得到支气管哮喘靶点2358个、肺炎靶点5014个、支气管炎靶点1964个;川贝茎叶对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共同靶点有333个,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762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条目617个、细胞组成条目50个、分子功能条目95个,分别占81%、7%、12%;涉及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主要有代谢通路和癌症通路等。氨水引咳实验及化痰实验结果显示,茎叶水提组与可待因组和急支糖浆组比较,咳嗽次数无显著差异,均能显著增加小鼠酚红排泌量。结论川贝母茎叶与鳞茎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可能与鳞茎具有相似的功效,川贝茎叶中的异鼠李素-7-O-葡糖苷(isorhamnetin-7-O-glucoside)、精胺(spermine)、N-乙酰基-L-色氨酸(N-acetyl-L-tryptophan)、γ-亚麻酸(γ-linolenic acid)等成分可能通过CCND1、EP300、CDK2、INS、EGF、CDC42、DNMT1、PARP1等靶点,调节代谢通路和癌症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其止咳化痰作用,可为川贝母茎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戴静 刘博文 刘晓凤 杨杰 王执一 邓妍 徐玉玲 刘涛关键词:川贝母 精胺 Γ-亚麻酸 川射干指纹图谱建立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建立川射干HPLC、UV、IR指纹图谱。方法HPLC分析采用Global Chromatography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采用UV和IR建立川射干药材指纹图谱,分别用相关系数法和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对不同批次药材光谱图进行比对。结果10批川射干HPLC指纹图谱中有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95,变异可接受范围为0.798~1.000;紫外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56,变异可接受范围为0.795~1.000;20批药材红外指纹图谱共有峰率为65.22~100.00,变异峰率为0.00~27.78。结论该方法简便全面,稳定可靠,可用于川射干药材的质量控制。 刘晓凤 刘晓凤 周思敏 曾尧 王晨 刘涛关键词:川射干 指纹图谱 HPLC UV 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