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磊
-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成都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生物标志物及其靶向中药预测
- 2024年
-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诊断生物标志物及其靶向中药,为COPD提供新的治疗方向及用药参考。方法: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中获取COPD相关基因表达数据集。利用R语言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采用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关键模块基因。使用3种机器学习算法鉴定诊断生物标志物并进行验证,确定其准确性。通过CIBERSORT反卷积算法分析免疫细胞浸润水平。最后,利用HERB数据库预测生物标志物潜在的靶向中药,并根据药物性味归经来拓展中医理论。结果:利用3种机器学习算法共筛选到C1QTNF7、MBD5、WDR12、CD163、KLF12和CBS这6种诊断生物标志物。验证结果表明,其基因表达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OC曲线均显示出确切的诊断效能。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表明,多种免疫细胞可能参与COPD的发展,以上6种诊断标志物在不同程度上与免疫细胞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HERB数据库对上述6个诊断标志物进行中药预测,通过《中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筛选整理得到靶向中药百部、贝母、百合等42味,大多药性偏温,药味偏苦,归经入肺。结论:C1QTNF7、MBD5、WDR12、CD163、KLF12和CBS在COPD中表现出较好的诊断效能,并参与了免疫细胞的浸润,可作为COPD的诊断生物标志物。上述标志物预测的中药与临床用药有所重合,反向证明了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COP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及用药参考。
- 吴磊刘日慧彭悠李彬徐杨李思成刘涛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生物信息学
- 基于药效作用值的茵栀黄颗粒及口服液质量再评价研究
- 2024年
- 以药效作用值为指标,对茵栀黄口服液和颗粒进行质量再评价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活性成分汉黄芩素、绿原酸和栀子苷的含量,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来计算茵栀黄口服液及颗粒的药效作用值,并采用抗炎、镇痛和护肝药效模型对这2种制剂药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茵栀黄口服液和茵栀黄颗粒抗炎药效作用值分别为20.54和20.61 mg,镇痛药效作用值分别为14.37和13.66 mg,护肝药效作用值分别为28.54和24.07 mg.体内药效研究表明,茵栀黄口服液护肝与镇痛作用强于茵栀黄颗粒,茵栀黄颗粒抗炎作用强于茵栀黄口服液,药效实验验证结果与其药效作用值预测结果一致.研究结果显示,药效作用值可作为茵栀黄系列制剂药效作用再评价研究的指标.
- 吴磊刘钱刘晓风彭悠王渝凯李琪如沈芃
- 关键词:抗炎护肝
- 血流感染诊断生物标志物预测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 2024年
-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与机器学习识别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s, BSI)患者的相关诊断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及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寻找新的药物靶标。方法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获取了BSI相关基因表达数据集。使用R语言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筛选,然后进行基因富集分析。使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的关键模块基因。通过使用两种机器学习算法来识别中心基因。在外部数据集中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和箱线图模型来验证中心基因的诊断效能。通过CIBERSORT反卷积算法分析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结果 本研究得到了330个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关键模块基因和DEGs的交集基因。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免疫和炎症相关通路被显著富集。通过机器学习和外部数据库验证共得到8个潜在生物标志物,ROC分析显示,8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大于0.9。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表明,所有诊断标生物标志物都可能与免疫细胞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方法,确定了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构建了BSI诊断模型。本研究可以为BSI患者提供潜在的外周血诊断生物标志物,为BSI发病机制、新型治疗靶点和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方向。
- 李彬刘睿鹏吴磊杜叶卢文婷周山清刘日慧邓梦雨梅汝槐
- 关键词:血流感染生物信息学
- 茵陈质量标志物的预测被引量:8
- 2021年
-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理念,对茵陈化学成分有效性、生源途径、成分特异性、传统功效、传统药性及化学成分可测性进行了潜在质量标志物的预测。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成分有效性分析,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茵陈的生源途径、成分特异性、传统功效、传统药性及化学成分可测性进行质量标志物预测。结果显示,网络药理学获得槲皮素、异鼠李素及茵陈黄酮等13个活性成分,关键靶点有AKT1、TNF、JUN、MAPK1、RELA、TP53及IL6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892个,其中生物过程条目1648个,细胞组成条目82个,分子功能条目162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281条信号通路(P<0.05),涉及癌症通路、乙型肝炎及TNF信号通路等。结果表明,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文献分析得出了茵陈蒿灵A、马栗树皮素二甲醚、大牛儿烯D、6,7-二甲氧基香豆素和茵陈色原酮可作为茵陈潜在的质量标志物。
- 吴磊贾利军钟林江戴静刘前呈贺英俊伍文彬
- 关键词:茵陈网络药理学
- 黄连花薹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抗氧化和抑菌作用谱效关系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建立黄连花薹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其与抗氧化和抑菌作用的谱效关系。方法:以14批不同产地的黄连花薹为对象,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Supersil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329 nm,进样量为10μL。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14批黄连花薹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共有峰指认。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为抗氧化作用指标,以相对抑菌活性(大肠埃希菌)为抑菌作用指标,利用SPSS 21.0软件对黄连花薹共有峰与上述两种药效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建立谱效关系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黄连花薹的HPLC指纹图谱中共得到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不低于0.916,并指认5号峰为盐酸小檗碱。7个共有峰均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正相关;1~3、4、6、7号峰与羟自由基清除率呈正相关,5号峰与羟自由基清除率呈负相关;5号峰与相对抑菌活性呈正相关。经验证,黄连花薹样品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相对抑菌活性的预测值与测量值的相对误差为0.92%~14.5%。结论:所建立的谱效关系模型可用于黄连花薹抗氧化、抑菌作用的评价;1、2、3、4、6、7号峰所代表化学成分是黄连花薹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盐酸小檗碱是其抑菌作用的物质基础。
- 杨慧张佳刘博文刘钱李松洋吴磊徐玉玲刘涛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抗氧化作用抑菌作用
- 中药方剂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探析被引量:9
- 2023年
- 由于中药方剂组分复杂,现代药理研究对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探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其相应质量标准也未完全统一.通过在网络药理学和质量控制方面对中药方剂的物质基础与质量标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今后相关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思路.
- 贺英俊刘博文刘前呈吴磊郑荣蕾伍利华
- 关键词:处方
- 清肺饮治疗急性咽炎模型大鼠的药效及代谢组学研究
- 2024年
- 目的 研究清肺饮对急性咽炎大鼠的药效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在清肺饮治疗氨水诱导的急性咽炎大鼠药效试验基础上,通过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数据统计筛选清肺饮治疗氨水诱导的急性咽炎大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 血常规、血清炎性因子、病理切片结果均表明清肺饮对于氨水诱导的急性咽炎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血清代谢组学共筛选出10个清肺饮治疗急性咽炎的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可能通过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和嘧啶代谢4条重要代谢通路发挥药效。结论 清肺饮具有治疗急性咽炎的作用,可能的机制为调控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和嘧啶代谢4条重要代谢通路发挥药效,为临床进一步应用该药提供参考。
- 雷燕莉唐焓嫣时政刘日慧邓梦雨吴磊刘涛
- 关键词:急性咽炎清肺饮代谢通路
-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缺陷及对策
- 2023年
- 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快速、无需样品制备及每次测量可同时确定多个成分的特点,但随着应用的增加,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对相关问题如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样品处于水溶液体系难以分析、建模所需样本量大及模型通用性不强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产业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邓妍刘晓凤叶萌吴磊刘涛
-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样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