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芮
-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不同修复年限下稀土矿区芒萁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
- 2019年
- 芒萁是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指示性植物,通过探究不同生态修复年限下的离子型稀土矿区内芒萁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矿区的生态修复策略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选取3处不同修复年限的稀土矿区和1处未开采地为研究样地,采集样地内芒萁的叶片和地下茎根,探究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叶片C、N和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44.62~454.30g/kg、6.87~10.68g/kg、0.31~0.46g/kg;根茎C、N和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68.36~424.63g/kg、3.31~4.23g/kg、0.16~0.26g/kg;②芒萁叶片养分与土壤养分(除P外)的相关性强于根茎,与0~10cm土层土壤相关性强于10~20cm土层土壤;③不同生态修复年限下芒萁叶片N/P均大于16且该研究区土壤严重缺磷,芒萁生长受磷限制,因此,离子型稀土矿区的生态修复期应增加磷肥施用量以促使芒萁更好地生长。
- 牛玉娇陈志彪林强徐芮陈志强
- 关键词:离子型稀土矿芒萁
-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芒萁的稀土提取能力被引量:8
- 2020年
- 为探讨南方稀土矿区芒萁对土壤稀土元素的提取能力,三洲桐坝(SZ,5a治理地)、下坑(XK,8a治理地)、牛屎塘(NS,10a治理地)、龙颈(LJ,对照地)为实验样地,研究芒萁的生长特征(株高、密度、生物量)、稀土元素富集能力及稀土元素提取能力。研究发现,各样地间株高、密度、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差异(P<0.05),而地下生物量则差异不显著。地上部分对稀土元素的积累量以LJ最高,分别是SZ、XK及NS的5.45、3.51、2.33倍;而地下部分积累量以NS最高,分别是SZ、XK及LJ的5.24、6.36、3.96倍。芒萁地上部分轻稀土元素含量和稀土元素总量在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LJ≈NS>XK≈SZ,且芒萁地上部分主要是累积轻稀土元素。通过芒萁净化矿区稀土元素,通过计算分别需要58年、36年、20年芒萁提取,才能将中度污染的NS、轻度污染的SZ、XK的稀土矿区表层土壤(0~10 cm)中稀土元素含量降低到全国土壤稀土元素含量的平均水平(186.76 mg·kg^-1)。
- 张巧玲陈志强陈志强陈志彪冯柳俊陈志彪徐芮
- 关键词:芒萁植物提取
- 海口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为定量分析海口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方法和GIS技术,采集海口市1991、2001、2014年3期的空间数据,通过合成系列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了解该区24年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规律。经分析表明,1991—2014年,园地、建设用地、坑塘水面面积增加,增长最多的图谱单元是园地,增加了60 077.97 hm2,主要来源是耕地、林地与未利用地;增长速率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和坑塘水面;林地、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减少最多的图谱单元是耕地,缩减面积达46 067.67 hm2,其次是林地,缩减面积达41 179.71 hm2,主要用途是转向园地和耕地;在空间变化上,西部林地向园地的转化最为显著,北部建设用地由中心区向周边西海岸滨海区和南渡江两岸迅猛扩增,东部园地向坑塘水面转化速率最快。
- 徐芮谢跟踪邱彭华
- 关键词:耕地
- 南方稀土矿治理区不同治理年限的植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选取稀土矿治理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治理年限的稀土矿治理地植被恢复状况及其植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草本层Patrick丰富度指数呈上升的趋势,Alatalo均匀度指数则反之,灌木层Alatalo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上升的趋势;从空间上看,Alatalo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灌木层均大于草本层;芒萁的盖度与高度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
- 徐芮马秀丽
-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
- 朱溪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地形分异特征被引量:8
- 2016年
- 分析2003-2011年朱溪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形响应特征,为该地区进一步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工程提供决策支持。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像元二分法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通过植被重心模型、地形响应指数表征其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1)朱溪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Ⅳ、Ⅴ类的植被覆盖面积比率已达到区域的62.28%;格局动态上,Ⅰ、Ⅱ类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Ⅲ、Ⅳ、Ⅴ类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表现为流域植被中、西部改善,东部零散退化的空间格局;(2)在海拔0-300m、坡度小于5°和大于35°区域各等级植被覆盖面积变化最显著,治理措施有效到位,而海拔450-500m处I类植被覆盖面积增加,应引起相关注意。8年间该流域植被覆盖有明显改善,各等级植被覆盖变化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差异明显。
- 徐芮陈志强陈志彪
- 关键词:植被覆盖
- 基于能值分析的红壤侵蚀区农业循环经济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为探究农业循环经济在土壤侵蚀区的适应性与发展潜力,选取福建省长汀县典型农户循环经济(模式Ⅰ)及传统类型(模式Ⅱ)进行能值流动比较,并运用净能值产出率(EYR)、能值投资率(EIR)环境负载率(ELR)、可持续性发展指数(ESI)、能值投入密度及能值反馈率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式Ⅰ的EYR、EIR、ELR分别是模式Ⅱ的4.15倍、1.13倍和0.15倍,模式Ⅰ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对环境的依赖相对较弱;从可持续性指数方面可得出,模式Ⅰ与模式Ⅱ的能值ESI分别为6.85,0.26,表明模式Ⅰ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模式Ⅱ属于消费型经济系统,不具有可持续性;模式Ⅰ的能值投入密度为1.90E+12 sej,高于模式Ⅱ的1.66E+12 sej,模式Ⅰ开发程度和集约化程度比模式Ⅱ高,结构较为合理;模式Ⅰ能值反馈率为4.3%,具有一定的主动调节、组织能力.因此总体上说,红壤侵蚀区循环经济模式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推动当地农户可持续发展.
- 方芸芸陈志强陈志彪姜超魏胜龙徐芮邱洋
- 关键词:能值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红壤侵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