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彪
- 作品数:15 被引量:23H指数:4
-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科研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早期征象再认识
- 2021年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早期典型征象及有价值的阴性征象,达到快速筛查、精准诊断及指导临床早期处理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7家医院收治、核酸确诊阳性、有早期CT影像改变的1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资料,男68例,女47例;平均年龄(46.7±17.4)岁。结果.115例患者中,26例单肺发病,89例双肺发病。35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28例可见血管增粗征,24例可见病灶周围晕征,4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可见局限性胸膜增厚,均未见支气管壁增厚征、树芽征、胸腔积液。肺内共发现1071个病变,980个病灶累及≥3肺叶,696个病灶沿着胸膜下分布,575个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753个病灶呈类圆形/楔形状,794个病灶为磨玻璃密度、277个病灶为实性或部分实性,254呈铺路石征改变。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早期征象复杂多样,除典型征象外,部分少见、阴性征象同样有助于快速识别。
- 杨伟斌翁巧优卢陈英胡金妹周刚舒锦尔李广明施彪冯建钜
- 关键词:CT征象
- 基于低剂量胸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儿童支气管影像解剖学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低剂量胸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的儿童支气管影像解剖学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8月—2023年3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胸部MSCT检查的患儿200例,其中男116例、女84例,年龄1个月~9岁。200例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儿期组(年龄<1岁)50例、幼儿期组(1岁≤年龄≤3岁)50例、学龄前期组(3岁<年龄<7岁)60例、学龄期组(7岁≤年龄≤10岁)40例。患儿均行MSCT扫描+三维重建获得两肺支气管树图像,测量气管隆突分叉处左主支气管内径(LBD)和长度(LBL)、右主支气管内径(RBD)和长度(RBL),主气管中轴线分别与左主支气管中轴线的夹角(LA)和右主支气管中轴线的夹角(RA),右主支气管中轴线分别与右上叶支气管中轴线的夹角(RUA)和右下叶支气管中轴线的夹角(RLA),左主支气管中轴线分别与左上叶支气管中轴线的夹角(LUA)和左下叶支气管中轴线的夹角(LLA)。对比不同年龄段组间和不同年龄组中不同性别间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1)不同年龄组儿童LBD、LBL、RBD、RBL、LUA、RUA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大,RLA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LA、RA随着年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幼儿期大于婴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A在各年龄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婴儿期男性LBL、RBL、LA大于女性,学龄前期男性LBL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婴儿期、学龄前期其余指标,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幼儿期、学龄期各项指标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儿童支气管解剖学结构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为临床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影像学参考。
- 施彪乔晓春秦雷祁冬姚木子
- 关键词:支气管儿童解剖学螺旋计算机三维重建
- 基于左心耳CT造影三维重建测量参数指导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可行性
- 2022年
- 目的:探讨应用左心耳(LAA)CT造影三维重建测量参数在指导经皮左心耳封堵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Watchman封堵器对3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LAA封堵的相关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均进行LAA CT造影检查,分别采用CT-2D、3D外侧法及3D内测法测量LAA最长径、最短径及深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AA各参数与最终置入Watchman封堵器尺寸大小的相关性,并将相关性最好的测量参数和封堵器尺寸大小做线性回归分析.在术后3个月复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或)LAA CT造影,观察封堵器有无残余分流及位置移动.结果:30例患者中封堵成功29例(残余分流≤5mm),封堵不完全1例(残余分流>5mm).在封堵成功的29例患者中,最终置入封堵器尺寸大小为(30.30±2.49)mm,CT-2D测量LAA着陆区最长径、最短径以及深度与置入封堵器尺寸大小均呈正相关(r=0.686、0.575、0.513,均P<0.05);3D外侧法测量LAA着陆区最长径、最短径以及深度与置入封堵器尺寸大小均呈正相关(r=0.765、0.643、0.597,均P<0.05);3D内侧法测量LAA着陆区最长径、最短径以及深度置入封堵器尺寸大小均呈正相关(r=0.623、0.448、0.429,均P<0.05).对经LAA三维重建CT-2D、3D外侧法及3D内测法测量数据的29例患者进行封堵器尺寸预测,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9.31%(23/29)、89.66%(26/29)及68.97%(20/29).结论:左心耳CT造影三维重建测量参数与封堵器尺寸大小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尤以3D外侧法最长径相关性最好,在用于封堵器尺寸大小选择方面更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祁冬李辉施彪李科民符赵鑫姚木子
- 关键词:心房颤动封堵
- 人工智能在头颈CTA图像后处理和诊断头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对头颈动脉CTA图像后处理和诊断头颈动脉狭窄的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42例均行头颈CTA和头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像后处理及诊断分为AI组和人工组,对比两组在图像后处理用时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识别头颈动脉斑块性质(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性斑块)的差异。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在诊断头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差异,并将两组诊断结果与DSA结果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I组和人工组对头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并采用Z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AI组后处理及诊断用时为(366.48±18.54)s,较人工组(1291.63±52.27)s缩短了约7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得到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工组共识别头颈动脉斑块145个,AI组共识别头颈动脉斑块145个,其中AI组准确识别不同性质斑块141个,总准确率为97.24%(141/145)。AI组与人工组对识别头颈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识别斑块性质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45)。AI组诊断头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7.09%(27/31)、81.82%(9/11)、93.10%(27/29)、69.23%(9/13)和85.71%(36/42),与DSA诊断头颈动脉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0.792);人工组诊断头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0.32%(28/31)、81.82%(9/11)、93.33%(28/30)、75.00%(9/12)和88.10%(37/42),与DSA诊断头颈动脉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0.801),并且两组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I组与人工组诊断头颈动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5和0.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I技术在头颈C
- 祁冬乔晓春施彪沈艳胡淑敏姚木子
- 关键词:人工智能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人工智能对颅内动脉瘤CTA诊断价值初探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N)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检查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疑似IAN患者的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影像资料。以DSA结果为“金标准”,以动脉瘤个数为单位计算AI辅助下CTA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采取Kappa检验,对AI辅助下CTA或DSA检测到的IAN位置和长短径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经DSA确诊IAN 33例,共48个动脉瘤。以DSA诊断动脉瘤个数为“金标准”,AI诊断<3 mm动脉瘤、3~5 mm动脉瘤、>5 mm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3.33%、57.58%和56.25%,76.19%、96.30%和87.50%,83.33%、97.22%和93.75%。AI自动识别动脉瘤的位置与DSA人工识别一致性较好(κ=0.788)。AI自动测量<3 mm瘤体长径及短径测量结果与DSA人工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差[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0.364、0.315];AI自动测量3~5 mm瘤体长径及短径和>5 mm瘤体长径及短径的测量结果与DSA人工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为中等和较好(ICC=0.713、0.676和0.813、0.798)。结论 AI辅助下CTA对直径>5 mm的IAN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并对动脉瘤的定位和长短径的分析测量均比较准确。而对于较小的IAN,特别是直径<3 mm动脉瘤,AI获得的CTA诊断结果仍需要人工校正,以减少漏诊和误判。
- 祁冬施彪姚传顺陈冠亚胡淑敏王鹏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血管成像人工智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腰椎椎管内微囊性/网状神经鞘瘤一例被引量:1
- 2022年
- 微囊性/网状神经鞘瘤是外周神经鞘瘤一种罕见组织学类型,通过回顾性分析椎管内微囊性/网状神经鞘瘤临床病理及MRI表现以便加深对其认识。病例资料男,32岁,腰痛三年,左下肢疼痛两年就诊于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正常,肥达氏反应阴性,转氨酶和凝血酶正常。影像学检查:腰椎MR平扫加增强示腰1~腰3椎体水平面对应椎管内见条带状异常信号,内部信号均匀,T1WI等信号影,T2WI稍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脊髓圆锥受压侧移,同侧硬膜下腔增宽,周围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图1)。
- 施彪徐守军
- 关键词:神经鞘瘤脊髓圆锥硬膜下腔骨质破坏T2WI
- 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CT增强检查中发生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AARs)的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某院行CT增强检查的1 26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碘对比剂AARs分为正常组和AARs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碘对比剂AARs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1 260例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中,共发生碘对比剂AARs18例,发生率为1.43%,其中轻度15例,中度2例,重度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Rs组既往有AARs发生史、其他药物过敏史、糖尿病肾病、哮喘史及注射流速≥4.5 mL/s比例高于正常组,使用碘克沙醇碘对比剂比例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既往有AARs发生史、其他药物过敏史、糖尿病肾病、哮喘史及注射流速≥4.5 mL/s是发生碘对比剂AARs的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显示,AUC为0.816((95%CI:0.586~1.000,P=0.021),敏感度为85.43%,特异度为82.67%。结论:既往有AARs发生史、其他药物过敏史、糖尿病肾病、哮喘史及注射流速≥4.5 mL/s是CT增强检查中发生碘对比剂AAR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进行检查前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AARs发生率。
- 高维娜李娟施彪张灵敏祁冬李梅
- 关键词:急性不良反应碘对比剂CT增强检查
- CT静脉成像技术在布加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在布加综合征(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5月—2021年1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BCS患者136例。其中男78例、女58例,年龄24~82岁。患者均经CT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下腔静脉、肝静脉及侧支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观察项目:(1)观察BCS患者的CTV影像学表现;(2)比较CTV与DSA在评估和诊断阻塞血管及BCS合并血栓、肝癌等的差异。结果(1)BCS患者的CTV影像学表现:肝硬化,脾肿大,腹水,尾状叶明显增大,增强早期见尾状叶及肝左叶中央部分迅速强化,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中心扇样强化),延迟强化密度趋于均匀,并可见侧枝循环形成。(2)CTV与DSA在诊断肝静脉节段性阻塞、肝静脉膜性阻塞、肝静脉广泛性阻塞、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下腔静脉膜性阻塞、下腔静脉膜性带孔阻塞及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3、0.00、0.00、0.44、0.13、0.25、0.80,P值均>0.05)。CTV诊断BCS合并肝癌(5例)优于DSA(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46)。两者诊断BCS合并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P=0.118)。结论CTV可准确显示BCS患者的血管病变,具有与DSA相当的准确性,而且对合并肝癌的诊断优于DSA,可为BCS的术前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意见。
- 施彪陈世远王孝高高涌魏建筑乔晓春葛健康李文明
-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CTA与DSA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诊断中的价值对比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CTA与DSA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21例SISMAD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均行CTA及DSA检查。计算CTA对SIS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比较两者在诊断SISMAD的准确率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以DSA为金标准,CTA对SISMAD的检查结果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21例患者中,经CTA诊断20例为SISMAD,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CTA诊断SISMAD的准确率为95.23%,两者诊断SISNAD的准确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Yun分型方法,其中Ⅰ型8例,Ⅱa型5例,Ⅱb型7例,按Yun分型,对Ⅰ型SIS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84.61%、75%和84.61%;Ⅱa型SIA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形预测值分别为60%、87.5%、60%和87.5%;Ⅱb型SIA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形预测值分别为71.43%、85.71%、 71.43%和85.71%。CTA对SISMAD检查结果与DSA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38)。结论:CTA可快速准确诊断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并能够准确分型,对临床下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祁冬乔晓春姚木子沈艳胡淑敏施彪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多参数能谱扫描在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应用多参数能谱扫描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1月8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能谱扫描组和普通扫描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对能谱扫描组患者数据采用能谱软件分析,观察支架内狭窄处与非狭窄处的能谱曲线特征并计算曲线斜率;采用物质分离技术(碘/水图)观察支架内的显示效果,并测量支架内狭窄处与非狭窄处的碘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并比较其差异。以CAG为金标准,计算2种扫描方式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并应用Kappa检验评价其结果一致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诊断ISR的预测价值。结果能谱扫描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普通扫描组[(2.52±0.14)分比(0.65±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支架内腔狭窄处平均碘浓度、能谱曲线平均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均低于非狭窄处(P均<0.05)。能谱扫描诊断ISR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3.10%、90.91%、96.43%、83.33%和92.50%,均高于普通扫描(P均<0.05);且与CAG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17,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能谱扫描诊断ISR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为0.920,高于普通扫描(P<0.001);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诊断ISR的AUC值分别为0.817、0.768和0.788,其诊断临界值分别为34.23 mg/mL、4.09和8.55,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7.89%、80.76%和83.53%,诊断特异度分别为84.21%、79.64%和81.67%。结论与普通扫描相比,能谱扫描可使用多个参数定量分析冠状动脉支架�
- 祁冬李娟李科民施彪姚木子胡淑敏
- 关键词: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造影支架内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