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晓春

作品数:21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血管
  • 9篇动脉
  • 8篇造影
  • 7篇血管造影
  • 6篇血管成像
  • 5篇数字减影
  • 5篇数字减影血管...
  • 5篇减影血管造影
  • 5篇成像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4篇CT血管成像
  • 3篇三维重建
  • 3篇静脉
  • 2篇三维重建技术
  • 2篇体层摄影
  • 2篇缺血
  • 2篇综合征
  • 2篇左心
  • 2篇膜性

机构

  • 20篇蚌埠市第一人...
  • 2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黄山首康医院

作者

  • 20篇乔晓春
  • 15篇祁冬
  • 10篇胡淑敏
  • 6篇施彪
  • 3篇田欧
  • 3篇李娟
  • 2篇姚传顺
  • 2篇刘金有
  • 1篇陈世远
  • 1篇高涌
  • 1篇王伟
  • 1篇孙景巍
  • 1篇王孝高
  • 1篇胡树坤
  • 1篇魏建筑
  • 1篇秦雷

传媒

  • 3篇吉林医学
  • 3篇中华解剖与临...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2篇CT理论与应...
  • 2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沈阳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临床普外科电...
  • 1篇蚌埠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低剂量胸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儿童支气管影像解剖学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低剂量胸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的儿童支气管影像解剖学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8月—2023年3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胸部MSCT检查的患儿200例,其中男116例、女84例,年龄1个月~9岁。200例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儿期组(年龄<1岁)50例、幼儿期组(1岁≤年龄≤3岁)50例、学龄前期组(3岁<年龄<7岁)60例、学龄期组(7岁≤年龄≤10岁)40例。患儿均行MSCT扫描+三维重建获得两肺支气管树图像,测量气管隆突分叉处左主支气管内径(LBD)和长度(LBL)、右主支气管内径(RBD)和长度(RBL),主气管中轴线分别与左主支气管中轴线的夹角(LA)和右主支气管中轴线的夹角(RA),右主支气管中轴线分别与右上叶支气管中轴线的夹角(RUA)和右下叶支气管中轴线的夹角(RLA),左主支气管中轴线分别与左上叶支气管中轴线的夹角(LUA)和左下叶支气管中轴线的夹角(LLA)。对比不同年龄段组间和不同年龄组中不同性别间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1)不同年龄组儿童LBD、LBL、RBD、RBL、LUA、RUA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大,RLA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LA、RA随着年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幼儿期大于婴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A在各年龄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婴儿期男性LBL、RBL、LA大于女性,学龄前期男性LBL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婴儿期、学龄前期其余指标,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幼儿期、学龄期各项指标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儿童支气管解剖学结构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为临床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影像学参考。
施彪乔晓春秦雷祁冬姚木子
关键词:支气管儿童解剖学螺旋计算机三维重建
256排螺旋CT头颈CTA在颈动脉斑块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头颈CTA在颈动脉斑块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2019年4月~2020年4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颈部血管彩超、256排螺旋CT头颈动脉血管成像(CTA)及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统计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采用Kappa检验评价其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彩超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2.00%、80.00%、90.00%;CTA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4.00%、60.00%、7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422),CTA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16)。CTA对颈动脉轻微、轻度及中度狭窄的检出率均高于彩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的检出率结果与彩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超声诊断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诊断混合斑块及脂质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CTA诊断颈部动脉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区分斑块性质及诊断效能方面均优于彩超,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姚木子祁冬姚传顺乔晓春胡淑敏王鹏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颈部血管彩超CT血管成像
“双低”(低对比剂、低管电压)技术结合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肾脏双期CT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双低”(低对比剂、低管电压)技术结合多模型的迭代重建(ASiR-V)算法在肾脏双期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临床因病情需要做肾脏CT增强检查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各30例。患者均行肾脏双期CT增强扫描。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320 mgI/ml碘佛醇,使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FBP)技术进行图像重建;低剂量组: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270 mgI/ml碘克沙醇,使用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CT扫描有效辐射剂量(ED)及碘摄入量,比较两组患者行肾脏CT平扫及动脉期的肾皮质及髓质的CT值、图像噪声(SD),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噪比(SNR)。由两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主观图像评分;并对两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剂量组的ED及碘摄入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CT值、SNR、CNR及SD)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65)。结论:“双低”技术结合ASiR-V算法在肾脏双期CT增强扫描中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并且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胡淑敏祁冬乔晓春胡树坤姚木子沈艳
关键词:肾脏对比剂
CTA与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研究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探讨CTA与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020年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A、MRA及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估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测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并对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结果:疑似60例动脉瘤患者中,经DSA证实动脉瘤患者共52例,其中CTA共检测出动脉瘤患者50例,检出率为96.15%,MRA共检测出动脉瘤41例,检出率为78.8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测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方面,CTA分别为94.23%、87.50%及93.33%,均高于MRA检查的73.08%、62.50%及7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A与DSA检测结果一致性很好(Kappa=0.883),而MRA与DSA检测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0.526)。另外,CTA与MRA在巨大动脉瘤、大动脉瘤和中等动脉瘤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A与DSA在小动脉瘤及微小动脉瘤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MRA在瘤颈直径、瘤体长径及短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与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但CTA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检出率高于MRA,特别是对于小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RA,与DSA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可作为检测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陈冠亚祁冬乔晓春胡淑敏田欧沈艳
关键词:CTAMRA颅内动脉瘤
256排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及介入术前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256排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介入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34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A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AD患者破口位置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应用Kappa检验评估CTA对AD患者进行Debakey分型的一致性。结果:CTA共诊断出AD 30例(96.77%),CTA均能很好地显示了AD的破口位置、累及范围、内膜片、真假腔及夹层旋转方向;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AD患者破口位置的敏感性为93.55%,特异性为66.67%及准确率为91.18%。对30例AD患者进行Debakey分型,其中Ⅰ型9例,Ⅱ型7例,Ⅲ型14例,CTA对AD患者分型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13、0.792、0.802。结论:256排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AD的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能够准确地显示AD破口位置并准确分型,为介入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沈艳祁冬乔晓春胡淑敏姚木子田欧
关键词: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主动脉夹层术前评估
肺静脉及左心房CT三维重建技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 探讨肺静脉及左心房CT三维重建技术在指导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3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前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影像学资料,三维重建观察分析左心房形态及容积、肺静脉解剖与变异、左心耳开口与左上肺静脉开口的解剖关系。结果 30例患者中,7例左心房顶部形态为平坦型(23%),18例为隆起型(60%),5例为凹陷型(17%);测得患者左心房平均容积为(72.9±4.6)mm^(3)。30例患者中肺静脉变异患者8例(27%),左上肺静脉开口距左心耳开口距离为(3.2±1.4)mm,左下肺静脉开口距左心耳开口距离为(7.0±2.1)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上肺静脉直径为(22.73±0.18)mm,左下肺静脉直径为(17.24±0.22)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肺静脉间距为(5.6±1.2)mm,右肺静脉间距为(5.8±1.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中18例(60%)患者左上肺静脉开口与左心耳开口高度一致,8例(27%)患者高于左心耳开口,4例(13%)患者低于左心耳开口。30例患者中左心耳呈鸡翅型11例(36%),菜花型8例(27%),仙人掌型6例(20%),风向袋型5例(17%)。结论 肺静脉及左心房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系统评估左心房、左心耳及肺静脉三者之间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明确解剖与变异,为保证射频消融手术成功及安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祁冬李娟乔晓春姚木子杨米雪黄锐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左心房射频消融
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扇区重建结合心电编辑技术对高心率患者行CCTA检查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扇区重建结合心电编辑技术对高心率患者行CCTA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8月30例高心率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CTA及CAG检查。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为多扇区重建心电编辑组,B组为单扇区重建无心电编辑组。对两组冠脉图像质量、可诊断率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对2名医生评价图像主观质量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结果:A组R_(1)、R_(2)、R_(3)、LM、L_(1)、L_(2)、L_(3)、L_(4)、LCX_(1)及LCX_(2)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高于B组(均P<0.05);A组冠脉节段可诊断率为88.33%(265/300),B组为67.67%(203/3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诊断冠脉管腔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为91、65、14及2处,与CAG诊断结果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名医生对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8)。结论: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扇区重建结合心电编辑技术对高心率患者行CCTA检查能够显著提高冠脉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鹏祁冬乔晓春董晨沈艳胡淑敏
关键词:回顾性心电门控心电编辑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冠心病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CCTA、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有创FFR测量的疑似冠心病患者43例(61支血管),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48~76(63.5±5.8)岁。基于CCTA图像数据通过采用流体力学模型原理计算CCTA FFR(CT-FFR)值,以有创FFR值为参考"金标准",分别以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计算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Pearson分析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与有创FFR的相关性,并应用Bland Altman法评价二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基于患者计数,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0.09%,阳性预测值为90.00%,阴性预测值86.96%、准确率为88.37%;基于血管计数,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93.10%,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87.10%、准确率为9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AUC值分别为0.774和0.758。Pearson分析显示,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值与有创FFR值均呈正相关性(r_(患者)=0.963、r_(血管)=0.980,P值均<0.001);经Bland-Altman法分析,CT-FFR与有创FFR之间的一致性良好(95%CI-0.064~0.035)。结论CT-FFR技术在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功能性缺血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祁冬乔晓春姚传顺董晨何兴义姚木子
关键词:心肌缺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经皮冠状动脉造影
胸部CT强化值联合血清CEA、NSE、CA242、CA199在老年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2024年
目的分析胸部CT强化值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蛋白性癌抗原(CA)242、CA199对于肺癌诊断及病理分型的鉴别意义。方法纳入92例老年肺癌患者(肺癌组)及同期30例经病理证实非肺癌患者(对照组),均行胸部CT增强扫描,测定其血清CEA、NSE、CA242、CA199,分析胸部CT强化值联合血清CEA、NSE、CA242、CA199在老年肺癌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肺癌组平扫CT值、CT强化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增强CT下坏死空洞、毛刺征、深分叶征各CT征象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清CEA、NSE、CA242、CA19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随分期增加,肺癌患者血清CEA、NSE、CA242、CA199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腺癌、鳞癌患者NSE、CEA、CA242水平明显高于小细胞癌患者,而NSE水平明显低于小细胞癌患者(P<0.05),鳞癌患者NSE、CEA、CA242水平显著高于腺癌患者,CA199水平显著低于腺癌、小细胞癌患者(P<0.05);相关分析显示,肺癌患者胸部CT强化值与CEA、NSE、CA242、CA199呈正相关(P<0.05);CT强化值联合血清CEA、NSE、CA242、CA199诊断肺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胸部CT强化值及血清CEA、NSE、CA242、CA199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分型等各参数有一定关联性,将其联合可提高对肺癌的诊断效能。
乔晓春祁冬田畅王鹏刘雪飞杨昭
关键词:CA199
64排螺旋CT对颈动脉狭窄病变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CT血管成像(CT angiog raphy,CTA)属于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具有图像分辨率高、简便等优势,目前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血管及血管相关性病变的诊断[1,2]。研究表明在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方面,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但是一直被视为诊断金标准的DSA是一种有创性检查,费用高,危险等于或者大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3,4],这些弊端限制了DSA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应用。本研究对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田欧乔晓春刘金有
关键词:64排螺旋CT无创性影像学检查CT血管成像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