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风龙
- 作品数:10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入路微创钳夹复位技术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引量:18
- 2021年
- 目的探讨前入路微创钳夹复位技术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前入路微创钳夹复位技术治疗59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29例,女30例;年龄45~100岁,平均77.9岁。致伤原因:摔伤46例,交通事故伤6例,砸伤2例,高处坠落伤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4 d,平均3.8 d。骨折AO分型:31-A1型12例,31-A2型25例,31-A3型22例。结果骨折均达良好复位,骨折复位用时10~30 min,平均19 min。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7.6个月。其中,2例近骨折段旋前移位者术后内固定失效后,发生感染或坠积性肺炎死亡。6例逆转子骨折者内固定术后外侧壁出现再旋前、外展移位,但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其余患者骨折复位未丢失,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5.9个月。除2例死亡患者外,其余5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获优49例、良8例。结论前入路微创钳夹复位技术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简便有效、创伤小。对于与外侧壁移位有关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钳夹复位髓内钉固定后,外侧壁应予以加固,以免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
- 赵益峰姜振李涛徐重阳韩亮褚风龙吴彬高明王海滨
- 关键词:前入路微创技术
- 两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被引量:19
- 2020年
-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和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67例患者。其中,35例采用后外侧入路,32例采用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AOFAS评分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但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显示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可提供更好的术野范围,对后Pilon骨折进行直视下复位,可减少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提高复位质量。
- 张钦明吴彬褚风龙韩亮王海滨
- 关键词: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支撑钢板
- 基于难复与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制定基于难复与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为术前预判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难易程度提供参考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244例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16例,女128例;年龄45~100岁,平均77.9岁。致伤原因:摔伤190例,交通事故伤36例,砸伤13例,高处坠落伤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4 d,平均3.6 d。根据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标准:31-A1型38例,31-A2型160例,31-A3型46例。根据术中闭合牵引复位是否困难,将患者分为易复位组和难复位组;结合文献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制定基于难复与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由2名未参加手术的医生根据该分型标准对244例患者骨折进行分型,预判骨折复位难易程度,并与实际术中复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44例患者根据术中骨折复位情况,分为难复位组80例(32.79%)、易复位组164例(67.21%)。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资料及特点,制定基于难复与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骨折分为难复性及易复性两大类,难复性分为Ⅰ~Ⅴ型,其中Ⅲ型分为4种亚型;易复性分为Ⅰ、Ⅱ型。与术中实际评价结果比较,医生基于自定的骨折分型标准评定总准确率为81.15%(198/244),其中难复性骨折准确率为65.74%(71/108),易复性骨折为93.38%(127/136)。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7.6个月。除2例感染死亡外,其余骨折均愈合。结论基于难复与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能在术前准确判断易复性骨折,大部分难复性骨折能以扩大范围的方式做出正确预判,但其临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明确。
- 赵益峰朱凤华常庆华刘继恒张瑞宋富强褚风龙宰庆书郭伟杨现伟石强张锋王海滨姜振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
- 不同入路对骨盆髋臼骨折复位质量及关节功能恢复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对骨盆髋臼骨折复位质量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2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入A组(经腹直肌旁入路,n=62)和B组(经髂腹股沟入路,n=58)。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显露骨折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而升高,且A组出院时、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腹股沟疝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直肌旁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均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与髂腹股沟入路比较,腹直肌旁入路在骨折复位、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
- 褚风龙杨倩倩韩亮刘保瑞贾代良王海滨
- 关键词: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入路骨盆髋臼骨折复位关节功能
- Ⅰ期外架、Ⅱ期锁定接骨板治疗Ⅲ°开放性胫腓骨骨折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Ⅰ期外固定架、Ⅱ期锁定接骨板分期手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济宁医学院收治的GustiloⅢ°开放性胫腓骨骨折36例患者,进行Ⅰ期外架、Ⅱ期锁定接骨板治疗,观察各种愈合率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6例经6~24个月(平均18月)随访,骨折顺利愈合,平均5.5月.按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优24例良10例差2例,优良率94%;患者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均≥100°,应用Merchant的胫腓骨骨折术后评分标准,术后综合评分,优26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1%.结论Ⅰ期外架、Ⅱ期锁定接骨板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可明显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及功能恢复.
- 贾代良吕琳姜振褚风龙贾存岭
- 关键词:外固定架胫腓骨骨折锁定接骨板
- 腓骨头纵形截骨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介绍腓骨头纵形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12月,手术治疗21例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取俯卧位,行膝后外侧切口,腓骨头内1/2处进行纵向截骨,注意保护腘腓韧带、腘肌腱、股二头肌腱、外侧副韧带等结构,暴露胫骨近端后外侧,撬拨复位,植骨,"T"型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屈膝30°、90°小腿外旋试验均为阴性,内翻应力试验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122.50±18.25)°,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5.50±9.65)分。影像方面,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Rasmussen放射评分平均(17.55±1.65)分。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结论]腓骨头纵形截骨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暴露视野充分,有利于骨折的复位以及内固定的置入。
- 吴彬褚风龙张钦明韩亮姜振池玉磊王海滨孟纯阳
- 关键词:开放复位内固定
- 急性躯干坏死性筋膜炎诊治3例
- 2024年
- 坏死性筋膜炎(NF)是一种临床少见且严重、危及生命、进展迅速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感染,通常不累及深部肌层组织,但可于血管内形成血栓,引起相应区域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坏死,需积极外科治疗。NF起病隐匿,疾病早期易误诊,虽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和截肢率较高;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累及四肢、肛周,而躯干或会阴部感染导致的NF死亡率更高^([1])。
- 褚风龙张瑞刘保瑞贾代良王海滨
- 关键词:坏死性筋膜炎诊治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22年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目前引起医疗感染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之一,所致感染传播速度快,治疗困难,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葡萄球菌染色体mec基因盒遗传元件(SCCmec)的可转移性是感染呈散发或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SCCmec携带mecA和mecC耐药基因,分别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和青霉素结合蛋白2c(PBP2c),其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亲和力极低,从而产生耐药性。在agr系统与sar系统的调控下,MRSA可形成生物膜,发挥屏障作用,可有效抵御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杀伤。通过耐药基因与生物膜的共同作用,使得MRSA的耐药机制更加复杂。本文就SCCmec的基本结构与功能、MRSA的耐药机制以及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MRSA感染的控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孙法同吕琳褚风龙王勇赵键邢宝杰王海滨贾代良
-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
- 关键骨块技术联合解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23例被引量:4
- 2020年
-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术后1年的功能优于保守治疗,并明显降低骨不连及二次手术发生率[1]。Denise等[2]认为手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可获得较优越的肩关节功能及更高的满意度。目前,大多数骨科医师倾向于手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我们应用关键骨块技术联合解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骨折23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褚风龙杨倩倩李笑颜张钦明韩亮赵益峰王海滨
- 关键词:锁骨骨折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BMI与PFNA型号选择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BMI与PFNA型号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0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07例。根据笔者医院海泰V3.0电子病历系统软件采集的患者身高、体重信息,计算得出BMI数值,按照BMI的中国参考标准进行分组:正常及体重不足组为A组[包括体重不足(BMI<18.5 kg/m^(2))和正常(18.5≤BMI<24 kg/m^(2))]135例,男57例,女78例;超重及肥胖组为B组[包括超重(24≤BMI<28 kg/m^(2))和肥胖(BMI≥28kg/m^(2))]72例,男15例,女57例;分析每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及选择的PFNA型号。结果本组患者经门诊或电话随访1年,均健在,且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80.0±8.2)岁大于B组(79.7±8.9)岁,术中出血量(128.4±113.5)mL多于B组(120.1±84.8)mL,螺旋刀片长度(92.0±7.3)mm长于B组(89.0±32.0)mm,主钉直径(11.0±0.83)mm大于B组(10.7±0.9)mm;其中主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住院时间(13.8±5.2)d、手术时间(66.5±31.4)mim均短于B组住院时间(15.7±9.6)d、手术时间(75.7±22.0)min,A组主钉长度(184.7±25.3)mm短于B组(189.7±38.4)mm,其中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BMI与PFNA型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MI值在正常及体重不足患者应用主钉的直径显著大于超重及肥胖患者,且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超重及肥胖患者。
- 褚风龙杨倩倩张瑞李冬梅王海滨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BMI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