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琳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膀胱
  • 2篇尿道
  • 2篇尿动力
  • 2篇尿动力学
  • 2篇疗效
  • 2篇梗阻
  • 1篇吊带
  • 1篇压力性
  • 1篇压力性尿失禁
  • 1篇乙型
  • 1篇植入
  • 1篇植入术
  • 1篇失禁
  • 1篇疼痛
  • 1篇疼痛综合征
  • 1篇尿道癌
  • 1篇尿道前列腺
  • 1篇尿路梗阻
  • 1篇尿失禁
  • 1篇女性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作者

  • 5篇朱琳
  • 4篇许克新
  • 3篇张维宇
  • 3篇王起
  • 2篇张晓鹏
  • 2篇胡浩
  • 1篇徐涛
  • 1篇潘孝本
  • 1篇陈红松
  • 1篇高燕
  • 1篇魏来
  • 1篇刘献辉

传媒

  • 2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现代泌尿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良性前列腺梗阻患者尿动力学分型及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疗效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建立中老年良性前列腺梗阻(BPO)患者的尿动力学分型,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各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93例行尿动力学检查的中老年男性非神经源性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的病例资料。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无收缩者经膀胱镜检查诊断为BPO。尿动力学检查时膀胱充盈期自发或刺激可诱发的逼尿肌无抑制收缩诊断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O),LinPURR图提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诊断为逼尿肌活动低下(DU),膀胱顺应性(灌注开始-灌注结束)下降定义为≤40 ml/cmH2O。根据检查结果将793例分为4型:Ⅰ型为单纯BPO,共164例(20.7%);Ⅱ型为BPO合并DO,共333例(42.0%);Ⅲ型为BPO合并DU,共267例(33.7%);Ⅳ型为BPO合并膀胱顺应性下降,共29例(3.7%)。Ⅰ~Ⅳ型患者年龄逐渐增大[(67.3±8.2)岁与(69.7±7.7)岁与(71.5±7.9)岁与(72.4±7.1)岁,P<0.05]。各型患者术前检查指标比较,Ⅰ型的储尿期评分[(9.1±3.6)分与(10.4±3.0)7分、(9.2±3.3)分、(10.4±3.1)分,P<0.05]、排尿期评分[(13.5±3.4)分与(14.2±3.5)分、(14.0±3.5)分、(14.2±2.9)分,P<0.05]、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总分[(22.6±5.4)分与(24.7±4.9)分、(23.1±5.3)分、(24.6±4.7)分,P<0.05]显著低于其他各型,最大膀胱容量[(332.6±83.2)ml与(221.4±80.8)ml、(286.7±108.2)ml、(242.3±103.4)ml,P<0.05]、功能性膀胱容量[(215.2±90.0)ml与(148.5±76.0)ml、(154.9±87.2)ml、(121.2±72.9)ml,P<0.05]显著高于其他各型。Ⅱ型的储尿期评分[(10.4±3.1)分与(9.1±3.6)分、(9.2±3.3)分,P<0.05],夜尿次数[(3.7±1.8)次与(3.2±1.8)次、(3.2±1.6)次,P<0.05],IPSS总分[(24.7±4.9)分与(22.6±5.4)分、(23.1±5.3)分,P<0.05],生活质量评分[(4.9±0.9)分与(4.6±0.9)分、(4.6±0.86)分,P<0.05]显著高于Ⅰ型、Ⅲ型。Ⅲ、Ⅳ型的残余尿量高于Ⅱ型[(121.3±96.4)ml、(121.3±96.4)ml与(71.2±73.5)ml,P<0.05]。Ⅳ型的储尿期评分[(10.4±3.1)分与(9.1±
熊杰胡浩张维宇王明瑞刘献辉朱琳王起许克新
关键词: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良性前列腺梗阻逼尿肌过度活动
环磷酰胺诱导SD大鼠膀胱疼痛综合征模型的有效性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SD大鼠膀胱疼痛综合征模型,从尿动力学与组织学层面评估模型的有效性,为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奠定动物学基础,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32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包括急性实验组、急性对照组、慢性实验组、慢性对照组,每组8只。急性实验组在第1天测完尿动力学数据后即刻行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0 mg/kg,第3天再次行尿动力学检查,之后处死大鼠,获取膀胱组织。慢性实验组第1天测量尿动力基线数据后,在第1、4、7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75 mg/kg,第8天再次测量尿动力学数据后处死大鼠,得到膀胱组织。急性对照组与慢性对照组在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尿动力学测量时间点与对应的实验组一致。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急性与慢性每组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尿动力学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实验组给药后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减小(t=-2.961,P<0.05),组织学可看到严重的间质水肿、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黏膜水肿和黏膜下出血,部分尿路上皮缺失,符合急性膀胱炎表现。慢性实验组给药后可看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减小(t=-3.886,P<0.05),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实验组组织学表现为尿路上皮剥脱、间质水肿、黏膜下出血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分布密集。结论:急性实验组单次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可诱导大鼠产生膀胱疼痛综合征急性发作的膀胱炎症表现,慢性实验组反复注射环磷酰胺可诱导大鼠产生慢性膀胱疼痛综合征慢性炎症的组织学改变,但急性与慢性实验组膀胱功能并未出现明显受损。
朱琳张维宇许克新
关键词: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环磷酰胺尿动力学
AdVance吊带球部尿道悬吊术与AUS植入术治疗中重度男性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疗效分析
2022年
目的评估AdVance吊带球部尿道悬吊术和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植入术治疗中重度男性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例男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中位值75(64~80)岁。其中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9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3例。尿失禁病史中位值3(1~9)年,每日使用尿垫量中位值8(5~10)片。其中5例为中度尿失禁,7例为重度尿失禁。12例中6例行AdVance吊带球部尿道悬吊术(为AdVance组),6例行AUS植入术(为AUS组)。AdVance组年龄中位值72(64~73)岁;每日使用尿垫量中位值6(5~8)片;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15.0±5.4)分;5例为中度尿失禁,1例为重度尿失禁。AUS组年龄中位值78(76~80)岁,每日使用尿垫量中位值8(6~10)片,I-QOL评分(16.7±5.1)分,均为重度尿失禁。记录患者术后1、5年的每日尿垫使用量、I-QOL评分,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5~7年,平均5.5年。AdVance组术后1年,1例重度尿失禁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无明显改善;其余5例尿失禁症状改善明显,每日尿垫使用量中位值为1(1~2)片;AdVance组6例每日尿垫使用量中位值为2.5(1~10)片,I-QOL评分(75.0±28.1)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AdVance组术后5年每日尿垫使用量中位值2.5(1~10)片,I-QOL评分(78.3±29.3)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AUS组术后1年,患者均无需使用尿垫,I-QOL评分(91.6±7.5)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P<0.01);2例于术后3年出现尿道侵蚀,取出人工尿道括约肌,尿失禁复发,恢复到术前状态,未再次手术;其余4例术后5年均不需要使用尿垫。AdVance组3例术后3个月内出现会阴部疼痛,与活动相关,均自行缓解;无伤口感染、尿道侵蚀等并发症发生。AUS组3例出现尿道侵蚀。结论AdVance吊带球部尿道悬吊术对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疗效较好,且并发症少;AUS植入�
王起朱琳张维宇张晓鹏胡浩徐涛许克新
QSG-7701和HepG2细胞支持不同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模式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QSG7701及HepG2细胞支持HBV复制模式的差异及其内在机制。方法质粒PUCl8HBVI.2转染QSG7701与HepG2细胞后定量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VDNA和HBsAgl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分析二者基因表达差异并用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HepG2细胞在转染后6d内培养上清液可检出HBVDNA及HBsAg,QSG-7701细胞转染后2周内均可检出HBVDNA及HBsAg,且HBVDNA在10d内保持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复制(1×10^7~3×10^7拷贝/m1);基因芯片检测结果示QSG-7701细胞中与HBV生活周期相关的因子如HLF、RXRα、IL-6高表达,而HBxIP、SPIK1为低表达,MMP3不表达。结论QSG7701支持高水平的HBV复制,并可维持cccDNA池的相对稳定,基因差异表达可能为二者支持不同HBV复制模式提供解释。
潘孝本朱琳高燕陈红松魏来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基因芯片HEPG2细胞
探讨原发性尿道癌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
2023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回顾女性尿道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该罕见恶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8例女性尿道癌患者。患者接受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尿道镜检查、病理活检等,最终明确诊断为尿道癌。其中5例接受传统尿道癌根治术,3例接受保留膀胱的下尿道癌根治术。结果8例女性尿道癌患者年龄范围为36~68岁,平均年龄为53.75岁。尿路梗阻和下尿路症状是常见症状,尿道口肿物也较为常见,尿动力学检查显示膀胱出口梗阻。手术治疗后,保留膀胱的下尿道癌根治术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上均优于传统尿道癌根治术。结论女性原发性尿道癌罕见,是具有侵袭性的癌症,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保留膀胱的下尿道癌根治术在治疗效果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传统尿道癌根治术。
柯涵炜朱琳王起张晓鹏许克新
关键词:女性尿路梗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