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预后
  • 3篇胃癌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淋巴结转移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癌
  • 1篇印戒细胞
  • 1篇印戒细胞癌
  • 1篇预后价值
  • 1篇预后因素
  • 1篇食管
  • 1篇转移率
  • 1篇胃食管
  • 1篇胃食管结合部
  • 1篇胃印戒细胞
  • 1篇胃印戒细胞癌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癌
  • 1篇腺癌

机构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杨明
  • 4篇张艳桥
  • 2篇周艳华
  • 2篇马志刚
  • 2篇赵娟
  • 1篇徐京京
  • 1篇燕飞虎
  • 1篇陆海波
  • 1篇娄长杰
  • 1篇高菁菁
  • 1篇黎清炜
  • 1篇王小霞

传媒

  • 2篇实用肿瘤学杂...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通过比较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资料,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13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胃印戒细胞癌组和非印戒细胞癌组,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好发于女性(P<0.05);年龄≤55岁的患者发病率高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56岁的患者发病率低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肿块生长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P<0.05),侵犯胃上部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胃印戒细胞癌多数在胃壁组织内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垂直浸润能力较弱,突破浆膜层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胃印戒细胞癌(10个月)较非印戒细胞癌(12个月)提前2个月,进展风险增加(P<0.05);胃印戒细胞癌在家族史、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方面与非印戒细胞癌比较无差异。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好发年龄小于56岁;发病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多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且较少突破浆膜层;中位进展时间短,进展风险高。
杨明周艳华马志刚娄长杰黎清炜燕飞虎张艳桥
关键词:胃印戒细胞癌病理特征预后
SPARC蛋白及其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SPARC(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蛋白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Cys)的酸性分泌蛋白,编码SPARC蛋白的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5q31.3-q32,包含10个外显子,全长25.9kb,为单拷贝基因,高度保守,在各种生物中有超过70%的氨基酸序列同源.在与组织修复有关的纤维母细胞和内皮细胞以及在部分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中呈高度表达.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其高死亡率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SPARC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SPARC在胃癌中是促进还是抑制作用可以说尚存在争议.本文主要就SPARC蛋白及其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王小霞杨明张艳桥
关键词:胃癌
淋巴结转移率对胃癌预后价值的评价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评价淋巴结转移率(MLR)对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6年间在我院就诊,临床资料完整的363例胃癌术后患者。按照第七版UICC/TNM(p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两种方法对淋巴结进行分期,比较两种方法评价胃癌预后的准确性及适用性,确定MLR分期方法的特点及优势。结果:363例胃癌术后患者按单变量生存分析方法将淋巴结转移率(MLR)分为四期:MLR0(0.0%)、MLR1(0-30%)、MLR2(30-70%)、MLR3(≥70%),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84.9%、58.3%、28.7%、12.9%,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pN分期分为pN0、pN1、pN2、pN3a、pN3b,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84.9%、60.8%、32.0%、21.9%、6.8%,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单因素COX生存分析后显示,MLR分期越高,预后越差(HR:MLR1,MLR2,MLR3/MLR0=1.589,4.455,9.900,P<0.001)。按清除淋巴结个数将所有病例分成两组:group1(≤15个)、group2(>15个),在该两组中比较pN及MLR分期的预后,结果显示pN3a在group1组中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group2组(6.2%vs.38.4%,P<0.001),而MLR分期与清除淋巴结个数无统计学生存相关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pN分期、MLR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以pN及MLR分期风险比最高。结论:MLR分期是评价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该方法不受淋巴结清扫个数的影响,与pN分期方法相比,实用、准确、简单,可以降低pN分期因淋巴结清扫不足造成的期别转移现象。
高菁菁赵娟杨明马志刚陆海波
关键词:胃癌淋巴结转移率预后因素COX回归模型
胰腺癌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78例胰腺癌手术切除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胰腺癌切除术后影响患者生存的临床及病理因素。方法将2005-2008年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78例胰腺癌手术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法对可能影响预后的指标:年龄、性别、血糖、血型、疼痛症状、术前CA19—9、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辅助治疗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的阳性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辅助治疗、临床分期和伴有疼痛症状是影响术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血型、血糖、肿瘤部位与胰腺癌术后生存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水平、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是影响胰腺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胰腺癌切除术后接受辅助治疗会使患者在生存期方面获益,但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前CA19—9水平、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为影响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徐京京杨明赵娟周艳华张艳桥
关键词:胰腺癌预后淋巴结转移
胃癌靶向治疗进展被引量:6
2010年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例近百万,其中约2/3的患者来自发展中国家,仅中国就占到了42%,同时胃癌又是世界第二大癌症致死原因,在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胃癌的死亡率更是位居恶性肿瘤之首。尽管提高了手术技术,改进了诊疗技术,应用了新的化疗方法,但晚期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预后仍然不好,5年生存率很低。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不断研发,以其低毒、高效的优势应用于临床,在常见肿瘤综合治疗中已经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包括对胃肠道间质瘤、非小细胞肺癌、大肠癌、肾癌等治疗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结果。然而在胃癌分子靶向治疗领域,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尽管在一项Ⅲ期临床试验中,证实了赫赛汀在治疗晚期胃癌中里程碑性的价值,但仍需要不断开发和探索更有效,更安全的靶向药物应用于胃癌的临床治疗。目前靶向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表皮生长因子(EGFR)抑制剂、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一2)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细胞周期相关抑制剂、下游信号抑制剂、环氧化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本文针对胃癌靶向药物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
杨明张艳桥
关键词:分子靶向治疗胃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