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华
-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腹腔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近期临床疗效及腹水中VEGF水平的变化
-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腹腔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客观有效率、毒副反应及腹水中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经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晚期或复发的胃癌及结直肠癌,PS≤3分,合并中等量以上的腹腔积液,患者经B...
- 王治宽石燕吴志勇陈丽茅慧吕瑶周艳华丁红戴广海
- 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通过比较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资料,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13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胃印戒细胞癌组和非印戒细胞癌组,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好发于女性(P<0.05);年龄≤55岁的患者发病率高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56岁的患者发病率低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肿块生长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P<0.05),侵犯胃上部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胃印戒细胞癌多数在胃壁组织内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垂直浸润能力较弱,突破浆膜层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胃印戒细胞癌(10个月)较非印戒细胞癌(12个月)提前2个月,进展风险增加(P<0.05);胃印戒细胞癌在家族史、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方面与非印戒细胞癌比较无差异。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好发年龄小于56岁;发病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多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且较少突破浆膜层;中位进展时间短,进展风险高。
- 杨明周艳华马志刚娄长杰黎清炜燕飞虎张艳桥
- 关键词:胃印戒细胞癌病理特征预后
- miR-451对肝癌细胞增殖、糖酵解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研究miR-451对肝癌细胞增殖、糖酵解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普通组、增强组和抑制组,增强组和抑制组肝癌MHCC97细胞分别转染miR-451的模拟物mimics和阻遏物inhibitors,普通组常规培养。采用RT-PCR法检测3组肝癌细胞中miR-451和AMPK/mT OR、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表达情况,噻唑蓝(MTT)法检测3组肝癌细胞增殖情况,通过检测3组细胞葡萄糖摄取和乳酸分泌情况评估肝癌细胞糖酵解情况。结果增强组肝癌细胞中miR-451表达量明显高于普通组(P<0.05),抑制组肝癌细胞中miR-451表达量明显低于普通组(P<0.05)。MTT结果显示转染后各时间点增强组吸光度(OD)明显低于普通组和抑制组(P均<0.05)。转染后增强组肝癌细胞mT OR、Ki-67、MMP-9、VEGF、IGF-1mR NA表达量和葡萄糖消耗值、乳酸分泌值均明显低于普通组和抑制组(P均<0.05),而AMPK mR NA表达量明显高于普通组和抑制组(P均<0.05)。结论 miR-451参与调控肝癌细胞增殖及糖酵解,其调控机制可能通过影响AMPK/mT OR信号通路,进而影响细胞中Ki-67、MMP-9、VEGF、IGF-1的表达而实现。
- 周艳华茅慧张鹏飞戴广海
- 关键词:肝癌糖酵解细胞增殖
- 树突状细胞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1年
- 树突状细胞(dendric cells,DC)是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可摄取抗原并迁移至邻近的淋巴器官,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和B细胞,引发相应的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肿瘤细胞免疫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发展,肺癌的生物治疗研究发展迅速,其中以DC为基础的肺癌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肺癌的免疫缺陷及以DC为基础的肺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周艳华张艳桥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肺癌免疫缺陷免疫治疗
- 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与单纯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比较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与单纯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3年年6月间收治的8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FOLFIRI方案,观察组给予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57.5%)明显高于对照组(42.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获益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及腹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高血压、鼻衄及蛋白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6个月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可提高晚期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生存率,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吕瑶石燕施伟伟王艳荣陈杨丁红周艳华戴广海
- 关键词:FOLFIRI方案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疗效
- 胰腺癌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78例胰腺癌手术切除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胰腺癌切除术后影响患者生存的临床及病理因素。方法将2005-2008年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78例胰腺癌手术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法对可能影响预后的指标:年龄、性别、血糖、血型、疼痛症状、术前CA19—9、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辅助治疗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的阳性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辅助治疗、临床分期和伴有疼痛症状是影响术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血型、血糖、肿瘤部位与胰腺癌术后生存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水平、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是影响胰腺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胰腺癌切除术后接受辅助治疗会使患者在生存期方面获益,但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前CA19—9水平、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为影响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徐京京杨明赵娟周艳华张艳桥
- 关键词:胰腺癌预后淋巴结转移
-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结直肠癌复发转移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8年
- 髓源性抑制细胞是骨髓来源的一群异质性细胞,具有显著抑制免疫细胞应答的能力。MDSCs在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过程中,对Tregs具有正向调控作用,抑制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免疫抑制导致CTC免疫逃逸,通过TME促进肿瘤转移。MDSCs仍有许多作用机制未被阐明,还需要我们投入更大的精力,为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及免疫治疗做出贡献。
- 王治宽司海燕周艳华戴广海
- 关键词:髓源性抑制细胞结直肠癌复发转移
- 白介素17与结直肠癌被引量:3
- 2016年
-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发癌症,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的改变、饮食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均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目前,普遍认为慢性炎症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白介素17主要由T细胞的亚型Th17细胞分泌产生,能够促进肿瘤相关性炎症,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控。已在胃癌、宫颈癌、食管癌、非小细胞肺癌、肝细胞肝癌、卵巢癌、黑色素瘤、淋巴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发现白介素17呈高表达。现有研究表明,白介素17与肠炎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尽管尚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白介素17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本文将近年来关于IL-17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其与结直肠癌的预后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 茅慧千年松周艳华施伟伟郭亚军
- 关键词:白介素17结直肠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