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药物
  • 3篇阴道
  • 3篇结肠
  • 3篇菌群
  • 3篇肠道
  • 3篇肠道菌群
  • 2篇秀丽隐杆线虫
  • 2篇阴道炎
  • 2篇生物学
  • 2篇脉君安
  • 2篇酒精
  • 2篇酒精性
  • 2篇菌群失调
  • 2篇分子
  • 2篇肠道菌
  • 2篇肠道菌群失调
  • 1篇单胞菌
  • 1篇胆固醇
  • 1篇蛋白
  • 1篇低钾

机构

  • 16篇上海医药工业...
  • 3篇邹平县人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上海市中医医...
  • 1篇宜宾市第二人...

作者

  • 19篇刘莉
  • 10篇黄晓星
  • 6篇梅其炳
  • 6篇徐小涛
  • 5篇王一飞
  • 5篇孟立正
  • 5篇王生
  • 5篇马春梅
  • 4篇田华洁
  • 4篇孙海燕
  • 3篇郑斌
  • 2篇赵珍
  • 2篇谢炜
  • 2篇郭月芳
  • 2篇霍志军
  • 2篇王志勇
  • 2篇孙秀秀
  • 2篇刘楠
  • 2篇臧月
  • 1篇吴樱

传媒

  • 10篇世界临床药物
  • 3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中成药
  • 2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滨州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肠道菌群失调介导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4
2016年
酒精性肝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在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当机体长期摄入酒精后,酒精及其代谢物通过引起肠道菌群数量改变、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位移等方式造成肠道菌群紊乱,从而激活机体免疫应答,诱导肝脏产生促炎症因子,促进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而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可以有效的改善酒精性肝病的临床指征,提示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将会成为临床治疗酒精性肝病行之有效的手段。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酒精摄入、肠道菌群失调、酒精性肝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节菌群紊乱治疗酒精性肝病的进展进行概述,为菌群失调与酒精性肝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臧月王生刘楠刘莉梅其炳
关键词:肠道菌群酒精性肝病促炎症因子免疫应答益生菌
膳食结构影响氟伐他汀降高胆固醇药效的研究
2015年
目的考察膳食结构是否对氟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效有影响。方法半高脂饲料适应性喂养Wistar大鼠5 d,之后采取全高脂饲料喂养25 d复制大鼠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同时给予氟伐他汀干预,试验过程中调整不同比例高脂饲料喂养,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多个时间段大鼠血清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HDL-C/TC进行检测,考察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的作用特点。结果半高脂饲料适应性饲养5 d,全高脂饲料继续喂养25 d,大鼠TC和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TC值降低,提示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完全高脂饲料喂养组试验第30天以及改半高脂饲料喂养至试验第36天,血脂检测结果显示,氟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TC、LDL-C以及HDL-C/TC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基础饲料喂养至试验第42天时,氟伐他汀组血清TC、LDL-C和HDL-C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P<0.05),HDL-C/TC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氟伐他汀对于低脂饮食结构喂养条件下的高胆固醇血症动物模型,降低血清TC和LDL-C水平效果更为显著。
王生闵翅驹黄晓星王一飞徐小涛孟立正马春梅刘莉
关键词:氟伐他汀高胆固醇血症
SD大鼠烫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以新型台式超级控温烫伤仪建立SD大鼠烫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并采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验证其用于外用烫伤感染制剂的评价效果。方法采用台式超级控温烫伤仪建立SD大鼠接触性烫伤模型(单纯烫伤组),烫伤20 min后,以1×109 CFU/ml铜绿假单胞菌涂抹于大鼠创面(0.1 ml/只),建立烫伤感染模型(烫伤感染组)。在烫伤感染组基础上,给予磺胺嘧啶银乳膏,一日1次,涂抹于创面,厚度约为1.5 mm(磺胺嘧啶银组)。记录或检测大鼠创面起痂时间、愈合面积、痂下铜绿假单胞菌数量及病理组织学等指标评价模型。结果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感染组大鼠创面起痂时间显著延长,创面愈合缓慢,创面收痂面积明显减小,创面组织上铜绿假单胞菌数显著增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烫伤感染组相比,磺胺嘧啶银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HE染色结果表明,烫伤感染组血管扩张,皮肤表皮坏死,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而磺胺嘧啶银组上述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烫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有效性,可用于外用烫伤感染制剂的评价。
马春梅徐小涛黄晓星郑斌赵熠刘莉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磺胺嘧啶银
基于Biacore T200分析系统研究阿达木单抗生物学活性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利用Biacore T200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研究阿达木单抗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将人源阿达木单抗偶联于CM5传感芯片,利用Biacore T200系统观察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食蟹猴TNF-α与阿达木单抗结合的动力学常数,并采用不同种属的重组TNF-α验证种属特异性,进一步研究阿达木单抗抑制重组TNF-α的细胞毒作用,以确认阿达木单抗的生物活性。结果阿达木单抗与重组人TNF-α的结合常数(K_a)为(2.114±0.007)×105,解离常数(K_d)为(5.315±0.220)×10^(-5),亲和力常数(K_D)为(2.515±0.107)×10^(-10);与重组食蟹猴TNF-α的K_a为(2.574±0.068)×105,K_d为(1.554±0.124)×10^(-5),K_D为(5.320±1.271)×10^(-10)。阿达木单抗与50 nmol/L重组人TNF-α、重组食蟹猴TNF-α、重组小鼠TNF-α和重组大鼠TNF-α结合的响应值分别为84.3、66.4、1.3和-0.8 RU,呈现明显的种属差异。阿达木单抗可抑制重组人TNF-α和重组食蟹猴TNF-α对L929细胞的毒性作用,其半数有效浓度分别为194.0和685.5 pmol/L,但对重组小鼠或重组大鼠TNF-α导致的细胞毒作用无影响,细胞水平检测结果与Biacore T200系统检测结果一致。结论用Biacore T200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研究抗原抗体结合简便快速准确,该方法适合用于重组人TNF-α单抗生物学活性分析与药效学评价。
马春梅黄晓星曹忠莲郑斌孟立正刘莉
关键词:BIACORE阿达木单抗L929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发被引量:3
2013年
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免疫过程的深入了解,参与免疫反应的各个分子可作为新的治疗靶点。针对免疫过程的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为中度至重度以及经传统治疗难以控制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带来希望。本文综述靶向免疫相关分子和肠道免疫过程的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的研发进展。
孙秀秀孙海燕刘莉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
HPLC测定三黄止痒搽剂中盐酸药根碱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被引量:2
2009年
吴樱潘红娟刘莉
关键词:盐酸小檗碱药根碱高效液相色谱
脉君安降压舒张大鼠胸主动脉环的物质基础
2015年
目的探讨脉君安降压特点、降压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方法 (1)降压研究:6只WKY大鼠为正常对照组,18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根据血压均匀分为模型对照组、脉君安组和硝苯地平组,单次灌胃给药,给药1 h后测量大鼠收缩压,之后给药剂量减半,每天一次,连续给药6周后再次测量大鼠的收缩压。(2)舒张血管研究:与降压研究相对应,分为单次给药和6周连续多次给药进行研究,分离大鼠胸主动脉环,观察脉君安、钩藤+葛根、钩藤、葛根、氢氯噻嗪、硝苯地平对抗氯化钾引起大鼠胸主动脉环收缩的作用。结果 (1)降压研究:脉君安单次给药可使大鼠收缩压下降2.8 k Pa,连续给药6周,可显著降低收缩压1.9-2.7 k Pa,并呈现降压作用持久、稳定的特点。(2)机制研究:脉君安单次给药以及6周连续多次给药均可对抗K+引起血管收缩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0.5%和39.8%。(3)物质基础研究:单次给药后,脉君安组方成分氢氯噻嗪、钩藤对氯化钾引起离体血管环收缩无对抗作用,而葛根则具有显著的抑制K+收缩血管作用,抑制率为46.7%;6周多次给药,葛根对氯化钾引起大鼠主动脉环收缩的抑制率为38.6%,高于钩藤的22.8%。结论脉君安单次给药可降低血压,多次给药具有稳定、持久地降低血压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脉君安可通过舒张血管降低收缩压,其药味中葛根效果要好于钩藤,是其舒张血管的主要物质基础。
霍志军赵珍郭月芳王志勇谢炜梅其炳刘莉
关键词:胸主动脉环脉君安KCL降压钩藤
口腔扁平苔癣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口腔扁平苔癣(OLP)为慢性口腔黏膜上皮样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通过介绍OLP的病因学机制及与口腔苔藓发生相关的细胞和相关趋化因子阐述口腔苔藓发病的可能机制,并对目前用于治疗OLP的药物进行介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周雪孟立正黄晓星徐小涛王一飞郑斌王生马春梅刘莉
关键词:发病机制药物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肠癌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7
2014年
肠道菌群是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常状况下肠道菌群保持稳态,在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等众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当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如年龄、饮食习惯、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以及抗生素等药物均会造成菌群失调。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其中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同时,有研究资料表明,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状态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和抑制结肠癌的生长恶化,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无清晰的认识。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失调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研究的有关热点问题及治疗进行概述,为肠道菌群研究和结肠癌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王生黄晓星余鹏飞徐小涛王一飞刘莉梅其炳
关键词:肠道菌群肥胖菌群失调细菌移位结肠癌
小鼠滴虫性阴道炎模型的建立
2016年
目的建立小鼠滴虫性阴道炎模型。方法从临床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白带样品中分离和纯化阴道毛滴虫株。造模前,小鼠分别给予雌二醇(2.5 mg/kg,接种前第9天至接种前第2天连续给药)和地塞米松(10 mg/kg,接种前第4天至接种后第6天连续给药)预处理,小鼠阴道内接种滴虫株后选取不同时间点观察滴虫感染情况,对滴虫感染后的小鼠阴道组织切片经HE染色观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接种阴道毛滴虫后第4、6、8和10天,小鼠滴虫感染率分别为93.2%、100%、89.5%和82.9%。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滴虫性阴道炎小鼠可见阴道壁变厚、水肿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学变化。结论小鼠经雌二醇和地塞米松预处理后给予阴道毛滴虫接种,可成功建立小鼠滴虫性阴道炎模型。
孟立正田华洁黄晓星王一飞徐小涛刘莉
关键词:滴虫性阴道炎地塞米松雌二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