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
- 作品数:13 被引量:19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肠道菌群、肥胖、饮食和能量吸收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4年
-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超重和肥胖人群数量日益增多,肥胖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代谢性疾病(如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1].饮食、环境、药物、疾病等可影响肠道菌群,其中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作用较大,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多,进展迅速.现对肠道菌群、肥胖、饮食和能量吸收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郝一鸣余鹏飞白槟朱俊杰王生赵青川
- 关键词:肠道菌群饮食结构肥胖人群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
- 肠道菌群失调介导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4
- 2016年
- 酒精性肝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在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当机体长期摄入酒精后,酒精及其代谢物通过引起肠道菌群数量改变、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位移等方式造成肠道菌群紊乱,从而激活机体免疫应答,诱导肝脏产生促炎症因子,促进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而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可以有效的改善酒精性肝病的临床指征,提示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将会成为临床治疗酒精性肝病行之有效的手段。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酒精摄入、肠道菌群失调、酒精性肝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节菌群紊乱治疗酒精性肝病的进展进行概述,为菌群失调与酒精性肝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 臧月王生刘楠刘莉梅其炳
- 关键词:肠道菌群酒精性肝病促炎症因子免疫应答益生菌
- 润肠通便药物筛选小鼠模型的选择及药效评价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建立机制不同的润肠通便药物筛选小鼠模型,探讨作用于不同靶点的药物对动物模型的选择性,为新药开发提供基础。方法以复方地芬诺酯和多巴胺分别诱导机制不同的小鼠便秘模型,选择纳洛酮和伊托必利作为工具药,以小鼠小肠推进率为指标,考察机制不同的动物模型是否只适用于对应靶点润肠通便药物的筛选。在此基础上,考察伊托必利和麻仁润肠丸两个工具药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以探讨正常小鼠能否用于润肠通便药物的筛选。结果复方地芬诺酯可显著抑制小鼠小肠推进,而纳洛酮可显著对抗复方地芬诺酯对小肠推进的抑制作用,但伊托必利无类似的明显拮抗作用。对于多巴胺诱导的便秘模型,伊托必利能有效促进多巴胺诱导的便秘模型小鼠的小肠推进。伊托必利和麻仁润肠丸均能明显促进正常小鼠的小肠推进率。结论作用机制不同的润肠通便药物筛选对动物模型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进行润肠通便药物作用评估筛选时,应采用相对应作用靶点药物复制的小鼠模型。然而针对靶点未知或多靶点作用的药物,可利用正常小鼠进行润肠通便药效筛选。
- 闵翅驹黄晓星王生王生刘莉
- 关键词:润肠通便复方地芬诺酯伊托必利麻仁润肠丸
- 膳食结构影响氟伐他汀降高胆固醇药效的研究
- 2015年
- 目的考察膳食结构是否对氟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效有影响。方法半高脂饲料适应性喂养Wistar大鼠5 d,之后采取全高脂饲料喂养25 d复制大鼠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同时给予氟伐他汀干预,试验过程中调整不同比例高脂饲料喂养,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多个时间段大鼠血清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HDL-C/TC进行检测,考察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的作用特点。结果半高脂饲料适应性饲养5 d,全高脂饲料继续喂养25 d,大鼠TC和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TC值降低,提示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完全高脂饲料喂养组试验第30天以及改半高脂饲料喂养至试验第36天,血脂检测结果显示,氟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TC、LDL-C以及HDL-C/TC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基础饲料喂养至试验第42天时,氟伐他汀组血清TC、LDL-C和HDL-C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P<0.05),HDL-C/TC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氟伐他汀对于低脂饮食结构喂养条件下的高胆固醇血症动物模型,降低血清TC和LDL-C水平效果更为显著。
- 王生闵翅驹黄晓星王一飞徐小涛孟立正马春梅刘莉
- 关键词:氟伐他汀高胆固醇血症
- 类风湿关节炎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滑膜炎、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等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生物标记物作为重要的辅助诊疗指标,已广泛应用于RA的诊断、分型以及预后评估等诊疗过程中。蛋白类生物标记物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RA诊断标记物,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对RA影响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近年来肠道菌群与RA的相关性也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综述RA的蛋白类生物标记物、炎性细胞因子与RA的关系以及其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RA的多途径、多因素早期发现RA,精准治疗RA提供理论参考。
- 徐小涛王生王生郑斌马春梅刘莉
- 关键词:炎性细胞因子肠道菌群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酒精性肝病大鼠肠道菌群比较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酒精性肝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方法以高脂饲料(HFD)和酒精液体饲料(LD)分别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模型。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按喂养饲料分别分为正常组、HFD组和LD组,喂养6周后解剖取肝脏,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收集各组大鼠粪便,提取粪便脱氧核糖核酸进行Illumina MiSeq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肝脏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HFD组及LD组大鼠肝脏细胞出现明显脂肪变性病理改变;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HFD组及LD组大鼠肝细胞内大量脂肪沉积。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HFD组和LD组大鼠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之间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在门水平上,LD组硬壁菌门相对丰度水平明显高于HFD组(P<0.05);在属水平上,LD组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理研菌科_RC9_gut_组相对丰度低于HFD组,而瘤胃球菌属_1的相对丰度高于HFD组(P<0.05或P<0.01)。组间群落差异分析结果显示,HFD组理研菌科、梭杆菌科、巴斯德氏菌科和气球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D组,瘤胃球菌科_NK4A214_组、理研菌科_RC9_gut_组、另枝菌属、Marvinbryantia、梭杆菌属、帕匹杆菌属、巴斯德氏菌属、厌氧棍状菌属及格鲁卡比氏菌属等在HFD组中相对丰度较高,而瘤胃球菌属_1、毛螺菌科_NK4A136_组及拟普雷沃菌属在LD组中相对丰度较高。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酒精性肝病大鼠肠道菌群均处于紊乱状态,且两者存在一定差异。
- 许文琦王生黄逸安王艳梅其炳刘莉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肠道菌群
- 口腔扁平苔癣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15年
- 口腔扁平苔癣(OLP)为慢性口腔黏膜上皮样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通过介绍OLP的病因学机制及与口腔苔藓发生相关的细胞和相关趋化因子阐述口腔苔藓发病的可能机制,并对目前用于治疗OLP的药物进行介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周雪孟立正黄晓星徐小涛王一飞郑斌王生马春梅刘莉
- 关键词:发病机制药物
- 复合磷酸酯酶肠溶片对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考察
- 2017年
- 探讨复合磷酸酯酶肠溶片(1)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保护作用。将60只完成肠瘘手术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模型组、1(30、60 mg/kg)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140 mg/kg)组,每组10只。给予Lieber-De Carli酒精液体饲料诱导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边造模边给药,共给药6周。第6周试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生化指标、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及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水平变化;通过Tunel染色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考察1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1组大鼠血脂水平明显下降,肝脏脂质沉积减少,纤维化程度降低,脂肪代谢基因脂肪酸合成酶(FAS)、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1(GPAT1)及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表达明显下调(P<0.05或0.01),线粒体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0.01),同时1 30 mg/kg组丙二醛(MDA)及活性氧簇(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Tunel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 30 mg/kg组肝细胞凋亡程度明显降低。上述结果说明1对酒精性脂肪肝有保护作用,能够降低肝脏脂肪含量,改善肝脏氧化应激水平,有效抑制肝细胞凋亡,显著修复肝细胞损伤。
- 许文琦臧月臧月梅其炳王生
-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氧化应激脂肪代谢凋亡
-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肠癌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7
- 2014年
- 肠道菌群是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常状况下肠道菌群保持稳态,在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等众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当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如年龄、饮食习惯、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以及抗生素等药物均会造成菌群失调。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其中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同时,有研究资料表明,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状态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和抑制结肠癌的生长恶化,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无清晰的认识。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失调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研究的有关热点问题及治疗进行概述,为肠道菌群研究和结肠癌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 王生黄晓星余鹏飞徐小涛王一飞刘莉梅其炳
- 关键词:肠道菌群肥胖菌群失调细菌移位结肠癌
- 肠道菌群失调诱导肥胖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1
- 2018年
- 正常肠道菌群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免疫调节以及神经系统发育等多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基因及环境因素改变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进而导致机体多种生理活动紊乱,诱发和促进肥胖及相关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肥胖患者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的风险增加。以往对肥胖的认知主要围绕脂肪代谢的机制展开,逆转肠道菌群失调能有效改善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但是对肠道菌群失调介导肥胖发生的机制尚无明确系统的认识,临床上针对改善肥胖尚无理想的药物。本文概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肠道菌群失调在肥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改善肥胖症状的研究思路提供理论依据。
- 许文琦王生王生梅其炳刘莉
- 关键词:肠道菌群失调肥胖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