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霞
-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规律和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规律和影响。方法:连续完成初次瓣膜置换手术256例,其中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单瓣膜置换21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43例;风湿性病变145例,非风湿性病变111例。术前血小板计数均≥100×109/L,术后第1周反复复查血小板计数,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3个月随访血小板计数。结果:(1)术后1周内发生血小板减少(<100×109/L)113例,发生率43.7%,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滞留时间较非血小板减少者延长;(2)生物瓣单瓣膜置换35例,血小板减少28例,发生率80%,机械瓣单瓣膜置换178例,发生62例,比率34.8%,两组比较,P=0.000;(3)双机械瓣膜置换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3.5%,与单机械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风湿性病变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4.5%,非风湿性病变组发生率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血小板减少组死亡2例,非血小板减少组无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4);(6)术后3~6个月共随访到252例患者,占应随访的99.2%,均未见血小板减少。结论: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使用生物瓣、双瓣膜置换、风湿性病变易发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者的呼吸机辅助时间和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更长。
- 杨霄杨再珍杨霞谢辉李玉杰
- 关键词:心脏瓣膜假体植入血小板减少心肺转流术
- 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1
- 2009年
- 梅毒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感染后随着疾病的发展,可造成人体多器官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产生多种症状与体征,后果十分严重。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于梅毒螺旋体的活性与人体抵抗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为临床症状和潜伏状态交替出现,病程可持续很长。目前检测感染者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是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主要手段。采用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对本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 杨霞
-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性病
- 婴幼儿心脏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和后果
- 2017年
- 目的探索婴幼儿心脏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的影响因素和后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3岁以下的婴幼儿心脏手术128例,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94例,包括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24例,同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34例,术后1周内反复复查血小板计数。结果体外循环下手术发生血小板减少(<100×10~9/L)31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无发生。体外循环下手术24例紫绀型心脏病中13例发生,非紫绀型70例中18例发生,P=0.011。计量资料用四分位数表示,血小板减少组的年龄8(4~13)个月、体质量6.5(4.5~9)kg、主动脉阻断时间51(41~100)min、体外循环时间78(65~152)min、呼吸机辅助时间21(7~46)h、ICU滞留时间90(45~115)h与体外循环术后非血小板减少组的12(7~17)个月、9(8~11)kg、41(36~49)min、69(60~83)min、6(5~20)h、38(19~89)h相比,P均<0.05。结论体外循环、紫绀、年龄小、体质量轻、体外循环时间长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易于发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患儿易出现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滞留时间延长。
- 杨霄杨霞谢辉李玉杰温永金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