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艳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保存方法对柽柳基因组总DNA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通过比较不同保存方法对柽柳(Tamarix chinensis)基因组总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合适的野外采集植物样品的保存方法。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了室温风干、4℃、-20℃、-80℃和硅胶干燥5种保存方法分别保存24 h、1周和1月后的柽柳基因组总DNA,结果表明:4℃保存1月后DNA产量最低,为60.35μg/g,-80℃条件下保存24 h的材料中提取的DNA产量最高,为246.92μg/g,保存效果最好。但在野外仪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柽柳可采用室温风干或硅胶干燥保存的方法,1月内材料中DNA降解程度较轻,可以扩增出所需目的片段。
- 梁红艳付梦瑶杨果果陈家林杨喜田
- 关键词:柽柳硅胶DNA提取
- 基于形态和cpDNA序列探讨柽柳和甘蒙柽柳的亲缘关系
- 2019年
- 柽柳科植物的系统学关系已初步明确,但部分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仍有待澄清。为明确中国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的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甘蒙柽柳(T. austromongolica)的亲缘关系,利用13个稳定的形态学性状和3个cpDNA间隔区片段(rpl20-5′-rps12, rps16, trn L-trn F)对柽柳科3属9种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条序列的位点变异程度依次为trn L-trn F>rps16>rpl20-5′-rps12,柽柳和甘蒙柽柳群体共享有同一单倍型,表型和分子数据均支持柽柳和甘蒙柽柳为单系分支的近缘种,推测柽柳和甘蒙柽柳的分化大致发生在0.69Ma (0-1.93) Ma,与同属内其它物种相比,分化时间相对较晚。
- 梁红艳梁红艳冯志培王迎春王迎春
- 关键词:柽柳甘蒙柽柳亲缘关系CPDNA
- 气候变暖背景下春兰和蕙兰的适生区分布预测被引量:10
- 2018年
- 为了阐明气候变暖背景下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和蕙兰(C. faberi)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变化情况,根据157条分布记录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应用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对2070年4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春兰和蕙兰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进行预测,并筛选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2070年春兰和蕙兰分布点的年均温(bio1)、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和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等均升高,气候有变暖趋势;(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在0.9—1.0之间,模型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3)影响春兰、蕙兰当前和2070年地理分布的限制性气候因子主要有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年均降水量(bio12)和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4);(4)气候变暖将会对春兰和蕙兰的适宜生境范围和面积产生影响。预测2070年春兰的适宜生境面积将会有所减小,而蕙兰的适宜生境面积将会增加,且整体有向北迁移的趋势。研究结果为野生春兰和蕙兰的生态风险评价和引种提供了重要依据。
- 梁红艳梁红艳姜效雷孔玉华
- 关键词:春兰蕙兰气候变暖地理分布
- 不同根库容量泡桐生长与光合特性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为了解不同根库容量泡桐生长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差异,本研究以优质泡桐无性系M(9501)为材料,设置了对照、移栽和截干3个处理组,并对不同根库容量泡桐在不同生长期的生长指标和光合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截干处理的泡桐根库容量明显增加,树高和地径的生长速度较移栽和留干处理组有明显增加,叶面积显著增大,地下部、地上部生物量和相对根冠比也明显增加;(2)不同根库容量泡桐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日变化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都呈单峰型曲线,生长季中期呈双峰型曲线,具有典型的"午休"现象。截干处理的泡桐在整个生长季中光合作用特征参数均大于其他2组,在生长季末期仍能制造光合产物。
- 范贝贝梁红艳梁红艳赵佳宝王晓雯杨喜田
- 关键词:泡桐光合特性
-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7年
- 为探明太行山干旱低山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质量修复的影响,以立地条件一致的3种典型32年生人工林为试验样地,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3种不同人工林型下土壤的脲酶(Urease)和蔗糖酶(Sucrase)活性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不同林型下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类型对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均呈现侧柏>刺槐>栓皮栎的变化趋势;2)各林地土壤含水率较低,土壤呈弱碱性。3种林地类型中,侧柏林地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都显著降低,且土壤总孔隙度、全氮(TN)和有机碳(TOC)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此外,侧柏人工林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均显著高于栓皮栎和刺槐林(P<0.05);3)土壤酶活性的高低与土壤性质有较强的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碱解氮、含水率和速效磷是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素,而蔗糖酶活性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干旱低山丘陵区侧柏人工林的种植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质量,在该区人工林培育及植被恢复过程中可适当扩大侧柏人工林的育林面积。
- 裴丙朱龙飞梁红艳张军杨喜田孔玉华
- 关键词:土壤脲酶理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