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成
-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5
-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存活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存活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组(I/R+NDLIP组),每组30只。测定各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和行为评分、脑梗死范围,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测定各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阳性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存活素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sham组大鼠未出现神经缺损症状,I/R+NDLIP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和行为评分低于I/R组(P <0. 05)。sham组大鼠未见脑梗死区域,I/R+NDLIP组大鼠脑梗死范围明显小于I/R组(P <0. 05)。I/R组和I/R+NDLIP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阳性细胞表达均高于sham组(P <0. 05),I/R+NDLIP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阳性细胞表达均高于I/R组(P <0. 05)。I/R组和I/R+NDLIP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sham组(P <0. 05),I/R+NDLIP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I/R组(P <0. 05)。结论: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对神经的损伤,减小脑梗死范围,其机制可能与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可上调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的表达有关。
- 鲁慧王彬成崔宁宁张艳春杨兰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存活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研究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然后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时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进行分别检测与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时观察组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较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应用价值较高。
- 鲁慧崔宁宁王彬成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氧代谢
- 缺血预适应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塞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在老年脑梗塞患者预防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老年脑梗塞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2例患者予以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32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缺血预适应治疗,治疗6个月,测定并记录两组间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及生活质量,同时对比患者临床疗效、疾病复发率、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显著低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NIHSS积分较低,BI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预防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 鲁慧王彬成崔宁宁邵汝升张艳春
-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老年脑梗塞
-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沧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6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NIHSS评分、影像学表现(MRI、SPECT),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84.00%)显著高于对照组(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显示新发梗死率观察组(4.0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0%),SPECT检查改善率观察组(82.0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梗死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提高神经功能水平,有效改善预后。
- 鲁慧王彬成崔宁宁张艳春吕建平
-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神经功能
-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 IPC)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脑梗死病史并经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74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远隔缺血预适应组(r IPC组,88例)和对照组(86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按照指南用药,r IPC组额外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并计算再梗死发生率,采用SPECT技术观察脑血流状况并半定量分析额、颞、顶、枕叶及基底核和丘脑血流灌注情况,采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分析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 IPC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83.0%vs 64.0%),再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脑血流状况明显改善,基底核和丘脑部位血流灌注状况明显改善,MCA、ACA、PCA、VA和BA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升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r IPC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脑血流,提示r IPC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鲁慧王彬成崔宁宁张艳春
-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缺血脑血管
- 缺血预适应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脑梗死发生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TIA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按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指导用药进行治疗,研究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IPC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血友病因子(v WF)、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患者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发生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梗死体积。结果两组治疗前v WF、ET-1、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治疗后v WF、ET-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 05),NO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 05),治疗后v WF、ET-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NO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对照组1年内12例(30. 00%)发生脑梗死,研究组1年内4例(10. 00%)发生脑梗死,脑梗死发生率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发生脑梗死的患者NIHSS评分及梗死体积对照组显著高于(大于)研究组(P<0. 05)。结论TIA患者采用IPC治疗有助于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可降低后期脑梗死发生率,减轻脑梗死发生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及梗死体积。
- 王彬成鲁慧崔宁宁张艳春
-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内皮功能脑梗死
- 缺血预适应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弹性与内皮功能损伤的影响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弹性与内皮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将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观察组另予IPC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僵硬程度指数(β)、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取外周血检测假血友病因子(v W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血管弹性指标及外周血内皮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颈总动脉Ep、β、AI、PWVβ及肱动脉FMD较治疗前下降而AC升高(P均<0.05),且Ep、β、AI、PWVβ、肱动脉FMD低于对照组而AC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v WF、ET-1较治疗前下降而NO升高(P均<0.05),且v WF、ET-1低于对照组而NO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IPC治疗有助于改善TIA患者血管弹性,并促进内皮功能损伤的恢复。
- 王彬成鲁慧崔宁宁李艳春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预适应血管弹性内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