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存活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存活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组(I/R+NDLIP组),每组30只。测定各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和行为评分、脑梗死范围,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测定各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阳性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存活素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sham组大鼠未出现神经缺损症状,I/R+NDLIP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和行为评分低于I/R组(P <0. 05)。sham组大鼠未见脑梗死区域,I/R+NDLIP组大鼠脑梗死范围明显小于I/R组(P <0. 05)。I/R组和I/R+NDLIP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阳性细胞表达均高于sham组(P <0. 05),I/R+NDLIP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阳性细胞表达均高于I/R组(P <0. 05)。I/R组和I/R+NDLIP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sham组(P <0. 05),I/R+NDLIP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I/R组(P <0. 05)。结论: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对神经的损伤,减小脑梗死范围,其机制可能与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可上调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的表达有关。
- 鲁慧王彬成崔宁宁张艳春杨兰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存活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沧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6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NIHSS评分、影像学表现(MRI、SPECT),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84.00%)显著高于对照组(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显示新发梗死率观察组(4.0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0%),SPECT检查改善率观察组(82.0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梗死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提高神经功能水平,有效改善预后。
- 鲁慧王彬成崔宁宁张艳春吕建平
-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神经功能
- 早期应用白蛋白在老年大面积脑梗死中临床观察
-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白蛋白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6例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白蛋白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白蛋白静点,10克,日一次,连用5天,比较治疗前...
- 赵丽邵汝升董巧云刘希奇鲁慧崔宁宁
- 关键词:白蛋白脑梗死
- 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研究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然后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时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进行分别检测与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时观察组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较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应用价值较高。
- 鲁慧崔宁宁王彬成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氧代谢
- 用于脑血管造影诊断或脑部疾病治疗的防空气栓塞注射器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脑血管造影诊断或脑部疾病治疗的防空气栓塞注射器,包括针筒、活塞、推杆、针头、针头保护套、阻挡部件及刻度。所述阻挡部件设于针筒内部,所述刻度设于针筒外侧。使用时,阻挡部件用于阻挡推杆的过度下移,进而达到防...
- 徐莉王占强黄捷周利崔宁宁鲁慧邵汝升李猛
- 文献传递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溶栓术前术后脑血流的价值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溶栓术术前及术后脑血流的价值。方法收集椎基底动脉闭塞拟行溶栓术患者24例作为病例组,均符合动脉溶栓适应证;并收集同期2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病例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后及对照组进行TCD检查,检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各种血流参数,记录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并观察频谱形态、血流方向及监听频音。对数据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例组术前TCD中Vs、Vd、PI及RI与术后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术后各TCD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能获知患者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溶栓术前后的脑血流灌注情况,结合DSA的结果可清楚了解脑缺血改善之后各项指标的相应改变,以指导临床。
- 王占强徐莉周利鲁慧崔宁宁邵汝升李猛杨斌
-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胱抑素C升高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和血清CysC检测。根据CysC水平分为升高组(CysC>1.09 mg/L)197例和正常组(CysC≤1.09 mg/L)89例。比较2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程度、脑动脉病变情况。根据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组,比较各组CysC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CysC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升高组脑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脑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血管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不同脑动脉狭窄程度组患者的CysC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29,P<0.001)。CysC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呈正相关(β=2.654,P=0.027,OR=18.742,95%CI=1.435~47.896)。结论:CysC水平升高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春梅刘希奇鲁慧
- 关键词:胱抑素C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病
- 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观察尿激酶动脉溶栓、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机械结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给予尿激酶动脉溶栓、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机械结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观察分析3组临床疗效。结果 B组、C组NIHSS评分下降程度及用药安全性均明显优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机械结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明显,可推广应用。
- 王占强徐莉周利鲁慧崔宁宁邵汝升李猛董巧云
- 关键词: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
- 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肾病合并无症状性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一例
- 2013年
- 目的探讨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MRI特点。方法分析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肾病合并无症状性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存在高血糖、高血钾、高尿素氮、高肌酐,长期处于慢性高渗状态。头颅MRI显示脑桥基底部对称长T1长T2信号的蝶形病灶,但患者无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的临床表现。经治疗2w复查头颅MRI,脑桥蝶形病变仍清晰,但头颅DWI示其高信号明显变淡。结论长期高渗状态可导致慢性脑桥渗透性脱髓鞘,此时可不出现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的临床表现,虽经积极治疗,也仅可改善细胞毒性水肿。
- 崔宁宁鲁慧刘希奇赵丽邵汝升
- 关键词:糖尿病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 IPC)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脑梗死病史并经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74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远隔缺血预适应组(r IPC组,88例)和对照组(86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按照指南用药,r IPC组额外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并计算再梗死发生率,采用SPECT技术观察脑血流状况并半定量分析额、颞、顶、枕叶及基底核和丘脑血流灌注情况,采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分析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 IPC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83.0%vs 64.0%),再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脑血流状况明显改善,基底核和丘脑部位血流灌注状况明显改善,MCA、ACA、PCA、VA和BA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升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r IPC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脑血流,提示r IPC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鲁慧王彬成崔宁宁张艳春
-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缺血脑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