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春
- 作品数:24 被引量:123H指数:7
-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 IPC)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脑梗死病史并经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74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远隔缺血预适应组(r IPC组,88例)和对照组(86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按照指南用药,r IPC组额外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并计算再梗死发生率,采用SPECT技术观察脑血流状况并半定量分析额、颞、顶、枕叶及基底核和丘脑血流灌注情况,采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分析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 IPC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83.0%vs 64.0%),再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脑血流状况明显改善,基底核和丘脑部位血流灌注状况明显改善,MCA、ACA、PCA、VA和BA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升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r IPC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脑血流,提示r IPC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鲁慧王彬成崔宁宁张艳春
-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缺血脑血管
- 缺血预适应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脑梗死发生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TIA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按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指导用药进行治疗,研究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IPC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血友病因子(v WF)、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患者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发生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梗死体积。结果两组治疗前v WF、ET-1、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治疗后v WF、ET-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 05),NO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 05),治疗后v WF、ET-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NO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对照组1年内12例(30. 00%)发生脑梗死,研究组1年内4例(10. 00%)发生脑梗死,脑梗死发生率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发生脑梗死的患者NIHSS评分及梗死体积对照组显著高于(大于)研究组(P<0. 05)。结论TIA患者采用IPC治疗有助于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可降低后期脑梗死发生率,减轻脑梗死发生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及梗死体积。
- 王彬成鲁慧崔宁宁张艳春
-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内皮功能脑梗死
- 先天性马蹄肺一例被引量:1
- 2018年
- 患儿女,6岁,主因“咳嗽、咳痰伴呼吸困难10天”于2016年4月8日入住我院。
- 陈德强于淑靖张艳春
-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OSAHS的效果及作用机制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治疗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脑梗死合并OSASH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CPAP治疗,均连续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入院当日、治疗14 d)使用多导睡眠监测仪检测呼吸功能指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 O2)、氧减饱和度指数(ODI)、低氧持续时间占睡眠总时间百分比;治疗前及治疗14 d、2个月、6个月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计算阻力指数(RI);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双侧脑动脉RI降低,ADL评分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再发脑梗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PAP辅助治疗脑梗死合并OSAHS有效,其可能通过改善大脑动脉血流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与神经系统功能。
- 董瑞芳史方堃杜俊凤张艳春程晔
-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梗死持续正压通气脑血流动力学
- 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传导性失语复述能力的fMRI研究
- 2024年
-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评估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改善传导性失语患者复述功能的价值并探究其机制。方法:选取16例传导性失语患者(病例组)及18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其rs-fMRI检查的静息态数据进行局部区域一致性分析(ReHo),得到病例组ReHo信号减低脑区,并选择左侧Wernicke区作为感兴趣区,比较病例组tDCS治疗前、后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PACA)复述测验、ReHo及功能连接(FC)的变化;比较病例组(治疗前)与对照组ReHo及FC的差异。结果:病例组较对照组ReHo值增高脑区为右侧中央后回,减低脑区为左侧颞上回、后扣带回及楔前叶;与Wernicke区呈正相关的脑区为左侧顶下缘角回,右侧中央盖、颞上回、中央前、后回,呈负相关的脑区为右侧直回、额中回、顶下缘角回,左侧前扣带回和旁扣带回、背外侧额上回。tDCS治疗后,患者复述能力明显提高(t=10.30,P<0.01);ReHo值增高脑区为左侧内侧额上回及右侧角回,未发现明显减低脑区;与Wernicke区呈正相关的脑区为左侧杏仁核、楔前叶、中央后回及眶部额中回,右侧后扣带回、颞上回;呈负相关的脑区为右侧额下回三角部。结论:tDCS刺激左侧Wernicke区可有效改善传导性失语患者复述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左侧Wernicke区FC模式的转变有关,同时受损功能脑区神经元活性的增高可能对语言的恢复起一定的代偿作用。
- 杨燕龙康立清刘凤海宋彦澄王晓璇张艳春卢姗
- 关键词:传导性失语复述
- 胃间质瘤致胃套叠一例
- 2021年
- 患者女,64岁,因"间断呕吐咖啡样物4 d"入院。患者主诉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咖啡样物质,共呕吐5次,无晕厥,无意识不清。自服吗丁啉呕吐减轻,仍有腹痛,遂就诊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触诊腹部柔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及双肾区叩击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既往身体健康,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以及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及过敏史。
- 陈德强张艳春张丽静孟高培路丽孟亮
- 关键词:胃肿瘤胃间质瘤胃套叠并发症
- 体表定位电头针结合Rosenbek八步训练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言语失用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体表定位下电头针结合Rosenbek八步训练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言语失用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言语失用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体表定位下头皮电针治疗配合言语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言语康复训练,共治疗4周。应用"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与治疗系统"中的言语运动计划模块中的评定项目为诊断和疗效判定依据,观察两组患者数数、唱音阶、拼音字母复述、单音节词复述、双音节词复述。分别于入组当天,治疗4周后进行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数数、唱音阶、发音、单音节词复述、双音节词复述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表定位电头针结合Rosenbek八步训练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言语失用。
- 江玉娟杨玉霞常娥项蓉鞠海燕张艳春左柄芳张茜唯
- 关键词:BROCA区
- 体表定位头皮电针治疗脑梗死失语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观察体表定位头皮电针治疗脑梗死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体表定位头皮电针治疗。2组同时配合言语训练。2组均每日治疗1次,1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CRRCA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听理解、复述、说、朗读、阅读5项CRRCAE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8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体表定位头皮电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江玉娟项蓉张艳春杨玉霞常娥
- 关键词:脑梗死失语电针
-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存活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存活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组(I/R+NDLIP组),每组30只。测定各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和行为评分、脑梗死范围,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测定各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阳性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存活素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sham组大鼠未出现神经缺损症状,I/R+NDLIP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和行为评分低于I/R组(P <0. 05)。sham组大鼠未见脑梗死区域,I/R+NDLIP组大鼠脑梗死范围明显小于I/R组(P <0. 05)。I/R组和I/R+NDLIP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阳性细胞表达均高于sham组(P <0. 05),I/R+NDLIP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阳性细胞表达均高于I/R组(P <0. 05)。I/R组和I/R+NDLIP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sham组(P <0. 05),I/R+NDLIP组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I/R组(P <0. 05)。结论: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对神经的损伤,减小脑梗死范围,其机制可能与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可上调梗死灶周边皮质区存活素和VEGF的表达有关。
- 鲁慧王彬成崔宁宁张艳春杨兰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存活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永存三叉动脉的多层螺旋CT诊断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永存三叉动脉(PTA)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46例行头颅64层螺旋CTA检查者中的10例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PTA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后循环供血及合并其他血管畸形的情况。结果 (1)PTA的发生率为0.39%(10/2546),其中1例位于右侧,9例位于左侧。(2)三叉动脉均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走行外侧型8例,中央型2例;按Saltzman分型显示PTA后循环供血情况:Ⅰ型7例,Ⅱ型1例,Ⅲ型2例。(3)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7例。结论 64层CTA能清晰、准确地显示PTA的走行及后循环供血情况。
- 陈德强张艳春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胚胎发育永存三叉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