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角膜散光的临床观察
- 2016年
- 目的探讨改良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角膜表面形态、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应用改良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23例(23只眼),运用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术前,术后3d、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变化。结果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后1个月较1周明显减少,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个月与1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即1个月时视力明显提高且趋于稳定。结论改良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具有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快等优点,早期即可得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 姜皓刘鹏飞于迎娟刘华侯长军李峰王怡兰廖奇志
- 关键词:眼外伤角膜地形图角膜散光
- 特发性黄斑前膜剥离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研究
- 2018年
-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剥离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8例(88只眼)IERM行剥离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影响其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88例患者中术后6个月视力无改变18例(20.45%),视力提高62例(70.45%),视力下降8例(9.0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力无改变、视力提高和视力下降患者在病程、术前BCVA、术前黄斑形态、IS/OS状态、剥膜难度评分、黄斑中心凹出血评分和ICG染色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术前BCVA、术前黄斑形态、IS/OS状态、剥膜难度评分、黄斑中心凹出血评分和ICG染色评分是IERM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IERM玻璃体切除术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涉及术前、术中和术后每一环节.
- 刘华白领娣赵霞
-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前膜视力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术后黄斑结构和中央凹视网膜厚度变化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接受23G玻璃体手术治疗后黄斑结构的修复情况,以及视力和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将2016-06/2017-12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5例85眼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48例,平均年龄64. 7±10. 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应用OCT观察术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应用OCT观察术前和术后1、3、6mo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观察术前和术后1、3、6m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黄斑裂孔闭合。术后3、6mo时所有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1mo(P<0. 05);术后6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著高于术后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 983,P=0. 037)。术后1mo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3、6mo(P<0. 05);术后3、6mo的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显著低于术前(P<0. 05)。结论: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具有较高的裂孔成功闭合率,患者的视力明显提高。
- 刘华孙佳赵霞白领娣
-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厚度
- 改良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改良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对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随机抽取行改良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25例(25只眼),利用OCT测量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时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mm区域、3mm区域及5mm区域的上方、鼻侧、下方、顺侧9个区域的视网膜厚度。结果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时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对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小,是安全有效地治疗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方法。
- 姜皓梁丽刘鹏飞刘华徐斌梅云腾廖奇志
- 关键词: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折叠人工晶状体OCT
- 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疗效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IMEM患者88例8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44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对照组44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椭圆体区连续性(EZ)及并发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距黄斑中心凹鼻侧1000μm处脉络膜厚度(N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颞侧1000μm处脉络膜厚度(TFCT)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善,光敏感度(MS)上升,观察组患者黄斑暗点数(SP)上升,对照组患者SP下降,观察组术后1、3、6mo时的MS明显低于对照组,SP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水平和平均M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1、3、6mo时的CMT较术前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术后3、6mo时的CM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EZ连续比例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治疗IMEM时,无论是否联合ILM剥除均可取得良好的视力并改善视物变形,且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及安全性相当;但联合ILM剥除具更低的光敏感度和更高的暗点数,术后CMT更厚,并未体现出显著优越性。
- 刘华孙佳张怀强陈芳
-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视物变形
- 双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症一例
- 2008年
- 患者男20岁主诉:双眼视物不清10余年,加重3d于2008年1月就诊。家族中无类似症状患者。既往最佳矫正视力0.6。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1.0DS/-2.0DC×80°=0.25,左眼0.1—0.5DS/-1.0DC×100°=0.25,角膜透明,房水清,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圆,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晶体透明。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晰,颜色正常,血管走行比例正常,黄斑部放射状囊样皱褶样改变(图1)。
- 刘淑伟李玉涛王怡兰贺严刘华刘存宁
- 关键词:视网膜劈裂症黄斑部双眼最佳矫正视力视物不清对光反射
- 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后内界膜的存在和完整性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MEM)后内界膜(ILM)的存在和完整性分析。方法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因IMEM行手术治疗的83例(83只眼)患者,所有的患者随机分配到观察组(n=42)或对照组(n=41),所有的患者均予以玻璃体切除联合台盼蓝染色下黄斑视网膜前膜(MEM)剥除术,而观察组患者额外予以亮蓝G染色下ILM剥除术。术后所有的标本均行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MT)相比较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 05),但观察组的IMEM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 623,P=0. 032)。术中经染色剂染色证实76例标本存在ILM的完整性受损,术中应用台盼蓝染色证实MEM存在的敏感度为95. 1%,而术中应用亮蓝G证实ILM存在的敏感度为97. 5%。结论手术过程中单纯剥除MEM而保留ILM的完整性是相对困难的,但剥除ILM后IMEM的复发率明显降低,而应用染色剂证实ILM的存在和完整性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存在良好的一致性。
- 刘华孙佳赵霞白领娣
- 关键词:内界膜完整性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巩膜栗子刺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在巩膜栗子刺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巩膜栗子刺刺伤65例(65眼)。术前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前段照相、UBM等检查。由UBM检查确诊并定位栗子刺,手术均摘出栗子刺异物。结果65例UBM确诊并定位后手术取出栗子刺异物,其中5例巩膜糜烂变薄,1例因巩膜过薄行自体巩膜板层移植修补术,1例出现细菌性眼内炎,进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术后抗生素治疗控制了感染,挽救了眼球。结论UBM诊断定位巩膜栗子刺有重要临床意义,能及时、尽早发现巩膜栗子刺,减少误诊、漏诊及感染发生。它弥补了常规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不足。
- 刘鹏飞廖奇志张怀强姜皓刘华
- 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巩膜
- 改良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无晶状体眼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方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行二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收治的21例(21只眼)因眼外伤而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应用改良方法行二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技巧、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4±0.5)个月。结果21只眼一次悬吊成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未发生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1只眼发生脉络膜脱离,1只眼眼压升高。术后第1天,15只眼的裸眼视力为0.3~0.8,占71.43%(15/21),术后1周、3、6个月裸眼视力0.3~0.8者分别为17只眼(80.95%,17/21),19只眼(90.48%,19/21)和20只眼(95.24%,20/2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39,P=0.2936)。同一术者改良前、后行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所用平均时间分别为(90.5600±7.2404)min和(69.6190±3.9934)min,手术时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1.8166,P〈0.01)。结论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应用改良方法使用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行二期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手术时间缩短,手术效果可靠,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的理想手术方法。
- 姜皓刘华解鹏亮廖奇志郁丽娟
- 关键词: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改良手术
- 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残余囊膜Ⅱ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囊膜残余的复杂性眼外伤Ⅱ期行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及评价其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因复杂性眼外伤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并残余部分晶状体囊膜的32只眼,于术后3-6个月行Ⅱ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4±2.5)个月。结果32只眼均顺利植入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最后一次随访时,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7412,P〉0.05)。无明显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Ⅱ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囊膜残余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对改善视力是安全可靠的方法。
- 姜皓于迎娟董如娇刘华廖奇志郁丽娟
- 关键词:晶状体玻璃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