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瀛
- 作品数:99 被引量:465H指数:11
-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协和青年科研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3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治经验。方法总结2000—2010年本院收治的31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超声检查诊断率为45.2%(14/31)。术前CT诊断正确率为64.5%(20/31)。根治性手术7例,病理诊断为胆管腺癌及黏液癌。随访19例,根治组平均存活18个月,姑息治疗组平均存活8个月。结论胆管癌的发生与肝胆管结石有关,伴有结石的胆管癌疗效较差,应重视胆管结石的早期根治性治疗,以防止胆管癌的发生,姑息性手术可提高生活质量。
- 屈顺喜刘爽周宝永曹立瀛付庆江吴志宇王瑞霞袁楠董浩王瑛
-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细胞癌手术治疗
- 开腹术后胆管复发结石腹腔镜再手术术中粘连松解技巧
- 目的 胆管复发结石的再次手术治疗是胆道外科较为棘手的手术之一,腹腔粘连松解及显露胆总管的肝门部粘连松解是腹腔镜下胆管复发结石再手术要面对的两个关键环节。本研究总结了266例胆总管复发结石腹腔镜再手术术中粘连松解的经验,主...
- 马向明付庆江曹立瀛
- BMI纵向轨迹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究连续变化的BMI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06、2008、2010年度的44 168例参加开滦研究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收集BMI等数据资料,每2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并随访胆石症的发病情况。根据观察对象BMI轨迹情况,将观察对象分为低-稳定组(14 888例)、中-稳定组(22 334例)、高-稳定组(6948例)。正态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人群累积发病率,并比较累积发病率间的差异。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不同BMI轨迹分组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结果在平均5.41年的随访过程中,共发生胆石症902例,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观察对象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80%、5.25%、9.45%,经log-rank检验,累积发病率存在差异(χ~2=81.86,P <0.01)。在Cox模型中校正各混杂因素后,与低-稳定组相比,中-稳定组、高-稳定组发生胆石症的风险分别增加1.55倍(95%CI:1.31~1.84)、2.29倍(95%CI:1.86~2.80)。结论 BMI轨迹升高是胆石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陶明刘倩崔皓哲刘希宁王一鸣刘四清曹立瀛
- 关键词:胆结石人体质量指数队列研究
- 缺血预适应减少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的肝细胞凋亡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后肝脏自由基和钙含量的改变与细胞凋亡情况以及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适应(IPC+IR)组,每组6只。分别测定血浆谷丙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浆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肝组织钙及线粒体钙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的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结果肢体IR后血浆AST、LDH显著增多,血浆和肝SOD减少而MDA显著增加;肝组织钙及线粒体钙含量显著增多;BCL-2与BAX蛋白表达增多,而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凋亡细胞显著增多。IPC显著减轻了IR后引起的MDA含量的升高,并且显著增加了SOD的含量;减轻了组织和线粒体钙超载;BCL-2的表达则明显升高而BAX表达较IR组减少,BCL-2/BAX比值升高;凋亡细胞显著减少。结论肢体IR引起肝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多,钙超载,凋亡细胞增多。IPC可能通过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及钙超载抑制细胞凋亡而减轻肢体IR后继发的肝损伤。
- 王保强杨全会董淑云门秀丽曹立瀛付庆江刘四清张连元
-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预适应
- 不同创伤程度手术对围手术期患者胰岛素抵抗等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不同创伤程度手术对围手术期患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ence,IR)等指标的影响,了解围手术期IR与手术创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2016年3月—2016年12月唐山市开滦总医院、饶阳县医院及张北县医院择期行肝胆、胰腺手术患者100例(其中肝脏手术30例,胆囊手术38例,胰腺手术32例),根据手术创伤程度评分(OSS评分)将100例患者分为轻度创伤组(36例)、中度创伤组(33例)、重度创伤组(31例),分别于患者麻醉前(T_0)、术后拔出气管导管时(T_1)、术后第1天空腹(T_2)及术后第3天空腹(T_3)检测空腹血浆葡萄糖(FPG)、血浆胰岛素(FINS),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IR)计算IR指数,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法(QUICKI)测定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并计算不同时段△ISI变化情况。结果 T_1、T_2及T_3,3组患者血浆FPG水平、FINS水平、IR指数、IS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创伤组血浆FPG水平、FINS水平、IR指数最高,ISI最低;同组患者,T_0、T_1、T_2及T_3血浆FPG水平、FINS水平、IR指数、IS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_2血浆FPG水平、FINS水平、IR指数最高,ISI最低。3组患者同时段△ISI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创伤组最高;同组患者不同时段△ISI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SI_2最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围手术期IR指数与OSS评分呈正相关(r=0.938,P<0.001)。结论不同手术创伤程度患者不同时间有不同程度的血浆FPG水平、FINS水平、IR指数、ISI的变化,以术后第1天变化显著。IR出现时间早且随着手术创伤程度的加深而增强,随着时间及患者恢复逐渐下降。IR与手术创伤程度密切相关。
- 梅琦马向明付庆江曹立瀛
- 关键词:创伤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
- 脂氧酶12编码区遗传变异与胃癌发病的关系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位于脂氧酶12(LOXl2)基因编码区Arg261Gln单核苷酸多态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148例胃癌患者和148例无肿瘤正常对照人群的LOXl2的基因型,并以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基因型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LOXl2Arg261Gln等位基因频率在胃癌组中(0.544)高于正常组(0.443)。与Arg/Ar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ln/Gln基因型携带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OR=2.26,95%CI=1.15。4.46,P=0.018),而杂合基因型Arg/Gln不增加胃癌发病风险(OR=1.37,95%CI=0.77~2.44,P=0.284)。结论:LOXl2编码区Arg261Gln遗传变异可能是胃癌发病的重要遗传易感因素。
- 戴亮曹立瀛
- 关键词:胃肿瘤遗传学多态性单核苷酸
- 儿童胆囊结石发病原因及治疗策略被引量:7
- 2013年
- 收集55例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以胆囊结石就诊于我院的14岁以下儿童的临床资料。36例为大量使用头孢曲松钠导致的“假性胆囊结石”,2例患有慢性溶血性疾病,9例儿童为肥胖,余原因不明。保守治疗50例,42例患儿结石自行溶解;行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术后随访2~4年,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内镜联合保胆取石术1例,随诊2年,未复发;其余患儿仍在观察中。头孢曲松钠及肥胖是目前儿童胆囊结石的重要病因,治疗方案应在充分考虑病因与症状的前提下慎重选择。
- 董浩马向明付庆江曹立瀛朱颖
- 关键词:胆囊结石病儿童
- 一例ABO亚型CisAB个体的分子遗传学分析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研究1例ABO亚型的分子机制。方法先证者红细胞ABO表型鉴定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ABO基因第6~7外显子序列采用PCR技术扩增并应用Sanger法双向进行测序分析。先证者ABO基因第6~7外显子单体型检测采用单链扩增测序技术。结果先证者红细胞与抗-A凝集强度4+、抗-A1不凝集,抗-B凝集强度3+,抗-H凝集强度4+;其血清与标准A细胞、O细胞和自身细胞不凝集,与标准B细胞在4℃呈现弱凝集,先证者血清学特性符合ABO亚型。ABO基因第6~7外显子双链测序分析显示先证者261 G/del、297AG、526CG、657CT、703GA、803GC、930GA杂合,796CC纯合。单体型测序显示先证者一个等位基因为ABO*O.01.01,另一个等位基因与ABO*B.01相比仅c.796A>C变异,导致266位蛋氨酸变成亮氨酸;比较国际输血协会ABO等位基因已命名的数据,发现该变异属于新等位基因。结论ABO*B.01等位基因c.796 A>C变异,导致266位蛋氨酸变成亮氨酸,可引起CisAB亚型。准确鉴定ABO亚型应结合血清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 李君曹立瀛侯金友邹红蕊张慧张秀梅
- 关键词:ABO血型系统测序分析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技术进展被引量:3
- 2010年
- 马向明曹立瀛刘四清
- 关键词:胰腺切除
- 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女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在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基础上,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女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的关联性。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开滦集团体检女性人群为基础建立队列,收集基线调查时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信息、疾病史信息和身高、体重等身体测量指标信息及hsCRP实验室检测结果。通过每2年1次的体检和每年1次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相关信息数据库检索,收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等结局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hsCRP水平与队列人群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包括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肝癌、胆囊癌及其他肿瘤)发病风险的关系,调整变量包括年龄、婚姻状态、吸烟、饮酒、体质指数(BMI)、糖尿病史和体育锻炼情况。结果至2014年12月31日,纳入队列女性19 437例,随访期内共收集新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00例。其中结直肠癌47例,胃癌17例,胰腺癌、肝癌和胆囊癌共29例,其他7例。hsCRP〈1 mg/L组、hsCRP 1~3 mg/L组和hsCRP〉3 mg/L组中,新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8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05/10万、520/10万和78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sCRP 〉3 mg/L组患者胰腺癌、肝癌和胆囊癌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是hsCRP〈1 mg/L组的2.70倍(95% CI为1.06~6.91,P趋势 = 0.036)。结论基线hsCRP水平可能与女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有关。
- 王刚曹立瀛陈朔华谢双华冯小双吕章艳郭兰伟李放苏凯昌盛任建松代敏李霓吴寿岭赫捷
- 关键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C反应蛋白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