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颈椎
  • 4篇颈椎病
  • 3篇单开门
  • 3篇单开门椎管成...
  • 3篇椎管
  • 3篇椎管成形
  • 3篇椎管成形术
  • 3篇成形术
  • 2篇髓型
  • 2篇疗效
  • 2篇棘突
  • 2篇脊髓
  • 2篇脊髓型
  • 2篇脊髓型颈椎病
  • 1篇多节段
  • 1篇植骨
  • 1篇植骨融合
  • 1篇手术
  • 1篇前后路
  • 1篇前路

机构

  • 4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4篇黄健曦
  • 4篇林学扬
  • 4篇黄文东
  • 4篇高梁斌
  • 4篇张志
  • 4篇张亮
  • 1篇陈嘉裕
  • 1篇李健

传媒

  • 2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4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保留C_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保留C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C3~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中保留C7棘突(A组),与同期28例C3~7常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进行比较,分别记录手术前后JOA(17分法)评分、轴性症状,影像学评估颈椎活动度及椎管与椎体矢状径之比。结果:平均随访24.2个月。A组术前平均JOA评分(7.82±2.81)分,术后平均(15.00±2.73)分,B组术前平均(7.90±3.12)分,术后平均(14.70±2.88)分,两组的改善率均>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21.6%,B组为5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A组平均丢失1.2°,B组平均丢失7.3°,B组丢失角度明显大于A组(P<0.01);术后椎管与椎体矢状径之比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C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功能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高梁斌黄健曦张亮张志黄文东林学扬
关键词:颈椎病椎管成形术轴性症状
颈椎病前后路Ⅰ期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疗效比较
2010年
目的:通过研究颈椎病前后路Ⅰ期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临床效果,评价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意义.方法:回顾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例颈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和耐受能力,接受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或分次手术或单次手术,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8例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内固定,JOA评分:术前7.9±2.1,术后15.3±2.1;10例分期行颈椎后路、前路手术,JOA评分:术前8.2±2.3,第2次手术术后最近1次随访评分:15.5±1.6;8例行单纯颈椎后路或前路手术,术后患者症状和阳性体征基本消失,JOA评分:术前7.8±2.0,术后15.0±1.3.3种不同方式治疗的患者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各种原因引起颈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的患者,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使忠者彻底解除颈髓受压迫,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但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能增加手术风险.
黄文东高梁斌张亮李健张志陈嘉裕黄健曦林学扬
关键词: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2010年
目的:评价"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本院骨科86例颈椎病伴多节段椎管狭窄患者行后正中入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门轴一侧的侧块上置入Depuy锚定钉,螺钉置入侧块后将丝线一端经棘突根部的预穿孔穿过,开门后拉紧丝线并打结,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结果:平均随访17.2个月(6个月至3年).术前JOA评分7-10分,平均8.6分,术后JOA评分13~15分,平均14.2分,JOA评分改善率:60~75%,平均67%.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管矢状径扩大4.5~6.4 mm,平均5.5 mm,椎管扩大率51.1%~73.9%,平均62.5%,MR示脊髓解除压迫.末次随访时29例仍然有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锚定法"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在维持开门角度的稳定性以及防止再关门、减轻术后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高梁斌黄健曦张亮张志黄文东林学扬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
自体棘突椎间植骨在颈椎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切除的棘突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自体棘突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57例,随访分析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影像学测量患者C6、C7棘突的长、宽、高及植入后椎间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影像学测量C6、C7棘突的大小符合椎间植骨块的要求,随访1年~6年,平均3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7.6±2.8)分提升至(14.7±1.6)分,JOA评分改善率75.5%。随访X线片显示75个节段全部获得椎间融合,椎间高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无椎间高度丢失,未见植骨块塌陷移位或脱入椎管,无钛板、螺钉松动及再"关门"现象。结论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自体棘突可为前路椎间融合的理想植入物,避免取髂骨的并发症,减少了手术创伤。
黄健曦高梁斌张亮张志黄文东林学扬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棘突植骨融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