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曦
- 作品数:14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汕头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汕头市医疗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保留C_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保留C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C3~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中保留C7棘突(A组),与同期28例C3~7常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进行比较,分别记录手术前后JOA(17分法)评分、轴性症状,影像学评估颈椎活动度及椎管与椎体矢状径之比。结果:平均随访24.2个月。A组术前平均JOA评分(7.82±2.81)分,术后平均(15.00±2.73)分,B组术前平均(7.90±3.12)分,术后平均(14.70±2.88)分,两组的改善率均>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21.6%,B组为5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A组平均丢失1.2°,B组平均丢失7.3°,B组丢失角度明显大于A组(P<0.01);术后椎管与椎体矢状径之比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C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功能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 高梁斌黄健曦张亮张志黄文东林学扬
- 关键词:颈椎病椎管成形术轴性症状
- 影响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手足皮肤软组织创伤及感染创面疗效的logistic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影响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手足皮肤软组织创伤及感染创面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手足皮肤软组织创伤及感染创面168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疗效情况分为观察组(n=29例)与对照组(n=139),观察组为临床疗效评价差的患者,对照组为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的患者。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创面大小、病程、创面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及治疗期间的HAMD评分可能是影响VSD治疗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P<0.01);二元logistic分析模型结果表明高龄[Exp(B)=3.391,95%CI:1.027~6.416]、创面周围血管病变[Exp(B)=4.087,95%CI:1.281~9.659]、糖尿病[Exp(B)=4.641,95%CI:1.485~12.347]及治疗期间抑郁[Exp(B)=4.003,95%CI:1.380~11.429]是影响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手足皮肤软组织创伤及感染创面疗效危险性因素(P<0.05)。结论高龄、创面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及治疗期间抑郁是影响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手足皮肤软组织创伤及感染创面疗效危险性因素。
- 黄少帆汪强黄健曦
-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感染创面
- 汕头地区先天性复拇畸形患儿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汕头地区先天性复拇畸形患儿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横断面调查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手外科收治的160例先天性复拇指畸形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经医疗记录单或病案记录先天性复拇畸形患儿的就诊年龄、性别、患病侧、家族遗传史,患儿就诊时均根据X线片采用Wassel分型归类畸形特征。结果:本组160例先天性复拇畸形患儿中,男∶女为1.42∶1,右侧发病率最高,单左侧发病率次之,双侧发病率最低。有家族遗传史患儿双侧复拇畸形比例高于无家族遗传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0例(180指)患儿经Wassel分型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型,分别为26、41、27、61、14、4、7指,占比分别为14.44%、22.78%、15.00%、33.89%、7.78%、2.22%、3.89%。单侧复拇畸形与双侧复拇畸形的Wassel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汕头地区先天性复拇畸形患病率男童高于女童,右侧高于左侧,单侧高于双侧,以WasselⅣ型最为常见,WasselⅥ型最为少见,伴家族遗传史的复拇畸形患儿双侧发病率更高。
- 黄少帆黄健曦魏武贤何立贤
-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 显微手术修复急性手外伤的效果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修复急性手外伤的效果。方法将80例新鲜急性手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显微组和传统组,每组40例。显微组采用显微手术修复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各项皮肤情况、一期愈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等疗效指标,围术期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水肿程度计分,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传统组比较,显微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传统组比较,显微组皮肤色泽红润、质地良好、外形美观、血供充足及排汗功能良好的比例明显提高(P<0.05),一期愈合率亦明显提高(P<0.05),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1)。术后3、7 d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显微组VAS评分和重度疼痛比例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P<0.01)。术后3、7 d两组患肢水肿程度计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显微组患肢水肿程度计分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术后均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显微手术修复急性手外伤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佳,术后疼痛和术后肢体水肿程度轻,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黄少帆汪强黄健曦
- 关键词:疗效疼痛肢体水肿
- 微型钢板内固定术与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掌指骨骨折效果比较被引量:18
- 2020年
- 目的比较微型钢板内固定术与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2至2019-02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掌指骨骨折患者70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4例,给予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36例,给予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优良率(97.22%)高于对照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2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克氏针内固定法,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效果更优,且并发症相对较少。
- 黄健曦黄少帆汪强蔡立伟何立贤魏武贤
- 关键词:掌指骨骨折
- 指动脉背侧支筋膜瓣结合植皮修复手指皮肤缺损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以指动脉背侧支筋膜瓣结合全厚皮片植皮在手指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3-05—2015-06根据指背皮血供及神经支配的特点,应用指动脉指间关节背侧皮支为血管蒂的指背筋膜瓣,结合植皮逆行转移修复16例(18指)皮肤缺损,缺损面积1.0 cm×1.5 cm^2.5 cm×3.0 cm,筋膜蒂最长达2.0 cm。结果 15个手指植皮存活,3个手指部分坏死,通过换药愈合,术后随访2~5个月,患指外形、持物稳定性、关节活动范围等恢复满意。结论指动脉背侧支筋膜瓣结合植皮可获得较远的转移距离及较大的覆盖范围,蒂部卡压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筋膜瓣转移区的皮肤原位缝合可获得较好的修复外形和功能,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缺点是无法观察到筋膜瓣的血供并作出及时处理。
- 黄少帆黄健曦汪强
- 关键词:指动脉背侧支指端缺损
- 克氏针固定锤状指畸形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 探讨严重骨性锤状指畸形克氏针挤压复位固定指功能恢复情况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拟于本院接受克氏针挤压复位固定治疗的严重骨性锤状指畸形患者37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全部接受克氏针挤压复位固定,6周后开始康复锻炼,随访时间8至12个月,采用Crawford方法评定患者的指功能恢复情况并将患者分为优良组(n=30)和可差组(n=7),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两组患者的指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根据Crawford方法评定患者术后8个月指功能的优良率为81.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优良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锤状指部位、伤后至手术的时间、是否关节内骨折及是否伴随软组织损伤的比例均与可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进一步的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锤状指部位、伤后至手术的时间、是否关节内骨折及是否伴随软组织损伤均是患者指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克氏针挤压复位固定严重骨性锤状指畸形效果好,操作简便,术后患者的指功能恢复良好.
- 黄少帆汪强黄健曦
- 关键词:锤状指畸形指功能影响因素
-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 2010年
- 目的:评价"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本院骨科86例颈椎病伴多节段椎管狭窄患者行后正中入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门轴一侧的侧块上置入Depuy锚定钉,螺钉置入侧块后将丝线一端经棘突根部的预穿孔穿过,开门后拉紧丝线并打结,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结果:平均随访17.2个月(6个月至3年).术前JOA评分7-10分,平均8.6分,术后JOA评分13~15分,平均14.2分,JOA评分改善率:60~75%,平均67%.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管矢状径扩大4.5~6.4 mm,平均5.5 mm,椎管扩大率51.1%~73.9%,平均62.5%,MR示脊髓解除压迫.末次随访时29例仍然有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锚定法"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在维持开门角度的稳定性以及防止再关门、减轻术后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 高梁斌黄健曦张亮张志黄文东林学扬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
- 颈椎病前后路Ⅰ期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疗效比较
- 2010年
- 目的:通过研究颈椎病前后路Ⅰ期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临床效果,评价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意义.方法:回顾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例颈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和耐受能力,接受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或分次手术或单次手术,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8例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内固定,JOA评分:术前7.9±2.1,术后15.3±2.1;10例分期行颈椎后路、前路手术,JOA评分:术前8.2±2.3,第2次手术术后最近1次随访评分:15.5±1.6;8例行单纯颈椎后路或前路手术,术后患者症状和阳性体征基本消失,JOA评分:术前7.8±2.0,术后15.0±1.3.3种不同方式治疗的患者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各种原因引起颈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的患者,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使忠者彻底解除颈髓受压迫,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但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能增加手术风险.
- 黄文东高梁斌张亮李健张志陈嘉裕黄健曦林学扬
- 关键词: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 96例小儿先天性复拇畸形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疗效的回顾性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复拇畸形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复拇畸形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8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96例先天性复拇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其Wassel分型,采用Kawabata评分评价保留拇指指间功能;采用复拇畸形美学评分系统(aestheticscoring system,ASS)评价外观美学。结果:WasselⅤ型~Ⅶ型的Kawabata评分高于WasselⅠ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45、0.696、1.074,P<0.05);WasselⅦ型先天性复拇畸形患者的优良率显著低于WasselⅠ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71,P<0.05);WasselⅠ型、Ⅱ型、Ⅳ型先天性复拇畸形显微外科术后12个月的ASS高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6、3.138、1.528,P<0.05);WasselVII型术后12个月的ASS评分高于WasselⅠ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P<0.05);随Wassel分型的上升,先天性复拇畸形患儿术后患手美学优良率逐渐下降,其中,WasselⅦ型优良率低于WasselⅠ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955,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小儿先天性复拇畸形的有效方式,治疗效果与Wassel分型有关,Wassel分型越低,功能恢复越好,美观性越好,术后功能与美观程度随术后时间延长而上升。
- 黄少帆黄健曦魏武贤何立贤
- 关键词:小儿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