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维军

作品数:30 被引量:147H指数:6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动力工程及工...
  • 7篇化学工程
  • 4篇机械工程
  • 3篇经济管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8篇缩放管
  • 8篇细胞
  • 8篇传热
  • 7篇细胞实验
  • 6篇数值模拟
  • 6篇强化传热
  • 6篇微泵
  • 6篇值模拟
  • 5篇单细胞
  • 5篇调节装置
  • 5篇换热
  • 4篇汽车
  • 4篇换热器
  • 3篇电池
  • 3篇气体
  • 3篇驱动式
  • 3篇热阻
  • 3篇位姿
  • 2篇电池汽车
  • 2篇动力汽车

机构

  • 30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广东省汽车工...

作者

  • 30篇黄维军
  • 12篇张勤
  • 10篇邓先和
  • 4篇兰凤崇
  • 4篇陈吉清
  • 4篇苏刚
  • 2篇黄德斌
  • 2篇周水洪
  • 2篇雷武臣
  • 2篇郭慧
  • 2篇刘俊
  • 1篇张亚君
  • 1篇李志武
  • 1篇傅和青
  • 1篇徐晨影
  • 1篇王杨君
  • 1篇吴为理
  • 1篇洪蒙纳
  • 1篇张征
  • 1篇王建华

传媒

  • 4篇科技管理研究
  • 2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流体机械
  • 1篇光学精密工程
  • 1篇节能技术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石油炼制与化...
  • 1篇化工学报
  • 1篇硫酸工业
  • 1篇公路与汽运
  • 1篇热力发电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包装工程
  • 1篇机器人
  • 1篇2005年全...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专利分析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分布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将混合动力技术分类和国际专利分类法相结合制定专利检索策略,在专利数据的基础上,从区域分析和技术主体两个层面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分布进行研究,明确中国混合动力技术的分布状况和混合动力技术市场的基本格局,得到中国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为中国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研究和生产、相关研发生产企业、研发单位发展政策和路线的制定提供支持和指导。
吴为理黄维军
关键词: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缩放管强化传热机理分析被引量:13
2006年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光滑圆管与缩放管内的空气湍流对流传热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计算,对缩放管与光滑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速度模量分布、径向速度分布、湍流强度的对比表明:缩放管内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提高,是近壁区域流体扰动增强产生了较大的流动径向速度与湍流强度的结果。表面传热系数、近壁区径向速度、近壁区湍流强度三者沿流向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一致。缩放管强化传热的机理分析指出,强化气体传热的粗糙高度应位于流动过渡区。
黄维军邓先和周水洪
关键词:数值模拟径向速度湍流强度
旋流驱动微粒转动的性能与实验被引量:2
2015年
分析了旋流产生的机制及其驱动微粒运动的机理,建立了颗粒在旋流中的力学模型。以微米级的颗粒(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为例,分析了两支微管对向喷射所产生的旋流场的特点和颗粒在旋流场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特点和运动规律。讨论了颗粒的尺寸、形状、位置变化对其旋转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和实验表明:两支平行微管相对喷射可以产生旋流,旋流可以驱动颗粒在其流场内稳定旋转。颗粒在旋流场内的运动性能与流场参数和微粒的形状、尺寸、偏心有关,减小颗粒的初始位置的偏心,减少公转成分,有利于颗粒姿态的捕捉和调整。即使颗粒参数变化,合理匹配流场参数,提出的方法仍然可以可以稳定地驱动颗粒转动。
张勤王建华黄维军青山尚之
急扩加速流缩放管气体换热器的结构及应用
本文论述了换热器传热强化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一种称为传热场协同的理论对流体对流传热强化的原因与规律作了进一步揭示.该理论揭示了流场与温度场相互作用的规律,解释了两场矢量夹角变化对流体对流传热的影响,将流体流向与温度场的...
邓先和黄维军
关键词:换热器缩放管硫酸
文献传递
液滴机械手的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分析液滴机械手的控制机理,建立液滴机械手的流体动力学仿真模型,仿真分析液滴机械手的控制机理,研究机械手端面形成液滴的形态跟随机械手端面形状的变化关系,讨论影响液滴机械手性能的因素,并通过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提出方法的可行性.数值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各钨丝棒的上下移动量,可以改变液体和各钨丝棒的接触壁面,使机械手端面形成液滴的形态随之改变;基于表面张力吸附在液滴上的微小部件的姿态将随着液滴形态的改变而变化,从而可以实现对于微小部件姿态的控制.适当调整机械手的参数,如钨丝棒的数目、尺寸、各钨丝棒的移动量,以及改变液滴的性质等,可以满足微装配过程中各种操作目标的要求.
张勤刘俊黄维军青山尚之
关键词:液滴数值仿真
应用热阻分析强化传热机理
本文分别应用分析求解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光滑圆管与缩放管内的湍流对流传热的热阻分布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光滑圆管的热阻主要位于滞流底层,而缩放管热阻最大区域为湍流主区,两者在湍流主区与传热滞流底层以外的过渡区的热阻...
黄维军邓先和
关键词:热阻缩放管场协同
文献传递
基于微流体的微粒捕获与移动被引量:1
2015年
微粒的捕获与移动广泛应用在生物工程、医药、微装配、化学分析、材料性能评定等各个领域。基于微流体提出一种新型微粒捕获与移动方法:通过对向放置在微粒两端的微管,向微粒喷射流体,形成流场;利用流场在微粒表面形成的压力包容面来捕获﹑挟持微粒,实现微粒的捕获与移动。以微米级微粒为例,详细分析微粒捕获与移动原理,通过仿真讨论颗粒捕获和把持的流场条件,解析微流体捕获、移动颗粒的动态过程,并通过试验证明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和提出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两支微管对向喷射流体可以捕获和移动微粒。根据微粒的大小,溶液的黏度等参数,合理匹配流场参数,提出的方法可以捕获和移动任意尺寸的微粒,并可以使其按照微管移动方向,控制微粒做定向、定量运动,实现无接触地微粒的位置控制。
张勤徐晨影黄维军青山尚之
关键词:显微操作微流体非接触式
气侧传热界面粗糙肋形的结构优化研究
气体传热现象十分普遍,在热力电厂、化工工业过程、采暖工程等过程中气体传热对节能降耗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气体的导热系数低,使得气侧的传热效率不高,进一步局限了整个热过程的效率提高,气侧热阻总是成为主导热阻。恰当运用强化传热技...
黄维军
关键词:强化传热技术缩放管波纹板模拟计算正弦板式换热器
文献传递
全球重点企业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从专利角度出发,结合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领域内领先业内以通用、丰田为代表的汽车企业的专利布局、核心技术、专利引证,分析、总结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未来产业战略的构想。
兰凤崇湛璇黄维军陈吉清邱泽鑫
关键词:燃料电池汽车丰田
应用热阻分析缩放管强化传热机理被引量:4
2006年
应用分析求解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光滑圆管与缩放管内的湍流对流传热的热阻分布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光滑圆管的热阻主要位于粘性底层,缩放管通过壁面缩放,减小了粘性底层的热阻,湍流区成为热阻分布主要区域。在流动粘性底层,缩放管的热阻降低归功于该层厚度的降低,在流动粘性底层以外的传热粘性底层,则是边界层厚度的降低、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协同影响。随Re数增大,圆管与缩放管各层热阻均减小,流动粘性底层以外的传热粘性底层的降幅最大。
黄维军邓先和周水洪
关键词:热阻数值模拟缩放管场协同温度梯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