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固定
  • 4篇骨折
  • 2篇枢椎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寰枢
  • 2篇寰枢椎
  • 2篇脱位
  • 2篇后路
  • 2篇固定术
  • 1篇钉棒内固定
  • 1篇短节段
  • 1篇性关节炎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置换术
  • 1篇融合术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深静脉血栓形...

机构

  • 6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6篇陈义
  • 5篇胡靖
  • 4篇汪建军
  • 3篇刘立明
  • 1篇李牧
  • 1篇祁磊
  • 1篇方灿军

传媒

  • 2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三柱内固定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以CT三维重建为基础,将13例累及胫骨平台内外侧柱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经内外侧联合手术入路行三柱内固定,术中骨缺损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进行植骨,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以尽量取得良好的功能恢复。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8个月。术后即刻X线片示13例全部解剖复位,术后随访全部骨折均临床愈合,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Rasmuseen评分标准,本组资料显示功能恢复优10例,良2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2.3%。结论:对于累及内侧柱、外侧柱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取三柱内固定可取得良好的复位及牢固的固定,利于患者术后早期锻炼及功能恢复,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胡靖汪建军刘立明陈义
关键词: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骨折固定术
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在治疗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
2011年
目的通过对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后路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治疗及术后随访,探讨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在寰枢椎脱位后路固定手术的操作方式、注意问题及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01年4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后路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7~95个月不等,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骨性融合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该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结果 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后路手术出血量100~200 mL,平均出血量140 mL,手术时间170~220 min;术后脊髓功能均获得改善,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减轻;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钉及再脱位情况,全部患者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未出现头晕头痛等脑缺血症状及与该手术操作可引起的其他相关症状。结论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后路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陈义祁磊李牧
关键词:寰枢椎脱位内固定骨性融合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弯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侧弯后路矫形的效果。方法对9例脊柱侧弯患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7例,先天性脊柱侧弯2例)行一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术前Cobbs角48°~68°;矢状面上胸段(T4~11)后凸9°~17°,胸腰段(T11~L1)前凸3°~7°,腰段(L1~5)前凸19°~23°。结果无死亡、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未发生术中骨折及脊膜、胸膜损伤。手术时间120~180 min;出血量300~800 ml。术后Cobbs角20°~30°,矫正率为63%。9例均获随访,时间20~30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额状面或矢状面失偿。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矫形效果明显、有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的优点,可取得满意的矫形及固定效果。
汪建军胡靖陈义刘立明
关键词:内固定脊柱融合术脊柱侧凸
中青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分析中青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首次确诊髋部骨折的中青年患者共408例,根据术前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DUS)结果分为DVT组60例和无DVT组348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血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相比于无DVT组,DVT组年龄更大,低能量损伤增多,受伤至DUS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延长,血清总蛋白<60 g/L、白蛋白<35 g/L、乳酸脱氢酶(LDH)≥250 U/L、红细胞(RBC)计数<4.0×10^(12)/L、血红蛋白(Hb)<110 g/L、红细胞压积(HCT)≥50%、血小板计数≥300.0×10^(9)/L和D-二聚体≥0.5 mg/L的患者比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受伤至DUS时间长、LDH≥250 U/L、D-二聚体≥0.5 mg/L和HCT≥50%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总分220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列线图预测DV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大于各单一危险因素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的拟合优度良好(χ^(2)=1.625,P=0.342)。校正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DVT的发生概率与实际DVT发生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中青年髋部骨折患者也有一定的术前DVT发生率,年龄大、受伤至DUS时间长、LDH≥250 U/L、D-二聚体≥0.5 mg/L和HCT≥50%是影响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用于指导术前筛查高风险DVT患者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宋峰方灿军胡靖陈义
关键词:中青年患者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自2012—02-2013—03收治的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8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行THA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对比2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2组均获得3—24个月随访。观察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89.4±5.7)分i显著高于术前平均(47.6±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28,P〈0.001);对照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64.8±9.6)分,高于治疗前平均(49.8±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3,P〈0.001);且末次随访时观察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53,P〈0.001)。结论当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时,应及时采取THA治疗,以恢复髋关节良好功能,效果较非手术治疗好。
胡靖陈义汪建军
关键词: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
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12例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寰枢椎骨折脱位、寰枢关节不稳定的患者进行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有2例患者寰枢椎脱位,10例患者枢椎突粉碎骨折。结果:本组12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5.6个月,均获得了满意康复。无神经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或螺钉松动断裂的病例。结论:经后路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提供可靠三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固定效果切实,可作为上颈椎疾病内固定优先选择方法。
汪建军胡靖刘立明陈义
关键词:寰枢椎骨折脱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