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
-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柱内固定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以CT三维重建为基础,将13例累及胫骨平台内外侧柱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经内外侧联合手术入路行三柱内固定,术中骨缺损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进行植骨,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以尽量取得良好的功能恢复。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8个月。术后即刻X线片示13例全部解剖复位,术后随访全部骨折均临床愈合,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Rasmuseen评分标准,本组资料显示功能恢复优10例,良2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2.3%。结论:对于累及内侧柱、外侧柱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取三柱内固定可取得良好的复位及牢固的固定,利于患者术后早期锻炼及功能恢复,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胡靖汪建军刘立明陈义
- 关键词: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骨折固定术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自2012—02-2013—03收治的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8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行THA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对比2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2组均获得3—24个月随访。观察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89.4±5.7)分i显著高于术前平均(47.6±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28,P〈0.001);对照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64.8±9.6)分,高于治疗前平均(49.8±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3,P〈0.001);且末次随访时观察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53,P〈0.001)。结论当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时,应及时采取THA治疗,以恢复髋关节良好功能,效果较非手术治疗好。
- 胡靖陈义汪建军
- 关键词: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
- PFNA结合TAD值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尖顶距(TAD)原理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4例,应用TAD值原理确定螺旋刀片位置.结果所有患者获得5~16个月随访,平均8.5月,骨折全部愈合,按JOA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7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63%.结论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应用尖顶距原理放置导针及螺旋刀片,该方法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减少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
- 陶岳峰潘宏曹燕庆胡靖章小军
-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Scapular fracture,SF)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重建接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SF25例。结果:25例SF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11.5个月,疗效优22例,良3例,无失败病例。全部SF都在12周内达到临床愈合。结论:对不稳定SF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的恢复肩关节功能,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胡靖刘立明曹燕庆胡祖圣陶岳峰江兵
- 关键词:肩胛骨骨折内固定
-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胆碱能抗炎通路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及暴露双侧迷走神经,脊髓损伤组仅建立脊髓损伤模型,迷走神经刺激组于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即接受右侧颈迷走神经刺激,甲泼尼龙组于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即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术后1、4、8、12、24 h时脊髓组织中TNF-α蛋白含量,采用RT-PCR测定脊髓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量。结果脊髓损伤组TNF-α蛋白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且于术后12 h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迷走神经刺激组和甲泼尼龙组TNF-α蛋白含量较脊髓损伤组明显下降(P<0.05),术后8、12、24 h迷走神经刺激组TNF-α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甲泼尼龙组(P<0.05),但仍低于脊髓损伤组(P<0.05)。脊髓损伤组TNF-α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术后1 h迅速达到高峰,然后逐步下降;迷走神经刺激组的TNF-αmRNA表达量与脊髓损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甲泼尼龙组的TNF-α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及迷走神经刺激组(P<0.05)。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可以降低损伤脊髓组织中TNF-α蛋白含量。甲泼尼龙可以抑制损伤脊髓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而迷走神经电刺激则抑制TNF-αmRNA向蛋白的转化。
- 潘宏王凌志江兵陶岳峰郑毅胡靖章小军
- 关键词:脊髓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胆碱能抗炎通路甲泼尼龙
-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弯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侧弯后路矫形的效果。方法对9例脊柱侧弯患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7例,先天性脊柱侧弯2例)行一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术前Cobbs角48°~68°;矢状面上胸段(T4~11)后凸9°~17°,胸腰段(T11~L1)前凸3°~7°,腰段(L1~5)前凸19°~23°。结果无死亡、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未发生术中骨折及脊膜、胸膜损伤。手术时间120~180 min;出血量300~800 ml。术后Cobbs角20°~30°,矫正率为63%。9例均获随访,时间20~30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额状面或矢状面失偿。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矫形效果明显、有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的优点,可取得满意的矫形及固定效果。
- 汪建军胡靖陈义刘立明
- 关键词:内固定脊柱融合术脊柱侧凸
- 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8例,全部采用接骨钛板固定,克氏针辅助固定7例,外固定支架联合接骨板2例,术后随访根据Aro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本组48例患者获8-18个月随访,平均10月。根据Aro的功能评价标准;优24例,良2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8%。结论对不能保守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胡靖刘立明曹燕庆胡祖圣江兵
-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疗效
- 中青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分析中青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首次确诊髋部骨折的中青年患者共408例,根据术前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DUS)结果分为DVT组60例和无DVT组348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血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相比于无DVT组,DVT组年龄更大,低能量损伤增多,受伤至DUS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延长,血清总蛋白<60 g/L、白蛋白<35 g/L、乳酸脱氢酶(LDH)≥250 U/L、红细胞(RBC)计数<4.0×10^(12)/L、血红蛋白(Hb)<110 g/L、红细胞压积(HCT)≥50%、血小板计数≥300.0×10^(9)/L和D-二聚体≥0.5 mg/L的患者比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受伤至DUS时间长、LDH≥250 U/L、D-二聚体≥0.5 mg/L和HCT≥50%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总分220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列线图预测DV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大于各单一危险因素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的拟合优度良好(χ^(2)=1.625,P=0.342)。校正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DVT的发生概率与实际DVT发生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中青年髋部骨折患者也有一定的术前DVT发生率,年龄大、受伤至DUS时间长、LDH≥250 U/L、D-二聚体≥0.5 mg/L和HCT≥50%是影响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用于指导术前筛查高风险DVT患者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 宋峰方灿军胡靖陈义
- 关键词:中青年患者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
- 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12例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研究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寰枢椎骨折脱位、寰枢关节不稳定的患者进行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有2例患者寰枢椎脱位,10例患者枢椎突粉碎骨折。结果:本组12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5.6个月,均获得了满意康复。无神经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或螺钉松动断裂的病例。结论:经后路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提供可靠三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固定效果切实,可作为上颈椎疾病内固定优先选择方法。
- 汪建军胡靖刘立明陈义
- 关键词:寰枢椎骨折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