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翠萍
-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药用炭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药用碳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区组设计法分为A组(单用药用炭)、B组(药用炭加别嘌醇)和C组(单用别嘌醇),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值及痛风发作次数,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3组治疗后血尿酸均有降低(均<0.05),但B组优于A组和C组(均<0.05),A组和C组相当(>0.05)。A组、B组治疗后血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均<0.05),且两组疗效相当(>0.05);而C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另两组(均<0.05)。结论在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药用炭不仅降低血尿酸,对于尿素氮、肌酐的降低也有作用,而且不良反应少。
- 施善芬黎良达单爱琴何永平周美央潘翠萍
-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高尿酸血症药物疗法药用炭别嘌醇
- 中心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菌血症诊治分析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双腔导管相关菌血症的发生率、细菌分布、药物敏感性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3月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导管相关菌血症的临床资料,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菌血症治疗对策。结果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平均感染率1.05‰,长期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平均感染率为0.85‰;染菌次数与置管时间成正相关;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89.29%)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0.62%、表皮葡萄球菌占37.50%;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结论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用于初始透析或急诊透析的临时导管主要以拔管重新换位置治疗为主,辅以抗菌药物治疗;用于维持性透析患者的长期透析导管以抗菌药物封管联合全身抗菌药物治疗。
- 单爱琴王乾波周参新陈娜潘翠萍黄昊乐周美央施善芬何永平冯为盛
- 关键词: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菌血症
- 巨肌酸激酶1致肌酸激酶同工酶假性增高1例并文献复习
- 2022年
-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诊断标志物,被临床广泛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3~6小时,CK-MB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峰值,一般>25 U/L,肌酸激酶(CK)活性的比例达6%~25%,最高不超过38%[1]。临床工作中,偶遇CK-MB活性大于38%,甚至CK-MB超过CK活性的情况。我院曾收治1例巨CK1引起CK-MB假性增高的患者,结合文献复习,探讨CK-MB假性增高的原因。
- 施善芬黎良达潘翠萍杨艳迪单爱琴何永平
- 关键词:肌酸激酶同工酶
- 中心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菌血症诊治分析
-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双腔导管相关菌血症的发生率、细菌分布、药物敏感性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2年3月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和长期中心静脉置管行血透治疗患者导管相关菌血症的临床资料,不同类型置管...
- 单爱琴王乾波周参新陈娜潘翠萍黄昊乐周美央施善芬何永平冯为盛
- 关键词:血液透析导管中心静脉菌血症
- 文献传递
- 脂联素在尿毒症患者桡动脉中膜的表达与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脂联素(adiponectin,APN)在尿毒症患者桡动脉中膜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0例尿毒症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时修饰下来的桡动脉为实验标本,应用茜素红染色观察中膜钙化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桡动脉中膜APN的表达情况。根据钙化程度进行分级,并对各组间APN的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结果:80例桡动脉标本中有3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中膜钙化,钙化率46.25%;钙化的桡动脉中膜均可见APN的表达,且随着血管钙化程度的加深而减弱。相关分析显示,APN和血管钙化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476,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血管钙化发生几率高。桡动脉中膜钙化的出现与APN相关,APN在桡动脉中膜钙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 潘翠萍周参新单爱琴何永平陈鲧钟国平
- 关键词:尿毒症脂联素
- 伊马替尼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评估伊马替尼用于多肌炎/皮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PM/DM-IL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例PM/DM-ILD患者分为两组(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给予依马替尼联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气分析、6min步行试验和影像学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后血气分析、肺功能指标、影像学改变及6 min钟步行距离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依马替尼联合常规治疗PM/DM-ILD疗效显著,可以更好地改善肺功能,提升患者运动能力,短期安全性好。
- 施善芬黎良达潘翠萍唐利飞单爱琴何永平
- 关键词:伊马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