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及其组织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2)在尿毒症患者桡动脉中膜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0例尿毒症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时修饰下来的桡动脉为实验标本,应用茜素红染色观察中膜钙化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桡动脉中膜MMP-2、TIMP-2、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情况。根据钙化分级、各个检测蛋白在桡动脉中膜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结果:80例桡动脉标本中有3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中膜钙化,钙化率46.25%;钙化的桡动脉中膜均可见MMP-2、TIMP-2、OPG和OPN的表达。均随血管钙化程度的加深而表达增强。相关分析显示,MMP-2、TIMP-2、OPG和OPN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血管钙化发生几率高。桡动脉中膜钙化的出现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剂-2相关,MMP-2、TIMP-2、OPG和OPN在桡动脉中膜钙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目的比较应用带涤纶环半永久导管透析的老年患者首次、再次置管后,导管总使用时间及无感染使用时间。方法选择老年患者5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5例,年龄61~86岁,平均(72.4±6.7)岁。共行导管131例次(首次57例、再次74例);再次导管中导丝引导下在原血管中放置导管(wire—guided exchange,WGE)48例次,拔除导管后在其他部位重新置入导管(removal and replacement,RAR)26例次,共2686导管月。因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换管占42.0%(55/131),因失功或涤纶环滑出隧道换管占28.2%(37/131),选择性拔管或仍在使用导管占29.9%(39/131)。结果首次置管组和再次置管组1年导管无感染使用率分别为35.8%和28.4%,首次置管组的导管使用时间长于再次置管组,分别为(29.8±7.9)个月对(28.7±6.0)个月(t=0.711,P=0.443)。首次置管组的无感染使用时间与再次置管组比较[(13.1±3.5)个月对(11.6±2.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5,P=0.018)。WGE组与RAR组比较,总导管使用时间[(28.2±7.2)个月对(28.5±5.8)个月,t=-0.1633和无感染使用时间[(11.1±3.1)个月对(12.2±2.1)个月,t=0.10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首次置管组及WGE组比较,原位治疗后无感染使用时间[(8.20±2.14)个月]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02,5.601,P〈0.05)。结论无隧道及创口感染的患者进行WGE安全、有效,同时有保存血管通路放置部位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