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力扬
- 作品数:53 被引量:364H指数:12
-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内膜下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及初步应用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经动脉内膜下途径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经右肱动脉穿刺,使用超滑导丝自腹主动脉闭塞端穿入内膜下腔,分别向两侧髂动脉行内膜下再通。右侧导丝顺利重入髂外动脉真腔,左侧使用了双向内膜下再通技术。2支导丝经双侧股动脉穿刺点引出体外。经两侧股动脉用对吻技术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放(主动脉下端支架1枚,双侧髂动脉支架5枚)。结果主-髂动脉闭塞经内膜下途径成功再通。治疗后主-髂动脉支架内腔形态良好,血流通畅。双下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踝臂指数(ABI)由0.32上升至0.96。10个月随访未见再狭窄表现。结论经动脉内膜下途径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安全、可行,适用于慢性动脉硬化闭塞病变。
- 李京雨刘涛徐力扬张强路军良
- 关键词:介入治疗
- 血管造影机装配复合滤过板对辐射剂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机装配复合滤过板对辐射剂量的影响以及复合滤过板的正确使用方法。方法在血管造影机管球X线出口分别放置0.1mm铜+1.0mm铝和0.2mm铜+1.0mm铝厚度的复合滤过板,用11cm和21cm组织等效固体水模模拟人体。联合使用Multi-Detector半导体空气电离室和MagicMax-Meter测量软件,采集血管造影机透视和造影时的辐射剂量和设备曝光参数,对比分析使用滤过板前后数据的变化和对软射线的滤过效果。结果滤过板及体模的厚度均与mA、ms、mAs、TF及HVL等测定值变化呈正相关,与吸收剂量率(D.)变化呈负相关。放置滤过板可使血管机透视和造影时的D.值下降幅度分别达到32.00%~43.48%和43.63%~72.07%。结论放置滤过板可明显降低射线吸收剂量。
- 徐力扬李京雨张富利路军良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
- 长托宁在介入诊疗术前的应用
- 本文对长托宁在介入诊疗术前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长托宁选择性作用M受体,在抗迷走神经反射的同时,不提高心率。其中枢镇静和解除小血管及脏器平滑肌痉挛作用,可有效减轻病人焦虑情绪,改善机体应激反应过强造成的各种不适和疼...
- 徐力扬
- 关键词:介入疗法血管痉挛抗胆碱药
- 文献传递
- 主动脉弓上缘变异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经验
- 2011年
- 支气管动脉起源变异是引起介入操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起源于主动脉弓上缘的支气管动脉更是一种少见变异。现回顾性分析我科近3年接受支气管动脉介入操作的患者,对其中起源于主动脉弓上缘的变异支气管动脉进行分析。
- 路军良李京雨徐力扬刘涛
-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术
- 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发展和应用动脉内膜下再通技术作为治疗左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新途径。方法2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有典型的左锁骨下动脉窃血症表现。经股动脉穿刺,应用常规方法做顺行动脉腔内再通失败后使用经动脉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超滑导丝在导管和长鞘支持下穿入闭塞端动脉内膜下腔,经过闭塞段后顺利重新进入动脉真腔,继而用8mm直径球囊完成闭塞段扩张成形并置入8mm×40mm支架。结果治疗后造影显示左锁骨下动脉形态恢复正常,左椎动脉血流方向转为正常。术后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消失。无动脉损伤或动脉栓塞并发症。结论应用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症安全、简便,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时可供选择的另一重要技术途径。
- 李京雨于建张强刘涛徐力扬
- 关键词:左锁骨下动脉
- 国产血管造影设备的初步临床应用
- 徐力扬
- 冠状动脉造影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前侧壁导联ST段压低的分析被引量:4
- 1997年
- 应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对3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存在前壁或侧壁导联.ST段压低的情况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冠脉双支或双支以上病变者,特别是左旋支存在病变者,易发生侧壁导联ST段压低.JP<0.05。前壁导联ST段压低者中,也以双支或双支以上病变为多。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出现前侧壁导联的ST段压低,为心肌缺血扩展的标志。
- 姚依群李京雨徐力扬赵娟顾福宝崔吉君
- 关键词:导联ST段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梗塞
- 肢体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放射学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5
- 1998年
-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和动脉栓塞对肢体动静脉畸形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11例肢体动静脉畸形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对5例具有明显动静脉瘘的病人进行了10次动脉栓塞治疗。栓塞时联合使用了包括鱼肝油酸钠在内的不同种类液态和固体栓塞材料。结果动脉造影明确了病变中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何者为主,为分类和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2例栓塞后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出血减少。3例单纯栓塞治疗的病变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动脉造影和栓塞是肢体动静脉畸形诊断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 李京雨徐力扬张永田刘明于建张冬
-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血管造影术介入放射学肢体
- 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在治疗周围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5例长段动脉闭塞患者,其中腹主动脉下端合并两侧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闭塞1例,髂外动脉闭塞2例,股浅动脉闭塞2例。在单向内膜下再通时,进入真腔失败后而在患肢闭塞动脉远端血管穿刺,使用导丝从病变对侧进入闭塞段内膜下,在病变内膜下腔,采用导丝贯穿至对侧导管技术,成功后,将导丝从对侧导管引出体外,然后用球囊扩张成型并植入支架。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双向内膜下再通,共植入支架9枚。结论双向内膜下再通可以作为单向内膜下再通进入真腔失败时的补救方法,可有效提高血管成形术的成功率。
- 路军良李京雨张强徐力扬刘涛
-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性放射学介入性
- 髂动脉闭塞内膜下再通治疗与覆膜支架的应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应用内膜下再通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5例伴有严重缺血症状的髂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动脉闭塞长度2.5~12.0cm。采用顺行途径(经右肱动脉穿刺3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2例)对闭塞段血管行意向性内膜下途径再通,用直径8mm球囊对内膜下通道扩张成形并植入镍钛合金覆膜支架,共植入覆膜支架6枚,另在1处狭窄病变植入覆膜支架1枚,1处长段闭塞病变覆膜支架远段和另1处髂动脉狭窄病变中各植入裸支架1枚。结果内膜下再通操作全部获技术成功,无并发症出现。覆膜支架置放后血管腔内形态良好,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臂指数(ABI)平均值由0.40±0.32上升至0.89±0.15。近中期随访无症状复发。结论动脉内膜下再通术联合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
- 李京雨徐力扬张强路军良
- 关键词:髂动脉覆膜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