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镇痛
  • 2篇术后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1篇预防性镇痛
  • 1篇镇痛效果
  • 1篇直肌
  • 1篇术后镇痛
  • 1篇切除术后
  • 1篇全子宫
  • 1篇全子宫切除
  • 1篇全子宫切除术
  • 1篇子宫
  • 1篇子宫切除
  • 1篇子宫切除术
  • 1篇胃肠功能
  • 1篇胃肠功能恢复
  • 1篇胃大部
  • 1篇胃大部切除
  • 1篇胃大部切除术

机构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3篇单嘉琪
  • 2篇江伟
  • 1篇张燕影
  • 1篇严海
  • 1篇刘金变
  • 1篇缪长虹

传媒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超声下腹直肌鞘阻滞在腹式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式全子宫切除术中和术后的作用。方法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生理盐水组(S组)。麻醉诱导后在超声下行双侧RSB,R组注射0.5%罗哌卡因20ml,S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术后均行PCIA,维持VAS评分≤3分。记录两组切皮前后HR、SBP、DBP差值(ΔHR、ΔSBP、ΔDBP)、术中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用量、术毕拔管时间、术后24h的PCIA药物用量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R组切皮前后的ΔHR、ΔSBP和ΔDBP明显小于S组(P<0.05)。R组术中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及术后24hPCIA药物用量明显少于S组,术毕R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S组(P<0.05)。R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S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RSB定位准确,操作简便,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是腹式全子宫切除术麻醉和镇痛方式的有效补充。
刘金变单嘉琪严海万名柢江伟
关键词:超声子宫切除术镇痛
氯胺酮、右美托咪定行预防性镇痛对患者术后镇痛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通过预防性应用氯胺酮、右美托咪定观察患者经静脉吗啡自控镇痛(PCIA)的镇痛效果,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
单嘉琪
关键词:氯胺酮预防性镇痛术后镇痛胃肠功能发病机制
右美托咪定对胃大部切除术后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
2015年
目的观察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胃大部切除术后应用吗啡进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入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0.9%氯化钠溶液组(对照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后,DEX组于手术划皮前经静脉泵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10min内输注完毕,术中以DEX 0.2μg·k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用药;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方法同DEX组。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吗啡PCIA。分别于术后1、4、8、12、24h记录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记录术后第1次追加镇痛药的时间、术后24h吗啡总消耗量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DEX组术后1、4、8、12h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两组间术后24h的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术后第1次追加镇痛药物的时间显著迟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吗啡总消耗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显著提高术后应用吗啡进行PCIA的镇痛效果,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单嘉琪江伟缪长虹张燕影
关键词:吗啡镇痛效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