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联芬
- 作品数:83 被引量:516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永远的老师——记念张恩和先生
- 2020年
- 1986年我考进北师大从郭志刚先生读研究生时,张恩和老师已从师大调到社科院了。但因张老师家住师大,郭老师与他联系也较多,印象中,1989年春夏我们即将进行毕业论文答辩、邀请他做评审专家时,对张老师已颇不陌生了。但真正与他熟悉,是在毕业之后。1989年6月初,是我们硕士论文答辩的时间。我们得到通知:答辩会答辩人不必出席,由老师们对我们进行"缺席审判"。答辩委员会主席好像就是张恩和老师,其他几位答辩委员,除导师外,还有朱金顺老师、李岫老师和王富仁老师。
- 杨联芬
- 关键词:论文答辩缺席审判
- 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被引量:59
- 2010年
- 五四新女性是在学校这一现代教育平台由新文化启蒙话语塑造而成,她们的意识形态认同来自新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正义伦理;而她们的性别认同及相应的关怀伦理,却使其对"旧道德"下的女性同类有更多同情。为实现个人权利、维护神圣恋爱,她们"忽略"名分、委屈尊严,在新旧道德的模糊地带与有妇之夫结成特殊婚姻。而非正常婚姻关系的缺憾,爱情中隐含的性别等级,个人自由与关怀伦理的对立与冲突等,都导致她们陷入认同危机。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体现了"五四"正义伦理的道德局限,而五四文学表达的某种匮乏,亦源自这个局限。
- 杨联芬
- 关键词:五四文学新女性身份认同正义伦理关怀伦理
- 茅盾早期创作与女性主义
- 2021年
- 一、引言茅盾是中国首位译介“女性主义”理论概念,并在早期创作中体现女性主,义精神的一位新文学作家。有关茅盾妇女论述和女性形象的研究几十年来已汗牛充栋,但他与“女性主义”的话题则付之阙如。本文拟爬梳史料,细读文本,从“女性主义”维度观照茅盾早期文化批评与文学创作,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其女性主义叙事在文学领域的独特贡献再作论析,就教于方家。
- 杨联芬
- 关键词:新文学作家女性主义叙事文学创作细读文本
- 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被引量:38
- 2004年
- 赵园钱理群洪子诚吴晓东贺桂梅赵京华吕晴秦弓田禾范家进赵稀方杨联芬段美乔牧阳一
- 关键词:文学所中国文学文学研究笔谈学者
- 一种信仰的怀疑——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进化色彩
- 2004年
- 进化论曾经是周作人在文学革命时期的信仰。以"从动物进化的人类"这一人性观来阐释人的本质,提出"人的文学"命题,从而确立新文学的现代品格,周作人在思想道德方面对文学革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然而,文学革命落潮后,周作人对进化论产生怀疑,并以循环论的眼光审读文学史。从进化论到循环论,这一转向构成了周作人文学思想中最为痛苦的冲突。
- 郭建玲杨联芬
- 关键词:进化
- 爱伦凯与五四新文化被引量:12
- 2012年
- 五四新文化反对家族制度和传统道德的思想运动,是以女性与婚姻问题为突破口的。"恋爱自由"与"离婚自由",不仅成为新性道德的关键命题,而且成为新文化个人主义价值论建构的重要基础。它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女性/性别理论,其中爱伦凯的《恋爱与结婚》地位最为重要。五四新文化对爱伦凯理论的接受与传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选择西方思想资源时的实践性特征与实用论策略。
- 杨联芬
-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女性问题
- 女性与革命——以1927年国民革命及其文学为背景被引量:12
- 2007年
- 女性与革命,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履历中,既表现为"互为因果"的依存关系,又呈现出彼此冲突的逻辑悖论。本文以1927年大革命为背景,聚焦于茅盾、白薇、谢冰莹、叶紫等几位参与并表现大革命时期女性与革命关系的作家与作品,借助历史文献,对大革命中的性别关系及女性体验,进行细致阐释和理论论证,以期能够通过文学,返回历史现场,透过性别体验,对革命文化的复杂性,进行一番新颖而有效的审视。
- 杨联芬
- 关键词:文学白薇
- 沈从文的“反现代性”──沈从文研究被引量:53
- 2003年
- 杨联芬
- 关键词:反现代性现代文学史文学研究现代文学乡土小说抒情小说
- 成长创伤与家族史书写——谈新近出版的张爱玲自传小说《雷峰塔》《易经》被引量:3
- 2011年
- 雷峰塔,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易经,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张爱玲自传小说《小团圆》带给读者的震撼余波尚在,其另外两部自传小说《雷峰塔》与《易经》又已"出土"(2010年9月,《雷峰塔》《易经》英文原著与中文译本分别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和台湾皇冠出版社同时推出;今年5月。
- 杨联芬
- 关键词:《雷峰塔》《易经》自传小说家族史创伤
- “生之忏悔”:巴金与“家”
- 2023年
- 巴金与家庭由疏离到回归,隐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再思及自我伦理实践的反省和调整,这一心灵历程,贯穿巴金整个写作生涯,体现于家族题材的非虚构写作。这些文本与小说构成互文,是巴金真实的家族史,也是其心灵自省的忏悔录,记录了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在巴金心灵成长中由冲突到和解的过程,而巴金中年以后的家庭伦理实践,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新文化与传统的关系。
- 杨联芬
- 关键词:忏悔新文化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