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路 作品数:112 被引量:1,249 H指数:17 供职机构: 浙江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经济管理 政治法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中国智能媒体的使用现状及其反思 被引量:9 2021年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渗透到媒体的多个环节,催生出新的传媒业态,并且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用户的媒体使用行为。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对中国智能媒体的使用现状进行扫描,分析用户对智能媒体的使用、认知和评价,并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智能媒体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已经进入智媒时代,智能媒体的发展前景广阔;智能媒体的使用鸿沟以及智能媒体在信息环境、隐私安全和人文价值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从媒体、政府以及公众的角度提出了有利于中国智能媒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韦路 左蒙关键词:人工智能 中国网络舆论中的世界——基于大数据的他国认知和态度分析 2020年 中国网络舆论中的他国认知和态度分析是国际传播领域的新课题。基于2016年网络新闻、微博、微信和论坛的大数据挖掘,具体研究了四个问题:中国网络舆论最关注哪些国家、中国网络舆论最关注这些国家的哪些议题、中国网络舆论对这些国家呈现出何种态度、官方网络舆论和民间网络舆论在上述三个方面存在何种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网络舆论最关注的前十个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法国、印度、意大利和泰国。国家实力和地缘关系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关注程度。中国网络舆论最关注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议题,对这些国家的态度以中立和正面为主。中国官方网络舆论与民间网络舆论在对他国的认知和态度上存在分化。官方舆论更多关注政治和经济议题,民间舆论关注的议题更多元。相较民间舆论而言,官方舆论对他国的态度更显负面。 韦路 胡文财关键词:网络舆论 地缘关系 大数据 从知识获取沟到知识生产沟——美国博客空间中的知识霸权 被引量:14 2009年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生产形式在网络空间的盛行,使个体之间知识生产的差距成为知识沟研究的一个新议题。本研究通过对一组美国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揭示了人们在网上以不同博客类型为表现形式的知识生产差异及其社会影响力差异。与经典的知识沟假说相一致,拥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博客在网上生产较多政治知识,也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个体之间在线下的权力分布直接映射于线上,进入博客空间仅仅是参与政治公共领域的第一步。进入之后做什么,有何影响,则是更加重要的议题。将经典的知识沟假设从知识获取沟延伸到知识生产沟,本研究凸显了美国网络政治空间中存在的知识霸权。 韦路关键词:知识生产 知识霸权 知识获取 社会影响力 政治知识 网络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政治参与 被引量:12 2012年 Web 2.0的兴起,赋予网民多种形式参与政治知识建构的机会。知识生产的不平等开始取代知识获取的不平等,成为数字化时代研究社会不平等的关键面向。本文对美国社会的网络知识生产进行了实证探讨。通过对一份全国性电话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在所有形式的知识生产中,只有评论和图片与政治参与相关。这意味着新媒体技术具有某种强化边缘、赋权弱势的民主潜力。至于政治参与,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仍然在网上保持一定优势,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也能够从网络的互动和融合属性中获得一定的益处。因此,网络知识生产一方面折射出美国真实社会的结构性不平等,另一方面也为重构政治传播的格局和强化公共领域的参与和互动元素创造了一些新的机会。 韦路 李锦容关键词:知识沟 知识生产 政治参与 公共领域 政治传播 后疫情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范式变革、理念转变与国际合作 被引量:1 2022年 近20位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就后疫情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全球合作等展开了深入讨论,并形成如下共识:新闻传播教育理念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及教育理念将迎来深刻变革;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凸显人文性、综合性、差异性,新闻传播教育的重点是培育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多元化和国际化特点,加强国际合作是新闻传播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刊记者 艾伦·斯塔维茨基 陈昌凤 黄煜 胡翼青 姜红 拉勒米·泰勒 劳尔·瑞斯 李本乾 林珊珊 漆亚林 强月新 隋岩 韦路 俞南 张明新 张涛甫 张晓锋 支庭荣 周勇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 范式变革 教育理念 人文科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及启示 被引量:1 2016年 一、引言当前,中国形象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中外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形象以及这种建构何以影响到他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1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机构的确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形象塑造者,有能力设置公共议程,选择公共话语的阐释框架,影响国际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然而,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的革新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已然成为全球公众获取信息与知识、参与公共讨论、建构公共话语的新传播场域。人们不仅直接从新闻网站、 丁方舟 韦路关键词:公共话语 媒体时代 媒体机构 数据方法 民国时代 社交媒体 国外舆论研究现状及启示 2016年 谈到“舆论”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在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这本书中,卢梭第一次把拉丁文中的“public”和“opinion”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public opinion”(公众舆论),释义为“人们对社会或公共事务的意见”。1922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舆论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这本书也是舆论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 韦路关键词:《社会契约论》 OPINION 公共议题 拟态环境 群体极化 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 被引量:13 2010年 传播学自20世纪初创立以来,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本文从传播技术与传播理论的关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发现,伴随传播技术发展演变的传播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开端——大众社会理论;电子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限效果范式和传播文化理论;数字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趋势——媒介融合理论。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标志着现代传播理论的一次范式转移,而每一个新的范式都与传播技术的演进发展息息相关。 韦路 鲍立泉 吴廷俊关键词:媒介技术 范式转移 推动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 被引量:1 2022年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人的历史使命。国际传播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不仅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意义重大,而且直接关系到当下中国能否成功解决国际传播的现实问题。与传播学的其他分支一样,国际传播也是一个长期被西方理论主宰的研究领域。从文明的冲突到历史的终结,从世界系统理论到依赖理论,从报刊四种理论到比较媒介系统理论,这些耳熟能详的国际传播理论无一不体现出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不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传播学者一直都在批判这一格局,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也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1983年和2018年《传播学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两次以专刊的形式讨论“领域的发酵”,就是国际学术界对传播学研究全球北方化、西方化和白人化的反思。 韦路关键词:传播学者 西方中心主义 媒介系统 西方化 社交媒体与公共参与 2016年 2015年6月13~14日,传播与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会议以“社交媒体与公共参与”为主题。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院长迈克尔·德里卡皮尼、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主任迈克尔·兹诺斯以及该系教授潘忠党出席了会议并致辞;迈克尔·德里卡皮尼、迈克尔·兹诺斯与威斯康星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教授达旺·夏、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教授马尔万·科瑞迪及副教授杨国斌分别就“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划分”、“社交媒体对政治参与的关口效应”、“公共参与的传播中介途径”、“人体作为公共参与的象征催化剂”、“传播研究中的技术-社会时代”等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胡雨濛 韦路关键词:公共参与 媒体 社交 大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