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明新

作品数:81 被引量:1,118H指数:18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文化科学
  • 14篇经济管理
  • 9篇政治法律
  • 3篇社会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媒体
  • 11篇新闻
  • 10篇政治
  • 9篇媒介
  • 8篇公众
  • 8篇广告
  • 7篇知识
  • 7篇互联
  • 7篇互联网
  • 6篇新闻传播
  • 6篇媒体使用
  • 5篇政治参与
  • 5篇教育
  • 5篇传播学
  • 5篇传媒
  • 4篇大众
  • 4篇政治知识
  • 4篇社会
  • 4篇社交
  • 4篇文化

机构

  • 4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4篇武汉大学
  • 10篇湖北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武汉体育学院
  • 2篇湖南理工学院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大连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中国劳动关系...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70篇张明新
  • 10篇强月新
  • 4篇张昆
  • 3篇余明阳
  • 2篇余艳波
  • 2篇陈勇
  • 2篇韦路
  • 2篇陈先红
  • 2篇陈星
  • 1篇陈勇
  • 1篇吴廷俊
  • 1篇张晓锋
  • 1篇刘于思
  • 1篇魏然
  • 1篇陈昌凤
  • 1篇李宗亚
  • 1篇杨梅
  • 1篇黄煜
  • 1篇吴建平
  • 1篇周煜

传媒

  • 4篇国际新闻界
  • 4篇现代传播(中...
  • 4篇新闻与传播评...
  • 3篇湖北大学学报...
  • 3篇青年记者
  • 3篇新闻前哨
  • 2篇当代传播
  • 2篇新闻爱好者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新闻大学
  • 2篇中国出版
  • 2篇今传媒
  • 2篇东南传播
  • 2篇学术前沿
  • 2篇新闻与传播评...
  • 2篇中国媒体发展...
  • 1篇人民论坛
  • 1篇中国名牌
  • 1篇开放时代

年份

  • 3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争:源流与辨析被引量:5
2006年
广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争渊源有自,世人对奥格威和伯恩巴克存在的误读是这一争论产生的根本原因。广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争直接关涉到广告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确认与整个广告理论体系的建构。在“现代广告”概念的观照下,科学与艺术是广告的两翼:科学性是广告的本质属性,而艺术性则是其特殊属性。
余艳波张明新
关键词:广告艺术现代广告
青少年的社交媒体新闻接触和网络政治参与——政治效能感和媒介素养的中介与调节作用被引量:15
2022年
厘清社交媒体时代青少年政治参与的生成机制,是推进社会治理和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内容。基于全国性问卷调查,本研究考察青少年的社交媒体新闻接触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以及政治效能感和媒介素养在其中的中介与调节效果。数据显示,社交媒体新闻接触既对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又通过政治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媒介素养正向调节社交媒体新闻接触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扩大了社交媒体新闻接触程度较高者和较低者之间的线上参与差距。本研究有助于把握和理解当代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逻辑。
张明新黄欣欣
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效能感媒介素养
中国内地党报中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党政形象建构分析——以《人民日报》“三农”议题为例
社会冲突是一种常态性的社会关系状态。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和前苏联,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把冲突看做是对“规范”的背离,而这种“规范”就是“所有社会集团、阶层和公民的意识和利益的完全统一”。本文运用框架分析理论,对《人民日报...
夏倩芳强月新张明新
关键词:社会冲突《人民日报》
文献传递
社会交互式传播技术与青少年的同辈关系网——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经验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传播新技术划定和塑造青少年的同辈关系,深刻影响该群体的社会化过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范式,本研究考察青少年基于"社会交互式传播技术"(SITs)的同辈关系网对现实社会中同辈友情关系的可能影响。基于关系数据的分析表明,SITs使用对青少年的现实交往具有增进作用,提高了友情关系网络结构的丰富性,但也呈现出与现实友情网中不同的权力资源分布状况。同时,受访青少年的现实友情网络指标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SITs关系网的相应指标。本文揭示了社会网络分析范式对新媒体社会效果研究的方法论价值,也体现出通过引入新的解释概念以比较与融合不同的理论假设,以及开掘新的理论拓展方向的潜能。
张明新刘于思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青少年互联网
我国主流媒体的传播力现状考察——基于对广东、湖北、贵州三省民众的问卷调查被引量:33
2016年
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媒体传播力测量指标体系,借助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重点项目"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的全国性调查资料(N=1159),揭示当前我国主流媒体传播力现实状况和存在问题。分析发现,在主流媒体系统中,仅CCTV和各省卫视传播力较强,以腾讯网、新浪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有很强的传播力。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因各地媒体现实生态而同中有异,在不同受众群体中,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强月新陈星张明新
关键词:主流媒体传播力媒体生态
中国传媒发展的竞争策略: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考察被引量:1
2011年
一、引言中国传媒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被忽视和压抑的产业化功能开始启动,市场(market)逐渐成为传媒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传媒间的竞争(competition)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制度变革、技术发展等因素共同主导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传媒发展的基本轨迹。
强月新张明新
关键词:传媒中国传媒
城市新移民的传播形态与社区归属感——以武汉市为例的经验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移民"逐渐成为城市社会引人瞩目的人口群体。本文以经验方法研究城市新移民的传播形态及其对该群体社区归属感认知的影响。对460位武汉市城区受访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新移民群体并非一个整体,底层移民的社区归属感显著低于白领移民和本地居民,白领移民则居于另两者之间。在传播形态层面,白领移民和本地居民具有高度相似性,而底层移民和另两个群体皆存在着显著差异。所处传播行为环境更好、对媒体上所移居城市相关内容更为关注的移民拥有更高的社区归属感。依循"人—传播—社会"关系的视角,本研究的结论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社区工作者的社区实践,以及为新移民寻找失落的"家乡感"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反思与实践路径。
张明新杨梅周煜
关键词:城市新移民社区归属感媒介传播网络
基于受众心理生态位实证测量的新旧媒体竞争研究:以“使用与满足论”为视角
2010年
网络的媒体属性日益凸显,有必要对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竞争态势进行系统性研究。借助于整合生态位理论范式和'使用与满足论'而构建的研究框架,本文采集经验数据对四种新旧媒体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和竞争优势进行测度,并在不同需求维度和媒体间实施多层面分析。分析表明,互联网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网络和传统媒体的竞争异常激烈;然而网络和报纸、电视在受众新闻需求的生态位上各有竞争优势。受众是媒体最可宝贵的资源,为了拥有持续竞争力,媒体需要使受众能持续使用其内容或产品。新媒体通过为受众已有的或新的需求提供实现途径而对传统媒体产生影响。研究揭示,在特定传播技术环境下,人类有着相应的传播需求;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已有的需求将被重新塑造,新的需求可能被发现并被逐步满足。
张明新
关键词:网络传统媒体生态位
“无价”变有价:知识付费产品的发展之道被引量:4
2019年
近年来,喜马拉雅、得到、知乎、分答等知识付费产品诉诸个人提升需求,受到用户和资本的青睐,成功实现流量变现。未来,知识付费产品的发展应面向5G和人工智能,积极应用VR/AR技术,提升用户知识消费体验,借助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提高内容质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速产品IP概念建立,不断为读者提供优质的付费产品。
张明新
关键词: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
健身运动APP使用对用户跑步意向的影响——以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被引量:23
2018年
健身运动类App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各种锻炼场景中。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为视角,考察此类App的使用对用户跑步意向的可能促进作用。采用问卷调查采集一手经验数据(N=488)并建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健身运动App的应用使得用户对跑步的态度更为积极,强化了其关于跑步的主观规范和跑步自我效能感,三者会进一步增强跑步意向。同时,关于跑步的主观规范也对跑步态度产生积极影响。另外,用户已有的跑步经验会通过自我效能感而对跑步意向产生积极效果。我们进一步讨论本研究的实践价值和局限性,并以跨理论模式、社会支持、动机理论为视角,探讨了未来研究思考与推进的理论方向。
张明新廖静文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自我效能感主观规范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