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顺周
- 作品数:9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儿血小板计数及平均体积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儿血小板(PLT)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3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代偿期38例,失代偿期15例)入院后1、24、72、120h的PLT计数、MPV,并与同期50例健康儿作对照。结果感染性休克患儿入院时PLT计数低于对照组,而MPV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失代偿期组更明显。死亡组PLT计数在各时点均低于存活组,但MPV均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PLT计数、MPV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 邓顺周林建国游锦安李勤张春兰
-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
- 感染性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2012年
-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代偿组88例,失代偿组12例)0h(以诊断为感染性休克为研究起点)、24h动脉血乳酸水平。选择同期体检健康的小儿98例为对照组。以痊愈出院或转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按预后不同将患儿分为好转组与加重组,分析其血乳酸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入院时代偿组、失代偿组血乳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2.21,P=0.00;t=8.76,P=0.00),其中失代偿组高于代偿组(t=6.66,P=0.00)。②血乳酸在加重组高于好转组,治疗后好转组回降,而加重组则呈不同程度上升。结论监测血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
- 邓顺周林建国王明义赵卓辉李键茹李勤张春兰
- 关键词:乳酸
- 甲壳素及壳聚糖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9
- 2007年
- 对甲壳素及壳聚糖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润铭邓顺周
- 关键词:甲壳素壳聚糖
- 手足口病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 2014年
-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FMD患儿100例为研究组,随机匹配9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用心率校正得QTcd,同时行cTnT定量检测。cTnT阳性组按预后分为病情好转组与病情加重组,均于治疗第7 d复查心电图、cTnT。结果治疗前cTnT阳性组QTcd、cTnT大于阴性组、对照组(P均<0.05),阴性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病情加重组QTcd、cTnT大于病情好转组(P<0.05),病情好转组治疗后QTcd、cTnT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病情加重组治疗后则上升(P<0.05);QTcd与cTnT值呈正相关(r=0.802,P=0.000)。结论早期动态监测QTcd的变化有助于HFMD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邓顺周王明义林建国杨茂恩关秀兰李健茹张春兰
- 关键词:心肌损害心肌肌钙蛋白T手足口病儿童
- 不同时期小儿上消化道疾病胃镜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小儿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出率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我院于2005年、2009年分别收治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68例和133例,对所有患儿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行尿素酶试验、病理学检测Hp,对两年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5年胃镜对疾病总体检出率为91.18%,2009年为95.49%;2005年Hp检出率为16.18%,2009年为18.80%。两年胃镜检查病变总检出率、Hp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2009年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检出率分别为52.63%、26.32%,均高于2005年(36.76%,13.24%)(P<0.05)。结论近4a我地区小儿胃Hp检出率无明显下降,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有增多趋势,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小儿上消化道疾病及Hp感染的防治工作。
- 邓顺周林建国游锦安
- 关键词:小儿胃镜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
- 帕金森病治疗药物被引量:4
- 2007年
-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其症状表现静止性震颤、身心反应迟钝、僵直和姿势不稳。其确切病因尚不明了,但有证据表明,帕金森病可能与环境和遗传等因素有关。现将国内外治疗帕金森病药物的使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论述。
- 邓顺周李润铭
- 关键词:帕金森病药物
-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15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肌注干扰素,同时静脉滴注炎琥宁,每日1次,连用3d;Ⅱ组单用干扰素;Ⅲ组单用炎琥宁。3组予相同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所有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皮疹及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结果Ⅰ组总有效率较Ⅱ组和Ⅲ组明显高(P<0.05),Ⅱ组与Ⅲ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在退热时间、手足皮疹及口腔溃疡愈合方面均优于Ⅱ组及Ⅲ组(P<0.05),Ⅱ组及Ⅲ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干扰素或单用炎琥宁。
- 邓顺周黄坚彤张春兰
-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干扰素
- 2017年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了解2017年某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查该院360份住院患儿病历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达92.78%;单用和联用分别占总抗菌药物用药的38.92%和61.08%。结论: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联合用药频率高,存在不合理应用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医务人员在该方面的培训,以此保障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与安全,实现经济合理,减少耐药。
- 陈航邓顺周李润铭
- 关键词:儿科抗菌药物
- 不同时期新生儿新法复苏效果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新法复苏不同时期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7月该院出生的新生儿,应用新复苏方法抢救,同时不断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根据新生儿出生先后分为前期组(2007年7月~2008年7月),后期组(2008年8月~2009年7月),观察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窒息死亡率,并对比其中的差异。结果:后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3.75%)、窒息死亡率(2.63%)均低于前期组(7.03%、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应用新生儿新法复苏术并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对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 邓顺周林建国朱惠清张春兰廖小燕
-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