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患儿
  • 2篇休克
  • 2篇休克患儿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消融
  • 2篇儿童
  • 2篇感染性
  • 2篇变化及临床意...
  • 1篇新生儿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肌
  • 1篇心肌肌钙蛋白
  • 1篇心肌肌钙蛋白...
  • 1篇心肌损害
  • 1篇血乳
  • 1篇血乳酸
  • 1篇血乳酸水平

机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张春兰
  • 5篇邓顺周
  • 4篇林建国
  • 2篇李勤
  • 2篇王明义
  • 1篇李健茹
  • 1篇游锦安
  • 1篇黄坚彤
  • 1篇赵卓辉
  • 1篇关秀兰
  • 1篇朱惠清
  • 1篇廖小燕
  • 1篇李键茹

传媒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手足口病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FMD患儿100例为研究组,随机匹配9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用心率校正得QTcd,同时行cTnT定量检测。cTnT阳性组按预后分为病情好转组与病情加重组,均于治疗第7 d复查心电图、cTnT。结果治疗前cTnT阳性组QTcd、cTnT大于阴性组、对照组(P均<0.05),阴性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病情加重组QTcd、cTnT大于病情好转组(P<0.05),病情好转组治疗后QTcd、cTnT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病情加重组治疗后则上升(P<0.05);QTcd与cTnT值呈正相关(r=0.802,P=0.000)。结论早期动态监测QTcd的变化有助于HFMD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邓顺周王明义林建国杨茂恩关秀兰李健茹张春兰
关键词:心肌损害心肌肌钙蛋白T手足口病儿童
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儿血小板计数及平均体积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儿血小板(PLT)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3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代偿期38例,失代偿期15例)入院后1、24、72、120h的PLT计数、MPV,并与同期50例健康儿作对照。结果感染性休克患儿入院时PLT计数低于对照组,而MPV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失代偿期组更明显。死亡组PLT计数在各时点均低于存活组,但MPV均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PLT计数、MPV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邓顺周林建国游锦安李勤张春兰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
去迷走神经消融治疗长QT综合征一例
张春兰
感染性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2年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代偿组88例,失代偿组12例)0h(以诊断为感染性休克为研究起点)、24h动脉血乳酸水平。选择同期体检健康的小儿98例为对照组。以痊愈出院或转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按预后不同将患儿分为好转组与加重组,分析其血乳酸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入院时代偿组、失代偿组血乳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2.21,P=0.00;t=8.76,P=0.00),其中失代偿组高于代偿组(t=6.66,P=0.00)。②血乳酸在加重组高于好转组,治疗后好转组回降,而加重组则呈不同程度上升。结论监测血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
邓顺周林建国王明义赵卓辉李键茹李勤张春兰
关键词:乳酸
两种不同消融策略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对比及安全性分析研究
目的:拟探讨单纯环肺静脉隔离术式(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CPVI)与环肺静脉隔离联合左房顶部线消融术式(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
张春兰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15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肌注干扰素,同时静脉滴注炎琥宁,每日1次,连用3d;Ⅱ组单用干扰素;Ⅲ组单用炎琥宁。3组予相同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所有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皮疹及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结果Ⅰ组总有效率较Ⅱ组和Ⅲ组明显高(P<0.05),Ⅱ组与Ⅲ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在退热时间、手足皮疹及口腔溃疡愈合方面均优于Ⅱ组及Ⅲ组(P<0.05),Ⅱ组及Ⅲ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干扰素或单用炎琥宁。
邓顺周黄坚彤张春兰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干扰素
不同时期新生儿新法复苏效果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新法复苏不同时期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7月该院出生的新生儿,应用新复苏方法抢救,同时不断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根据新生儿出生先后分为前期组(2007年7月~2008年7月),后期组(2008年8月~2009年7月),观察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窒息死亡率,并对比其中的差异。结果:后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3.75%)、窒息死亡率(2.63%)均低于前期组(7.03%、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应用新生儿新法复苏术并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对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邓顺周林建国朱惠清张春兰廖小燕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病死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