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民
-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宿迁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旋布比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脊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及以下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左旋布比卡因(L组)和布比卡因(B组),分别将左旋布比卡因15 mg和布比卡因15 mg加0.3ml 50%葡萄糖,用腰-硬膜外联合穿刺法施行麻醉,于1、3、5、10、15 min测Bp、HR、SPO2、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阻滞平面及平面消退时间和麻醉消失时间,术后24 h观察其并发症.结果麻醉5 min后,B组血压下降明显,阻滞平面达到消退时间和运动神经达到阻滞Ⅲ级的时间,L组较B组慢.尿潴留发生率L组明显少于B组,两组未发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脊麻效果良好循环功能稳定,尿潴留发生率明显少于布比卡因,比较安全可靠.
- 常其敏苗民陈庆一
- 关键词: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并发症麻醉药
- 肝豆状核变性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期间血小板变化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期间血小板的变化。方法 :30例脾切除术患者根据术前出血情况、血小板数量及凝血状态检验结果分为全麻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各 15例 ,于麻醉前、切皮前、脾血管阻断前和术毕分别抽取末梢血液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全麻组切皮前、脾血管阻断前与麻醉前、术毕比较 ,血小板数明显降低 (P <0 .0 1) ;连续硬膜外麻醉组切皮前、脾血管阻断前与麻醉前、术毕比较亦明显降低 (P <0 .0 5 )。麻醉前与术毕 ,切皮前与脾前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脾功能亢进病人切脾术期间麻醉后、脾血管阻断前末梢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术中有凝血功能下降、出血增加的倾向 ,应予以重视。
- 常其敏苗民张淑芳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术血小板
-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引起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于我院行全身麻醉,术后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患者,对影响患者术后发生苏醒期躁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身麻醉的1835名患者中,发生PONV的共有406名,PONV的发生率为22.13%;EA的发生在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是否术后镇痛、是否在诱导前使用导尿管、是否低氧(SPO2<90%)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筛选出发生EA的危险因素有:男性、术后未镇痛、诱导后放置导尿管等(OR>1,P<0.05);避免EA发生的保护性因素为:较小的年龄、患者术后未低氧(OR<1,P<0.05)。结论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针对这些因素因素,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减少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 苗民饶丽华
- 关键词: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干预措施
- 全麻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引起全麻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于我院行全身麻醉,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对影响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身麻醉的1 725名患者中,发生PONV的共有314名,PONV的发生率为18.20%;PONV的发生在吸氧是否较高浓度、术中胃肠减压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性别、年龄、是否吸烟、PONV或晕动史、诱导期血压波动较大,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PONV的危险因素有:女性、较小的年龄、不吸烟、有PONV或晕动史等(OR>1,P<0.05;避免PONV发生的保护因素为:诱导期血压波动较小、术后未使用阿片类药物(OR<1,P<0.05)。结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与多种高危因素密切相关,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麻醉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很有必要。
- 苗民饶丽华
- 关键词:全麻病人术后恶心呕吐高危因素预防措施
- 麻醉深度监测在老年胸科手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监测在老年患者胸科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老年全身麻醉胸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采用麻醉深度监测,结合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术中麻醉管理;Ⅱ组未行麻醉深度监测,以患者循环指标调节麻醉深度。连续监测MAP和HR,记录拔管后5、10、20和30min时的躁动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术后随访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插管即刻的MAP和HR均较诱导前降低(P<0.05),但Ⅱ组下降较Ⅰ组明显(P<0.05)。Ⅰ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和拔管时间均较Ⅱ组缩短(P<0.05)。拔管后各时点Ⅰ组躁动评分较Ⅱ组低,Ramsay镇静评分较Ⅱ组高(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老年胸科手术全身麻醉下实施麻醉深度监测能实时调控麻醉深度,有助于维持循环稳定,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
- 陈斌苗民韩继修胡北
- 关键词:麻醉深度监测胸科手术麻醉管理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