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光启
- 作品数:28 被引量:7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大鼠胃不同部位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中枢定位被引量:14
- 1993年
- 用高灵敏度的HRP-TMB法,发现大鼠胃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迷走神经背核(DMV)、疑核(AM)、DMV与AM两者间的网状结构(RF)、头侧腹外侧网状核(RVL)、外侧小细胞网状核(LRP)、迷走神经背核旁室管膜部(PEV)、中介核(IC)、疑后核(RA)。在DMV闩头侧0.30~160mm范围内存在一个特定的胃代表区,且在该区存在着胃不同部位的定位关系,即该区外侧部主要支配前胃;内侧部主要支配胃窦幽门部;内侧中间部主要支配胃体。DMV左右侧对前胃、胃窦幽门部的支配无差别,而对胃体的支配以右侧为主。RF主要支配前胃、胃体;而RVL、RA只支配前胃,AM、LRP、PEV及IC均支配前胃、胃体和胃窦幽门部。本文首次探讨了DMV不同类型细胞与胃不同部位的关系。前胃、胃体及胃窦幽门部均主要由DMV中型细胞支配,大细胞主要支配胃体,小细胞主要支配胃窦幽门部。同时证实了DMV标记细胞树突可直接与脑脊液接触。
- 程世斌卢光启
- 关键词:神经元迷走神经
- 伸长细胞对脑室注射的^3H—P物质吸收和转运的特异性的研究
- 1996年
- 本实验室已发现,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脑室管膜某些区域的伸长细胞呈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本实验采用同位素示踪放射自显方法观察室管膜伸长能否特异性吸收和转运脑室注射的^3H-SP,以进一步探讨这些SP免疫反应阳性伸长细胞中的SP是否为外源的。
- 黄卫卢光启李海标
- 关键词:室管膜
- 脑室注射组胺对下丘脑室旁核促皮质素释放激素神经元的作用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 :观察第三脑室注射组胺对下丘脑室旁核促皮质素释放激素 (CRH)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 :Fos癌蛋白免疫组化LSAB法结合双抗原标记法 ;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结果 :第三脑室注射组胺后 ,(1)下丘脑室旁核F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 (P <0 .0 5 ) ;(2 )室旁核内的Fos阳性神经元中约有 31 78%同时呈CRH阳性反应 ;(3)室旁核CRHmRNA含量明显升高 ,且有量效关系。结论 :中枢组胺可以激活下丘脑室旁核的CRH神经元 ,并使CRH基因表达增加。
- 张静高国全王竹立李朝阳卢光启
- 关键词:组胺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
- 胃副交感中枢的形态学研究
- 1996年
- 本课题系统地研究了胃及其不同部位副交感节前中枢定位及其差异,胃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与高位中枢的纤维联系及其可能递质。
- 卢光启程世斌乔小英王晓霞
- 关键词:纤维联系突触联系逆行追踪
- 组胺对大鼠孤束核自发放电影响机理的探讨
- 1991年
- 在第三脑室注入H_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不能阻断组胺对孤束核自发放电的抑制或兴奋作用,而静脉注射H_1受体阻断剂苯海拉明可完全阻断这种抑制作用及部分阻断兴奋作用。第三脑室注入纳洛酮可完全取消组胺的抑制作用。提示第三脑室注入组胺对孤束核自发放电的抑制作用可能与中枢H_2受体无关,而与H_1受体及阿片受体有关;兴奋作用可能与H_2受体无关,而H_1受体可能参与,但并非起主要作用。
- 王立伟卢光启陈培熹
- 关键词:孤束核组胺苯海拉明甲氰咪胍纳洛酮
- P物质在大鼠脑室管膜中定位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3
- 1996年
- SD雄性大鼠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100g/15L,24h后灌注固定,同时经侧脑室注射微量固定液加强对室管膜的固定。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P物质在SD雄性大鼠脑室管膜中的分布。结果显示,SP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第三脑室侧壁、中脑导水管和延髓中央管的室管膜中,其中位于下丘脑结节区第三脑室侧壁及最后区平面延髓中央管的阳性室管膜细胞为伸长细胞,发出基突伸向周围灰质。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含SP伸长细胞的存在,结合本实验室其他实验结果提示,这些伸长细胞在含肽的种类和区域分布上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伸长细胞在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化学神经解剖学依据。
- 黄卫李海标卢光启
- 关键词:P物质室管膜免疫组织化学脑室
- 生长抑素在大鼠脑室管膜中定位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研究被引量:5
- 1996年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标记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生长抑素(SS)在大鼠脑室管膜中的定位分布。首次证实含SS的室管膜伸长细胞存在于下丘脑视前区第三脑室腹侧壁上,含SSmRNA的室管膜细胞在下丘脑视前区和视上区分布,为研究室管膜在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中的作用。
- 黄卫李海标卢光启
- 关键词:生长抑素室管膜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
- 大鼠脑中催产素和加压素免疫反应性物质的分布
- 1989年
- 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研究大鼠脑中催产素(OT)和加压素(VP)免疫反应性物质的分布。阳性细胞主要局限于下丘脑,而阳性纤维则广泛分布于下丘脑和脑干等部位。OT和VP的分布情况有差别。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大细胞后部,VP阳性大细胞明显比OT大细胞密集;同样,在向正中隆起方向行走的阳性纤维束中,VP纤维也占大多数。而在室旁核尾部的小细胞内侧部,中小型OT阳性细胞比VP细胞密集;并且,在脑干的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迷走背核、疑核、臂旁核和蓝斑核中,OT阳性纤维也占主要地位。 实验结果提示,下丘脑的OT和VP能神经元除参与垂体后叶内分泌外,还可能直接支配一些脑干内脏核。推测在一般正常生理状态下,垂体后叶的VP分泌可能比OT分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OT则可能在充当神经递质或调制物,参与下丘脑对脑干内脏核的调节中有更重要的位置。
- 乔小英卢光启李海标
- 关键词:催产素加压素免疫组化ABC法
- 迷走神经背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2
- 1996年
- 迷走神经背核(DMV)是一个重要的内脏运动核团和内脏感觉核团。DMV与中枢及外周存在广泛的纤维联系。DMV和孤束核、最后区一起构成了“迷走感觉运动中枢”。DMV存在神经-体液回路,使DMV神经元可以直接感受外周血及脑脊液中的信息。DMV含乙酰胆碱、儿茶酚胺、神经肽类等多种递质及相应受体。DMV参与中枢调节胃肠、心血管及内分泌等生理功能。
- 程世斌卢光启
- 关键词:迷走神经背核神经生理学
- 不同受体阻断剂对组胺抑制和促进孤束核自发放电的影响
- 1991年
- 第三脑室注射小剂量组胺对大鼠孤束核自发放电主要起抑制作用,较大剂量则起兴奋作用。第三脑室注射H_2受体阻断剂西米替丁不能阻断这种抑制作用和兴奋作用。而静脉注射H_1受体阻断剂苯海拉明可以完全阻断这种抑制作用及部分阻断兴奋作用。第三脑室注射纳洛酮也可以完全取消组胺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第三脑室注射组胺对孤束核自发放电的抑制作用可能与中枢H_2受体无关,而与H_1受体及阿片受体有关;兴奋作用可能与H_2受体无关,而H_1受体可能参与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
- 王立伟卢光启陈培熹
- 关键词:孤束核单位放电组胺受体阻断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