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健胜

作品数:71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历史地理
  • 17篇哲学宗教
  • 9篇经济管理
  • 6篇文化科学
  • 4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0篇子思
  • 6篇儒学
  • 6篇海道
  • 5篇政治
  • 5篇丝绸之路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4篇左传
  • 4篇文化
  • 4篇考古
  • 4篇考释
  • 4篇《左传》
  • 3篇移民
  • 3篇哲学
  • 3篇儒家
  • 3篇社会
  • 3篇土族
  • 3篇先秦
  • 3篇考古资料
  • 2篇学术理路

机构

  • 59篇青海师范大学
  • 8篇辽宁师范大学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日照职业技术...

作者

  • 69篇李健胜
  • 3篇董波
  • 1篇赵玉祥
  • 1篇赵小花
  • 1篇赵元山
  • 1篇邹林
  • 1篇郭凤霞

传媒

  • 11篇青海师范大学...
  • 4篇青海社会科学
  • 4篇青海民族研究
  • 4篇青海师范大学...
  • 4篇中原文化研究
  • 4篇青藏高原论坛
  • 3篇攀登(哲学社...
  • 2篇中国史研究动...
  • 2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中国史研究
  • 1篇史学月刊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西北人口
  • 1篇西藏研究
  • 1篇芒种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管子学刊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农业考古

年份

  • 2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8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湟汉族生计述略
2015年
自古以来,河湟汉族主要仰赖农耕为生,种植业是他们的主业。一些汉族还从事手工业、商业等,但这在整体的汉族生计中不占主流。河湟汉族所从事的种植业,其耕作手段、农业工具等都袭自中原,农业生产方式在河湟地区的延播可以看作是当地生产方式内地化的主要形式。一些汉族所从事的手工业,往往是农闲之余的副业,一些人则专门从事手工业或商业,主要也是为农业人口服务。因河湟地区紧邻青海牧区,针对牧民的手工产品输出及与之进行的商品交换,也是一部分河湟汉族的生计来源。
李健胜
关键词:汉族生计
简论顾颉刚与李文实的师生交谊与学术传承被引量:1
2015年
李文实曾就学于顾颉刚门下,二人也曾共事于兰州大学,李文实为顾颉刚重要的学术助手。二人曾断绝联系长达二十八年,后又恢复书信来往。李文实将古史辨派疑古、辨伪、考信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西陲古地及民族历史研究,他整理、点校方志材料之法亦遵从顾颉刚点校《史记》及主持点校二十四史的基本方法。二人的师生交谊与学术传承是近现代学术史的重要研究内容。
李健胜
关键词:学术传承
丝绸之路青海道佛教文化交流功能述略
2016年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西域僧侣多假诸青海道南部干线河南道到达益州、建康等地,南朝僧人也借此道前往西域求法,经青海湖西南,至白兰羌故地,然后由此南下,经今青海果洛、玉树,至今西藏境,再南下至佛国天竺的道路颇为引人注目。借青海道取经、传教的高僧有法显、宋云、阇那崛多等。在佛教传播史上,青海道曾发挥过较为重要的桥梁作用,青海道沿线也是重要的佛教文化流布之地,这都说明青海道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发展。
李健胜宋义岳
关键词:丝绸之路佛教文化
三代时期昆仑玉输往中原的路径与方式初探被引量:4
2006年
本文认为三代时期昆仑玉输往中原的路径与古代羌族部落从发源地北迁与西进有关,且与羌族的地望昆仑山及其山名的指涉流变密切相关;三代时期,昆仑玉以进贡的方式进入中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昆仑玉主要是以羌族各部落自西向东以馈赠、贸易等形式逐步传递,最终输入中原地区。此外,武力劫掠和政治上层以和平的外交手段获得昆仑玉,也是昆仑玉东输的重要方式。
李健胜
关键词:昆仑玉羌族
“大禹出于西羌”辨被引量:6
2014年
"大禹出于西羌"等记载,并不能说明蜀地为大禹出生、治水之地。汉族精英的文本建构及羌人对华夏文化的攀附与认同,是"大禹出于西羌"的历史"表征"。羌夏二族悠久的通婚史,秦至三国时期中央政权对属邦、属国少数民族的同化政策及相关律法制度等,则是"大禹出于西羌"的历史本相。
李健胜
关键词:大禹
《论语》与现代中国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起初被视为儒家传记类作品。两汉以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论语》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唐宋之时,《论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科举制盛行的明清时期,《论语》是儒学文本体系中不可替代的经典...
李健胜
关键词:《论语》
《左传》所见族灭现象原因探析
2021年
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往往以家族间的争权夺势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由于贵族政治实力是以其族属作为保障的,因此,消灭敌对势力的根本办法就是夷宗灭族。政治斗争是《左传》所见春秋时期族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反映在公室与公族、公室与卿族、公族与卿族之间的政治斗争之中。从以族灭现象表现出的贵族政治斗争的历史过程看,族灭使得贵族政治权力不断下移,卿族藉此逐渐崛起,最终在春秋晚期出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局面。
牛杰群李健胜
关键词:《左传》
子思从学考释被引量:2
2003年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子思之学出于曾子或子游,但都没有确证,且说法并不统一。我们利用上博简《孔子诗论》和《论语》中的有关史料,并结合先秦仁学谱系的知识背景,得出不同于以往观点的结论,即子思可能从学于孔子门人,但其学并不出于曾子或子游,而是继承了孔子的晚年思想。
李健胜
关键词:子思《孔子诗论》
河湟文化特征平议——兼论河湟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被引量:3
2019年
多元性是河湟文化的一般性特征,无论是其文化来源、表现形式,还是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现实样态,都具有多元性特征。次生性是河湟文化的本质性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河湟文化不具有文化上的原创属性,只有在原生文化的不断滋养下,才能保持稳定有序的发展。青海省政府在建设黄河源头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实践中,从政策层面解决好黄河文化中的"多元"与"一体"关系,通过参与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组织专家研探河湟文化等手段,做好河湟文化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李健胜李芝乾
关键词:黄河文化多元性
孟子义利观释义背景的分析与反思被引量:1
2002年
孟子将“义”与“利”这两个伦理概念统归在以性善论为释义背景的仁政思想之下。形成了先秦儒学理性化、现世化的义利观。以“义”统“利”、“义”“利”相兼的艾利观既是对儒学理想主义社会模式的继承,也是战国时代儒学走向现实的一个表现。它将个体的否定性纳入总体化的德性伦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群体权力的外在意义,为“仁”的实现找到了内在的伦理依据。
李健胜
关键词:义利观德性伦理性善论仁政思想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