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莉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小儿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小儿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本院的55例小儿肺炎合并ARDS的临床资料,轻度组(13例)、中度组(24例)、重度组(18例)3个亚组。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小儿肺炎51例作为对照组。确诊第1 d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小儿肺炎组和肺炎合并ARDS组、肺炎合并ARDS不同严重程度的活化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差异,探讨其变化及临床价值。结果肺炎合并ARDS组淋巴细胞计数为2.35×10^(9)/L、CD3+T细胞计数为(1570.42±1350.37)×10^(6)/L、CD4+T细胞计数为(951.05±868.61)×10^(6)/L、CD8+T细胞计数为397.01×10^(6)/L、CD19+B细胞计数为(956.33±933.99)×10^(6)/L、CD16+CD56+NK细胞计数为229.32×10^(6)/L,均低于小儿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严重程度ARDS患儿CD3+T细胞计数(F=11.64,P<0.001)、CD4+T细胞计数(F=14.00,P<0.001)、CD8+T细胞计数(χ^(2)=12.2,P<0.002)、CD4+/CD8+(F=4.98,P<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CD3+T细胞计数、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小儿肺炎进展致ARDS过程中出现了免疫功能抑制,随着病情加重,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逐步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评估小儿肺炎合并ARDS病情严重程度。
- 陈伟莉林海郭仁铭林敏
-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
- 福州地区2018—2019年儿童腺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分析儿童腺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识别和救治重症患儿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2019年收治的193例腺病毒肺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3例中男女比2.1∶1,年龄中位数2.2岁;轻症占66.8%(129例)、重症占33.2%(64例);轻症、重症患儿的外周血活化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均低于正常儿,重症患儿更低;重症患儿64例的危重症评分(PCIS)为(88.8±6.9)分,与临床诊断符合率71.9%(46/64);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术者占22.3%(43/193),其中重症患儿占86.0%(37/43);肺泡灌洗液的腺病毒B7型检出率45.0%(18/40)、B7型和E型混合检出率47.5%(19/40);腺病毒肺炎合并其它病原体感染的总检出率69.4%(134/193),其中肺炎支原体(MP)检出率最高,达53.9%(104/193)。结论腺病毒肺炎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为主,男性患儿较多,2019年福州地区流行型为B7型。纤维支气管镜在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周血活化淋巴细胞亚群与PCIS评分对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郭仁铭林海陈伟莉
- 关键词:腺病毒肺炎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 血清血管生成素2和表面活性蛋白D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动态变化及临床价值
- 2023年
-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患儿的血管生成素2(Ang-2)、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动态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福建省妇幼保健院PICU 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肺炎合并pARDS患儿80例(pARDS组)和相应年龄健康体检儿童1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按照氧合情况,pARDS患儿被分为轻度组(23例)、中度组(32例)和重度组(25例);按照出院时预后转归,分为生存组(67例)和死亡组(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ng-2、SP-D。比较不同严重程度pARDS患儿第1天Ang-2、SP-D水平的差异;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患儿第1、3、8天Ang-2、SP-D水平的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第1、3、8天Ang-2、SP-D对pARDS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pARDS组患儿第1天Ang-2、SP-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2)不同严重程度pARDS患儿Ang-2、SP-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Ang-2、SP-D水平逐步升高。(3)死亡组患儿在第1、3、8天Ang-2、SP-D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4)不同时间点Ang-2、SP-D水平对pARDS预后预测效能:第1、3、8天Ang-2预测pARDS患儿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981、0.989,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000、6971、4171 pg/mL时,灵敏度分别为84.6%、92.3%、92.3%,特异度分别为76.1%、97.0%、98.5%;第1、3、8天SP-D预测pARDS患儿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993、0.98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544、16003、12294 pg/mL时,灵敏度分别为84.6%、100.0%、100.0%,特异度分别为46.3%、98.5%、97.0%。结论pARDS患儿血清Ang-2和SP-D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不同预后pARDS患儿的Ang-2和SP-D水平在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有差异,病程中监测血清Ang-2和SP-D对临床转归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陈伟莉王世彪郭仁铭欧霖洪翁斌林敏万正昊陈宝翎林文玉林海
- 关键词: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管生成素2表面活性蛋白D
- 干扰素与利巴韦林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探讨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利巴韦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52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在给予布地奈德、异丙脱溴胺雾化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利巴韦林(0.1g/次)、重组人干扰素低剂量(2μg/kg·次)和高剂量(4μg/kg·次,均2次/d)。比较3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重组人干扰素低剂量组(54例)、高剂量组(47例)和利巴韦林组(51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6%和93.6%和78.4%,重组人干扰素低、高剂量组咳嗽、喘息和三凹征、肺部喘鸣音等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利巴韦林组缩短,不良反应少;利巴韦林组有皮疹、腹泻、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比利巴韦林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低剂量与高剂量疗效相似。
- 廖醒刘晖郑启安周有峰张晶晶陈伟莉
-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儿童雾化吸入利巴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