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晶晶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儿童
  • 3篇肺炎
  • 2篇重症肺炎
  • 2篇肺炎支原体
  • 1篇蛋白
  • 1篇疫区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炎
  • 1篇支原体肺炎
  • 1篇支原体肺炎患...
  • 1篇支原体感染
  • 1篇生物标志
  • 1篇生物标志物
  • 1篇髓系
  • 1篇髓系细胞
  • 1篇体感
  • 1篇通气
  • 1篇皮肤
  • 1篇气管
  • 1篇气管炎

机构

  • 4篇福建省妇幼保...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宁德师范学院

作者

  • 5篇张晶晶
  • 3篇王程毅
  • 3篇刘光华
  • 2篇王世彪
  • 2篇郑启安
  • 2篇刘晖
  • 1篇周有峰
  • 1篇宋朝敏
  • 1篇廖醒
  • 1篇陈伟莉

传媒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微创医学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不完全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不完全川崎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的有68例,选取同时期普通病房临床资料完整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无合并川崎病的病例1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不完全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并对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血红蛋白、白蛋白是保护性因素,发热持续时间>7天、混合2种以上病原感染、血小板计数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不完全川崎病危险因素;ROC曲线临界值分别为血红蛋白<101 g/L(AUC=0.869,95%CI=0.814-0.912)、血小板计数>403×10^9/L(AUC=0.840,95%CI 0.783-0.888)、白蛋白<40.5 g/L(AUC=0.830,95%CI 0.772-0.879)、发热时间>7天(AUC=0.761,95%CI 0.696-0.818)、混合2种以上病原感染(AUC=0.551,95%CI 0.480-0.621)。结论降低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升高的血小板计数、发热持续时间>7天、混合2种以上病原感染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不完全川崎病的危险因素。
张晶晶王程毅宋朝敏宋朝敏刘光华王世彪
关键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前清蛋白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浆前清蛋白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检测血浆前清蛋白在重症MP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符合重症MPP诊断标准的患儿,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最终符合标准185例患儿,根据三代儿童死亡评分分为低危组(0~<5分)138例,高危组(≥5分)47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OR=5.397,95%CI:2.139~13.622,P=0.000)、前清蛋白水平(OR=0.928,95%CI:-0.869~0.990,P=0.023)与三代儿童死亡评分有关。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前清蛋白的临界点为14.16 g/L。根据前清蛋白的临界点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发现前清蛋白越低,住院时间>10 d(62.5%比44.6%)、机械通气(31.3%比12.4%)、小儿危重症评分<80分的比例(21.9%比9.92%)和三代儿童死亡评分预估病死率[8.02%(0.48%~88.12%)比1.81%(0.41%~31.69%)]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03、0.043,P<0.001)。结论血浆前清蛋白水平可反映重症MPP的严重程度,提示血浆前清蛋白水平有可能成为预警重症MPP进展的客观指标之一。
王程毅刘光华刘光华王世彪
关键词:儿童生物标志物前清蛋白
非疫区儿童布氏菌病临床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非疫区儿童布氏菌病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以提高认识,更好预防和治疗该病。方法报道非疫区儿童布氏菌病1例,并结合国内近20年来已报道的16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69例患儿大多数系患儿通过接触病畜(羊),进食未经充分烹饪羊肉(涮、烤)及饮用生乳而被感染发病,6例无明确羊、牛等接触史,1例系饮用污染的母乳。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162例(95.6%),关节疼痛55例(32.5%),多汗9l例(53.8%),呼吸道症状41例(24.3%),消化道症状40例(23.7%),肝脾肿大72例(42.6%)。实验室检查发现贫血34例(20.1%),白细胞减少11例(6.5%),血小板减少7例(4.1%);38例患儿存在肝功能损害(22.5%),4例血培养阳性(2.4%),1例关节液培养阳性(0.6%),脑脊液检查:2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2%)。影像学检查:2例出现肺炎(1.2%),12例出现支气管炎(7.1%),1例发现胸腔积液(0.6%),1例发现腹腔积液(0.6%)。169例中,经治疗除4例外,其他均好转或痊愈。结论儿童布氏菌病累及多系统,症状多样,临床少见。最优化的治疗目前仍不明确,联合、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儿童布氏菌病是有效的。对于长期发热、关节痛、肝脾肿大的非疫区儿童患者,要警惕布氏菌病。
王程毅刘光华刘晖郑启安张晶晶
关键词:布氏菌病儿童
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小儿重症肺炎血气指标、炎症因子及肺泡灌洗液相关指标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对小儿重症肺炎血气指标、炎症因子及肺泡灌洗液相关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重症肺炎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传统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分别于机械通气前、通气1周后检测患儿的血气相关指标、相关炎症因子,以及肺泡灌洗液中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和巨噬细胞的水平。结果机械通气1周后,两组患儿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较机械通气前下降、动脉血氧分压(PaO_(2))较机械通气前上升,且观察组的PaCO_(2)低于对照组、PaO_(2)高于对照组(均P<0.05)。机械通气1周后,两组的碳酸氢根(HCO_(3)-)水平均较机械通气前下降(均P<0.05),但两组患儿的pH值以及HCO_(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械通气前及机械通气1周后,两组患儿肺泡灌洗液中的sTREM-1、巨噬细胞水平,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相比,传统潮气量的机械通气治疗更有利于重症肺炎患儿的氧合作用,且不会加重肺部炎症损伤。
汤荣宁张晶晶
关键词:小儿重症肺炎潮气量机械通气肺泡灌洗液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干扰素与利巴韦林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探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利巴韦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52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在给予布地奈德、异丙脱溴胺雾化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利巴韦林(0.1g/次)、重组人干扰素低剂量(2μg/kg·次)和高剂量(4μg/kg·次,均2次/d)。比较3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重组人干扰素低剂量组(54例)、高剂量组(47例)和利巴韦林组(51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6%和93.6%和78.4%,重组人干扰素低、高剂量组咳嗽、喘息和三凹征、肺部喘鸣音等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利巴韦林组缩短,不良反应少;利巴韦林组有皮疹、腹泻、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比利巴韦林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低剂量与高剂量疗效相似。
廖醒刘晖郑启安周有峰张晶晶陈伟莉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儿童雾化吸入利巴韦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