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 作品数:15 被引量:45 H指数:4 供职机构: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原矛头腹蛇咬伤继发患肢感染早期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原矛头腹蛇咬伤患者患肢感染风险的早期预测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四肢原矛头腹蛇咬伤住院患者108例,根据后期治疗期间是否继发感染分为感染组(23例)和非感染组(85例),对比两组临床特征及入院前血清指标,筛选出感染风险因素;通过联合所有上述方法中筛选出风险因素评分、同时根据蛇咬伤严重程度评分(snakebite severity scale,SSS)、外观评分构建预测模型,对比三种预测模型在两组患者中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估三种预测模型对原矛头腹蛇咬伤患者患肢感染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入院前血清指标中受伤时间、是否为手足指(趾)受伤、水肿评分、是否存在张力性水疱、是否存在皮下出血、入院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构建的三种预测模型得分救过,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过ROC曲线评估三种模型对蛇咬伤后后期感染风险的预测价值中,风险因素数的预测AUC值为0.830(95%CI:0.635~0.850),截断值2.5、敏感度0.870、特异度0.671,预测价值最佳。结论以风险因素数为标准的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蛇咬伤患者感染风险,风险因素数≥3分,提示感染风险大,可作为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依据,值得推广。 罗杰 罗杰 钟欣 吴豪杰 阙婉舒 阙婉舒关键词:蛇咬伤 新斯的明对百草枯中毒大鼠全身炎症反应和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对百草枯中毒大鼠全身炎症反应和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32)。NES组:腹腔注射百草枯(paraquat,PQ)溶液20 mg/kg后2 h腹腔注射新斯的明300μg/kg;PQ组:腹腔注射等量PQ溶液后2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00μg/kg;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PQ溶液腹腔注射。在6、24、72 h 3个时间点观察大鼠血清及肺组织TNF-α、IL-6、IL-10变化;分批处死大鼠进行肺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测量肺湿/干质量(W/D);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SOCS1、SOCS3 mRNA表达。结果 PQ染毒后,大鼠血清和肺组织TNF-α、IL-6、IL-10均显著升高,NES组在染毒后各时间点血清和肺组织TNF-α水平低于PQ组(P<0.05),在染毒后24、72 h血清及肺组织IL-6水平低于PQ组(P<0.05)。染毒后各时间点NES组IL-10水平高于PQ组(P<0.05)。染毒后72 h,病理学观察可见NES组大鼠肺损伤程度较PQ组轻。NES组24、72 h肺湿干质量比低于PQ组(P<0.05)。PQ染毒后各时间点SOCS1、SOCS3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NES组SOCS3 mRNA表达水平高于PQ组,但SOCS1 mRNA表达水平与PQ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斯的明能减轻PQ中毒大鼠的全身炎症反应和肺损伤程度。 吴燕燕 黄健 罗杰 陶杨 鲁力 赵金川 陈蓉 白伟志关键词:百草枯 中毒 肺损伤 基于缓解院内急诊拥挤现状的"急诊透视系统"介绍 目的:开发适用于急诊并能缓解急诊拥挤现状的互联网应用程序;方法:我院基于互联网+,运用java软件开发技术、高德地理位置服务技术、知识库自动匹配技术等开发了"急诊透视系统",通过管理端的提前匹配设置管理为急诊患者智能推荐... 罗杰 赵金川 艾山木 白伟志 熊丽 黄健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的开发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14 2019年 我国1986年开始使用120急救电话报警系统,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我国急救反应时间较长[1],第一目击者实施急救复苏率低等[2-4]。为之,基于移动互联网及视频通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即将到来的5G时代,我们开发了网络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以期能实现一键报警、自动定位、远程视频指导等功能,在提高院前急救各个环节效率的同时,也能远程指导第一目击者施救或报警者自救。本系统于2018年11月开始上线应用,现介绍如下。 蔡平军 许毅 钟淼 黄志刚 白伟志 罗杰 赵谕 王涛 黄健 马渝关键词:120急救 报警系统 视频 急救电话 身体健康 生命安全 降钙素原指导蛇咬伤患者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指导蛇咬伤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414例蛇咬伤患者在传统标准(A组)和PCT指导下(B组)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其中A组197例,男性124例,女性73例;平均年龄42.12岁;B组217例,男性152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44.43岁。分析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住院费用及患者在脓肿、局部组织坏死、脓毒症、截肢及死亡的发生率差等各项数据。结果 PCT组(B组)的蛇咬伤患者住院时间(5.74±1.94)d、使用抗菌药物112例(51.61%)、使用抗菌药物时间(4.14±1.01)d、住院费用(4192.18±2119.68)元,显著低于传统标准组(A组)的(6.32±2.77)d、132(67.01%)、(4.55±1.65)d、(4755.23±2579.3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肢体脓肿、局部组织坏死、脓毒症、截肢及死亡的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蛇咬伤患者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使用,既能有效控制感染,又能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使用天数。 罗杰 黄健关键词:蛇咬伤 降钙素原 抗菌药物 非接触式生理参数测量用于远程急诊分诊的可行性研究 2024年 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患者危重症及轻症的就诊特征,评估非接触式生理测量及远程预检分诊的准确性,探讨远程协助患者就诊的可行性方法。方法 纳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22年6月1日至10月31日急诊科就诊的419例患者。根据急诊预检分诊结果分为危重症组(221例)和轻症组(198例),比较2组患者就诊信息特征的差异;用手机应用程序非接触式测量心率和呼吸频率参数,与接触式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评估非接触式测量心率及呼吸频率的准确性;与急诊科现场预检分诊分级比较,评估远程预检分诊分级的准确性。结果 轻症组患者中18~<45岁者明显高于危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组患者中意识状态为“对声音刺激有反应”和“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者均明显高于轻症组,轻症组患者多为“意识清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组患者主诉为“胸痛、意识障碍、便血”者均明显高于轻症组,轻症组患者以“关节痛”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排前3位既往史均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危重症组患者既往有肿瘤、消化道出血病史者均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接触式测量心率与接触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接触式测量呼吸频率与接触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预检分诊的危重症患者明显高于远程预检分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接触式测量的心率、呼吸频率准确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结合急诊患者的就诊信息特征,远程急诊预检分诊的可靠性将会逐步提高。 夏梦 赵金川 江南 罗杰 黄健关键词:预检分诊 远程医疗 烙铁头蛇咬伤患者不同时间段行切开引流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分析烙铁头蛇咬伤不同时间段切开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9年3月-2019年10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科收治的四肢烙铁头蛇咬伤并出现肢体肿胀患者9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及治疗后1d血小板计数、肢体肿... 罗杰 何杨俊 赵金川 杨树青关键词:蛇咬伤 切开引流 中毒 “急诊透视系统”缓解院内急诊拥挤的应用 被引量:2 2021年 院内急诊是急救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核心环节,其拥挤状况对医疗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具有重大影响[1],已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各国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急诊拥挤后将导致医疗质量下降、不良事件增加、患者满意度下降、医院应急救援能力下降等严重后果[3]。尽管急诊预检分诊与分级诊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分配急诊拥挤情况下的急诊资源,但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急诊拥挤的问题。 罗杰 艾山木 赵金川 白伟志 熊丽 阙婉舒 黄健关键词:院内急诊 急诊预检分诊 急救服务 EMSS 早期qSOFA评分联合血清学指标预测脓毒症感染源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qSOFA)评分联合血清学指标预测脓毒症患者感染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48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源不同分为两组:肺部感染组(46例)和肺外感染组(102例),肺外感染组包括泌尿系统(32例),肠道(18例),腹膜炎(22例),肝胆系统(21例),其他(9例),肺外感染以腹腔内感染为主。统计两组入院时首次qSOFA评分和血清学指标,比较两组间qSOFA评分和血清学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及联合检测对感染源的预测价值。结果:肺部感染组和肺外感染组的qSOF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qSOFA评分≥2是预测肺源性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在血清学指标中,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介素-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血小板计数和D-二聚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单核细胞计数(monocyte count,MONO)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和肺外感染组PCT的中位数分别是18.38(2.42,51.53)ng/mL和44.22(12.49,103.15)ng/mL,PCT明显升高是预测肺外脓毒症的危险因素;MONO的中位数分别是0.29(0.11,0.64)×10^(9)/L和0.50(0.22,0.87)×10^(9)/L,MONO明显降低是肺部感染的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qSOFA评分、PCT、MONO及三项联合检测对肺部感染和肺外感染的评估概率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573(95%CI:0.476~0.671)、0.34(95%CI:0.244~0.436)、0.392(95%CI:0.292~0.491)、0.713(95%CI:0.622~0.803),单一指标中qSOFA评分预测价值最高,但所有单一指标AUC均低于联合预测。结论:早期qSOFA评分联合PCT和MONO对脓毒症患者感染源的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胡红玲 周法庭 罗杰 马渝 艾山木关键词:脓毒症 降钙素原 单核细胞计数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2025年 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C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最终引起患者死亡。据报道欧美成年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患者发病率为0.3%~0.9%,经心肺复苏后35%~44%的患者可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出院生存率为7%~26%^([1-5])。 周法庭 马渝 赵金川 熊丽 何杨俊 沈一鸣 罗杰 朱晓丹 艾山木关键词:心脏泵血功能 动脉搏动 心肺复苏后 心脏骤停 昏迷患者 I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