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卒中
  • 3篇卒中后
  • 2篇电刺激
  • 2篇血管
  • 2篇直流电刺激
  • 2篇偏瘫
  • 2篇脑卒中
  • 2篇脑卒中后
  • 2篇痉挛
  • 1篇单侧
  • 1篇单侧空间忽略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干预
  • 1篇性病
  • 1篇血管痉挛
  • 1篇血管舒张
  • 1篇血管舒张药
  • 1篇血清
  • 1篇血清VEGF
  • 1篇血栓

机构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易琼
  • 4篇孙文琳
  • 2篇祁玉军
  • 1篇方大钊
  • 1篇孟德钎
  • 1篇钱苏
  • 1篇沈娟

传媒

  • 1篇北京医学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 1篇康复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PSD患者9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进行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心理干预的同时配合tDCS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神经递质[多巴胺(dopamine,DA)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及不同时点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观察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DA和5-HT含量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DA和5-H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95.26±20.16)ng/ml比(173.56±19.64)ng/ml,(153.51±18.39)ng/ml比(133.95±16.5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周和4周后的HAMD评分为(17.46±3.05)分和(14.24±2.3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9.60±3.29)分和(17.43±3.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和4周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10.03±1.84)分和(7.53±1.75)分比(14.20±2.35)分],且低于对照组[(12.94±2.09)分,(12.43±2.8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2例出现麻木感,1例出现刺痛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对照组未发生不良反应(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心理干预能提高PS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神经递质含量,降低抑郁程度,改善神经损伤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王燕易琼沈娟钱苏
关键词:心理干预疗效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清VEGF、NSE水平及脑血管痉挛的影响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 EPO)对血清血管内皮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8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r-Hu EP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VEGF、NSE、S100B蛋白(S-100B)水平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变化,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患者脑血流,统计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两组NSE、VEGF、S-100B水平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血流速率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两组GCS、GOS评分均上升,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采用r-Hu EPO干预,可下调NSE、VEGF、S-100β蛋白表达,减轻脑血管损伤程度,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易琼孙文琳方大钊
关键词:颅脑损伤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脑血管痉挛
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分别注射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及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及心肌酶学指标[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SOD、MPO、MDA、hs-CRP、LDH、CK-MB、cTnI、NIHSS评分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仅观察组SO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MPO、MDA、hs-CRP、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LDH、CKMB、cTnI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对照组的升高较观察组明显(P〈0.05)。【结论】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灌注损伤患者的心肌及神经功能缺损有确切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反应、减轻炎症反应及抑制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有关。
卢婷易琼
关键词:急性病血栓溶解疗法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高压氧疗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11
2022年
背景研究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能有效改善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但临床上对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高压氧疗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临床效果尚不明确。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高压氧疗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21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高压氧疗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高压氧疗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画钟实验、线段等分实验(LBT)及Albert线段划消实验评分,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联合组患者画钟实验、LBT及线段划消实验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患者画钟实验、LBT及线段划消实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联合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MMSE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高压氧疗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可提高其临床疗效,促进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认知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易琼孙文琳祁玉军
关键词:卒中单侧空间忽略高压氧疗
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脊髓不同节段损伤(SCI)进行脊髓损伤后康复治疗起始时间达到康复目标出现的并发症、残损分级变化、所需时间等指标变化。方法选择脊髓不同节段损伤病例120例,按损伤至入组时间的不同分组,分为术后组(n=62)、延迟组(n=58),比较术后组与延迟组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所需的康复时间、残损分级指标的变化,发生肺部感染、下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组的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所需康复时间显著短于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着损伤平面的增高,脊髓损伤所需康复时间越长。术后组的脊髓损伤残损分级指标变化与延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组发生肺部感染、下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随着脊髓损伤平面的增高,康复所需时间逐渐延长。早期康复干预可缩短康复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祁玉军孙文琳孟德钎易琼申晓文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
不同运动贴扎治疗偏瘫痉挛期肩痛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运动贴扎法治疗偏瘫痉挛期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康复医学科12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采用三角肌与前锯肌运动贴扎措施(常规方法),治疗组采用冈上肌、菱形肌与上斜方肌运动贴扎方法(新型方法),疗程均为1个月。空白组不予运动贴扎干预。结果:治疗1个月后,在VAS评分方面,对照组改善(3.4±0.2)分,治疗组改善(4.9±0.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无痛PROM方面,对照组改善幅度(23±0.8)°,治疗组改善幅度(42±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疼痛与活动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无痛PROM改善幅度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而上肢FMA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贴扎方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疼痛、无痛被动关节活动度范围,该方法对偏瘫痉挛期肩痛的功能改善具有更好的辅助作用。但是贴扎治疗对单纯软组织支持短暂不持久,稳定性欠缺,可能远期效果不佳;痉挛期肢体肌张力持续增高,肌力增长缓慢,短时间内采用贴扎与训练对上肢运动功能和肌张力改善较少。
孙文琳易琼陆敏韩雨刘洋申晓文许光旭
关键词:偏瘫痉挛期肩痛
rTMS联合臀中肌促通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和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臀中肌促通联合治疗老年脑卒中后偏瘫的效果,分析对步态、平衡能力和肢体功能的影响,为治疗该病症提供方法。方法选择2022年10月—2024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rTMS组和促通组,每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支持治疗与康复训练,rTMS组给予rTMS治疗,促通组在rTMS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臀中肌反复促通。比较2组治疗前后步态、躯干能力[采用中文版躯干损伤量表(TIS)评估]、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评估表(FMA)评估]、平衡能力[采用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伯格平衡量表(BBS)评估及坐位与站立位平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最大血流速度(PSV)、血流量(BF)]。结果治疗后,2组步速、步频、患肢健肢步长比和患肢健肢支撑时间比同组治疗前增加(P<0.05),步态周期时间和步宽较治疗前减少(P<0.05),促通组和rT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IS各分量表评分及总分、FMA中上肢运动和下肢运动和总评分、Tinetti评分、BBS评分及患侧上肢肱静脉PSV、BF和下肢股总静脉PSV、BF较同组治疗前增加(P<0.05),重心摆动平均速度、重心移动轨迹和重心单位面积移动轨迹长度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促通组和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联合臀中肌促通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与平衡能力,增加下肢静脉血流,促进躯干与肢体功能恢复。
刘欣荣易琼
关键词:老年脑卒中偏瘫重复经颅磁刺激肢体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