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索妮
- 作品数:13 被引量:58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恶性心包积液心包腔灌注治疗进展
- 2023年
- 恶性心包积液(MPCE)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关于MPCE的治疗以心包腔穿刺引流联合心包腔药物灌注为主。心包腔灌注治疗药物种类繁多,既包括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也包括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生物制剂、中成药注射液等。其中,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和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等治疗MPCE疗效显著,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成药注射液以及其他疗法在MPCE中也具有一定治疗作用。未来深入研究这些药物在MPCE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彭飞郑琪白杰呼延卓雅李索妮廖子君
- 关键词:恶性心包积液
- 《陕西省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要点解读被引量:1
- 2023年
- 《陕西省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是目前国内系统论述恶性浆膜腔积液诊疗的共识,共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了国内外恶性浆膜腔积液治疗现状,比较了国内外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不同理念;第2部分着重论述恶性浆膜腔积液的诊断,特别强调了积液脱落细胞学或浆膜组织活检对于诊断的重要性;第3部分介绍恶性浆膜腔积液的治疗,对于大量积液患者推荐局部灌注治疗结合全身性系统治疗,同时对不同的灌注方式、灌注药物进行了介绍。对于灌注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特殊类型浆膜腔积液,共识也提供了相应的处理方案,还涉及了体外热循环灌注化疗技术的应用。总体而言,共识全面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兼顾了中国基层医院的医疗实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文章对其要点进行解读。
- 郑琪白杰李索妮张彦兵马婕群廖子君
- 关键词:恶性浆膜腔积液
- 以头皮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胆囊癌:个案报道与文献回顾
- 2023年
- 胆囊癌皮肤转移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而头皮转移更是极为罕见, 目前已发表的文献报道仅有6例。本文记录了1例59岁男性患者以头皮结节就诊, 经过全面检查后诊断为胆囊癌头皮转移、多发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和腹腔积液。患者接受了包括静脉化疗、腹腔灌注化疗及最佳支持治疗, 最终生存期为3个月。这是目前文献报道的第3例以头皮转移作为首发症状的胆囊癌患者。
- 郑琪李倩赵征廖子君李索妮
- 关键词:胆囊癌皮肤转移头皮
-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进展被引量:19
- 2014年
-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ER、PR、HER2受体均阴性的乳腺癌,是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乳腺癌亚型,与基底细胞样乳腺癌有较高的一致性。众所周知ER、PR、HER2的表达是目前临床乳腺癌治疗的靶点,但TNBC患者因为缺少这些靶点,不能从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中获益,导致了其预后差、复发转移率高、死亡率高,也因此成为近几年乳腺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对TNBC治疗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李索妮姚煜南克俊
-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
- 吉非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晚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晚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间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晚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0. 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 5%,疾病控制率为80. 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 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转氨酶增高、脱发以及头晕头痛等不良发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皮疹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吉非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治疗老年晚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春燕李索妮翟阳
- 关键词:老年吉非替尼吉西他滨
-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研究进展
- 2023年
-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ICIs)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NSCLC的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后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但只有部分NSCLC患者能从ICIs治疗中获益,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出能够预测ICIs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为临床优势人群的筛选提供依据。肿瘤程序性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是免疫治疗中最早进行探索的指标,对于免疫治疗的疗效展现出一定的预测作用,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他生物标志物也展现出一定的预测作用,例如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 TMB)、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微卫星不稳定/错配基因修复(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smatch repair, MSI/MMR)、肠道微生物群等。本文就不同指标在NSCLC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价值展开探讨。
- 张科宇李索妮郑琪孙尚莹高芝兰赵征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
- 阿瑞匹坦解救治疗45例暴发性化疗诱导恶心呕吐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 2023年
- 目的 探索阿瑞匹坦解救治疗45例暴发性化疗诱导恶心呕吐(CINV)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陕西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接受阿瑞匹坦用于化疗止吐的病例,筛选其中暴发性CINV病例45例进行分析.所有的患者化疗前均使用包含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和地塞米松在内的二联止吐方案,化疗后0~120 h出现了Ⅱ~Ⅲ级暴发性CINV.首先给予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或苯海拉明,当恶心呕吐症状稍减轻,不影响口服药物时,给予口服阿瑞匹坦(第1日口服125 mg,第2和3日均口服80 mg)解救治疗,详细记录用药后72h内消化道反应,评价疗效,统计分析暴发性CINV的缓解率与一系列临床因素间的关系.结果 阿瑞匹坦解救治疗的总体缓解率为91.1%(41/45)、完全缓解率为15.6%(7/45)、部分缓解率为75.6%(34/45)、无反应率为8.9%(4/45),不良反应轻微且可耐受.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暴发性CINV的缓解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化疗史、化疗方案的致吐风险及患者体能状态评分等临床因素不相关(P>0.05).结论 阿瑞匹坦解救治疗暴发性CINV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 郑琪周菁张彦兵马婕群翟阳李索妮廖子君
- 关键词:解救治疗化疗
- 吉西他滨靶向HGF/cMET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和机制.方法A549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吉西他滨(0,25,50,75 nmol/L)作用24,48,72,96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将50 nmol/L的吉西他滨加入A549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吉西他滨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吉西他滨50 nmol/L组、肝细胞生长因子(50μg/L)组和吉西他滨(50 nmol/L)联合肝细胞生长因子(50μg/L)组,各组分别加入不同的药物,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cMET蛋白和cME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549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吉西他滨分别处理24,48,72,96 h,与0 nmol/L相比,25 nmol/L吉西他滨处理后细胞增殖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50 nmol/L和75 nmol/L吉西他滨处理后的细胞增殖活力明显下降(P<0.05),但50 nmol/L与75 nmol/L吉西他滨处理后细胞增殖活力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50 nmol/L吉西他滨组的G1/G0期细胞比例轻度下降(P>0.05),而S期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0.05),G2期细胞比例轻度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50 nmol/L吉西他滨组无论是早期凋亡细胞比例还是晚期凋亡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5),肝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升高(P<0.05),吉西他滨联合肝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单独吉西他滨组升高,低于单独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组p-cMET蛋白水平明显下降(0.4512±0.1109 vs 0.1076±0.0082,P<0.05),肝细胞生长因子组p-cMET蛋白水平显著升高(0.4512±0.1109 vs 0.7835±0.1206,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组和肝细胞生长因子组的cMET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吉西他滨可通过下调HGF/cMET通路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 郑琪廖子君马婕群张彦兵李索妮李倩李倩
- 关键词:吉西他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细胞侵袭
- 上皮样肉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3年
- 上皮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组织起源未定的软组织恶性肿瘤。本病发病率很低,在软组织肉瘤中发生率小于1%,查阅近几十年的中外文文献,大部分为个案报道,很少有大宗病例分析,也正是由于其发病率很低,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其认识欠缺,导致误诊误治非常常见,本文将对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等特点做一综述,旨在提高人们对上皮样肉瘤的认识。
- 李索妮姚煜南克俊
- 关键词:上皮样肉瘤
- 回盲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及文献综述被引量:1
- 2018年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由分化的梭形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含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结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的一种间叶性肿瘤[1]。其生物学行为多表现为低度恶性或交界性特点,部分病例出现复发,极少数病例出现转移,有数据表明复发率约为23%-27%[2],转移率约为1%[3]。因生物学行为属低度恶性,且极少出现转移,临床上术后常定期复查观察。但本例患者病情快速进展。本病目前缺乏标准治疗手段,对于出现转移患者治疗手段欠缺或认识不足导致生存期较短,故而报道以期引起重视。1 病例报告患者,女,41岁,因全腹疼痛,脐周为著,伴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伴发热、盗汗,无明显腹泻、便血及里急后重等不适于府谷县人民医院就诊,行肠镜检查结果提示:回盲部隆起性病变,性质待定。CT检查提示:回盲部肠管管壁不规则增厚,管壁变窄,考虑肿瘤性病变;肝胆胰脾及双肾未见明显异常;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少量盆腔积液。完善上述检查后于府谷县人民医院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大体标本描述:于回盲部可见一隆起肿物,体积约3.0 cm×3.0 cm×2.0 cm。术后病理提示:回盲部间质细胞肿瘤侵及肌层达浆膜层;两端切缘未见瘤细胞;肠系膜淋巴结4枚呈反应性增生;慢性阑尾炎。病理切片于我院会诊,结果提示:“回盲部”根据片内结构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免疫组化:CKpan(+)、CD34(-)、Dog-1(-)、SMA(灶+)、des(灶+)、S-100(-)、Ki-67(20%)、CD117(-)、ALK(-)、P53(+)。术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术后1月于我院复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结果均正常。CT检查结果提示:①左肺下叶炎症,纵隔小结节影,建议定期复查;②“回盲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局部肠管壁及腹壁略厚,脂肪肝;③盆腔
- 李索妮陆建荣高红变廖子君郑琪李春燕
- 关键词: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回盲部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