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晓飞
-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 华北典型城市PM2.5中碳质气溶胶的季节变化与组成特征被引量:9
- 2016年
-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华北典型城市——河南新乡市市区采集4个季节大气PM_(2.5)样品,每个季节连续采样1个月,共获得样品124个。用热-光透射法(TOT)分析了PM_(2.5)中的碳质气溶胶组成,并用核磁共振(^(13)C-NMR)的方法测定了碳组分结构。采样期间PM_(2.5)、OC和EC的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8±123)、(28.5±20.5)和(5.08±4.46)μg·m^(-3)。其中4个季节的TC与PM_(2.5)质量浓度高度相关,显示碳质气溶胶是新乡PM_(2.5)的重要组分,其季节平均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OC/EC比值在2.78~16.20之间,平均值为6.33,说明新乡碳质气溶胶来源具有多样性。不同季节OC/EC比值的变化范围也有不同,其中春季变化范围最小,说明污染源相对比较稳定;冬季变化范围最大,最低值为2.78,最高值为16.2,显示了生物质燃烧贡献的重要性。核磁共振结果显示新乡市碳质组分的主要成分为烷基碳、羟基碳、烷基取代的芳香碳和芳烃或者酚醛树脂类碳。秋季羧酸类碳和氧取代芳烃或者酚醛树脂类碳明显增加,显示了生物质燃烧对城市秋季大气碳质气溶胶贡献的重要性;冬季羟基化合物增加主要来源于室内生物质燃烧;春季芳香类化合物增加,可能为汽车尾气排放源;夏季烷烃类碳明显增加,与植物生长和气候有关。
- 申铠君张向云刘頔耿晓飞孙剑辉李军张干
- 关键词:PM2.5碳质气溶胶核磁共振
- 南海与东印度洋热带海洋碳质气溶胶的的地球化学研究
- 热带海洋气溶胶在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气象、气候和大气化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尽管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9%,但是陆地大气输入是海洋气溶胶的重要来源,是影响海洋碳质气溶胶的负荷、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
- 耿晓飞
- 关键词:黑碳大气沉降东印度洋
- 文献传递
- 水体溶解态黑碳的分子标志物苯多羧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法是定量水体中溶解态黑碳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部分苯多羧酸,尤其是硝基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的缺失,采用该方法定量溶解态黑碳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文通过已有的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和定量 9 种缺少商业化标准品苯多羧酸的分析方法。并首次将菲-D10 作为溶解态黑碳的替代物,指示苯多羧酸法定量溶解态黑碳过程中的损失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RSD=10.34%),方法检出限为 0.67~5.38 ng/L。本文采用该方法分析了大亚湾表层水体溶解态黑碳的分布特征,其浓度范围为 30.38~46.19 μg/L,平均值为(38.93±6.17)μg/L,空间分布表现为从湾内到外海递减的趋势。
- 怡欣钟广财孙悦耿晓飞莫扬之李可昌李可昌
- 关键词: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