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光
- 作品数:10 被引量:235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良性占位的发病率及其特点:基于3945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28
- 2019年
-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发病率,以普通人群为对照,分析其高发的风险因素及其与小肝癌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南方医院肝脏中心就诊的17 721例CHB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与同期在南方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常规体检的21629例普通人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普通人群相比,CHB患者的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硬化结节发病率更高,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发病率更低(分别为11.8%vs 8.7%、8.2%vs 1.6%、20.6%vs 2.4%、0.006%vs 0.042%,均P<0.05),肝细胞腺瘤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囊肿和肝硬化结节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01);肝血管瘤的发病率在30~49岁患者中最高,无性别差异(P>0.05)。肝脏良性占位的超声表现多为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肝血管瘤常为高回声(83.32%,1579/1895),与小肝癌相比,它的四周与内部血流信号较少,固有动脉流速更低,门静脉流速更高;肝硬化结节多为强、弱混合回声(79.60%,7637/9595),结节内部和周边无血流信号,当其体积增大,伴内部回声发生不均匀改变时,提示恶变概率升高;肝囊肿常表现为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结论CHB患者较普通人群更易发生肝囊肿、肝血管瘤和肝硬化结节;其发病率与年龄、性别相关。本研究总结的肝脏良、恶性占位,特别是肝硬化结节的超声声学和血流学特征,能够为早期识别肝脏占位的性质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
- 任彦瑜袁国盛周宇辰胡承光刘俊维Muhammad Ikram ANWAR唐淬蓉李园于文轩周元平戴琳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
- 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96周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34
- 2016年
-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具有协同治疗作用、促进CHB肝纤维化逆转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 2010年6月~2015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接受抗病毒治疗的CHB肝纤维化患者197例构成随访队列,按年龄、性别、LSM配对后分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下简称A组,n=98例)和单用恩替卡韦治疗组(以下简称B组,n=99例),每12周随访1次。检测两组患者HBV DNA定量、血清学指标、血生化指标,肝脏硬度值(LSM)采用Fibro Scan检测,并转换为Metavir分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LSM均明显降低(P〈0.05),A组与B组Metavir分级下降中位时间分别为72周、96周,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A组和B组ALT复常中位时间分别为12周、24周,AST复常中位时间分别为24周、3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两组HBV DNA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能进一步改善CHB肝纤维化患者的总体疗效;对CHB肝纤维化具有协同治疗效应;复方鳖甲软肝片尚具有独立的护肝降酶作用。
- 杨年欢袁国盛周宇辰刘俊维黄华萍胡承光熊玲李园周福元杨淑玲周元平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恩替卡韦复方鳖甲软肝片
-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引发的精神心理异常率及干预治疗效果分析
- 胡承光袁国盛黄华萍刘俊维周宇辰李园熊玲谭文娟任彦瑜苏梅蕾周元平
- 抗病毒联合抗肝纤维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降低肝细胞癌发生:144周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22
- 2019年
- 目的比较不同抗病毒和抗肝纤维化联合方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疗效、安全性及肝细胞癌(HCC)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6月~2018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CHB肝纤维化患者840例构成随访队列。性别、年龄(相差≤5岁)、HBeAg状态、肝脏硬度值测定(LSM)基本匹配后按1∶1分别进入3个队列的单用抗病毒药组(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及阿德福韦酯3个抗病毒药,为对照组)和联合用药组(3个抗病毒药分别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联合,为观察组)。比较3个队列6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HBVDNA累积转阴率、丙氨酸转氨酶复常率、肝纤维化逆转程度及HCC的发生率等。结果随访满144周纳入分析的病例共749例。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与基线时比较,6组患者的HBVDNA累积转阴率均逐渐增加(均P<0.001);丙氨酸转氨酶复常率也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均P<0.001)。联合用药组均比单用药组显示出更好的逆转肝纤维化效果(χ^2ETV队列=11.345,χ^2TDF队列=10.160,χ^2ADV队列=6.358,均P<0.05)。观察到144周访视点,单用恩替卡韦组、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单用阿德福韦酯组以及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的HCC发生率分别为2.2%、1.7%、1.7%、3.3%,替诺福韦酯队列的2组均无HCC病例发生,各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6.813,P=0.138);与文献报道的未抗病毒治疗的CHB随访3年7.2%的HCC发生率比较,本研究3年积累HCC发生率(1.3%,P<0.05)明显较低。结论抗病毒联合抗纤维化治疗能有效逆转CHB-肝纤维化,降低HCC发生率;替诺福韦酯可能在降低HCC发生方面更有优势。
- 周宇辰胡承光袁国盛刘俊维任彦瑜唐淬蓉杨淑玲戴琳李园杨定华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抗病毒抗纤维化
-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时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一项随访5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阐明乙型肝炎肝硬化(CHB-Cir)合并2型糖尿病(T2DM)时发生肝细胞癌(HCC)的风险及其协同因素。方法以2010年6月~2019年6月在南方医院肝病中心随访的CHB-Cir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性别、年龄、HBeAg状态、HBV DNA水平基本匹配后,构成CHB-Cir合并T2DM队列(观察组)和CHB-Cir无T2DM队列(对照组),半年随访1次。取已完成2年或以上随访且数据完整的病例纳入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HCC累积发生率;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HB-Cir合并T2DM时发生HCC的风险及其协同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467例研究对象平均随访时间为4.4±1.62年。观察组(n=203)和对照组(n=264)新发HCC病例分别为69例和48例,观察组HCC发病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HCC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相对危险度为2.096(P<0.01)。调整年龄(≥40岁)、肝癌家族史、既往抗病毒治疗、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因素后,T2DM仍是CHB-Cir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结论T2DM是HCC的独立危险因素;CHB-Cir患者合并T2DM时HCC的发生风险增加2倍左右,提示及早控制糖尿病对降低CHB-Cir患者发生HCC的风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唐淬蓉胡承光周宇辰宋杨达李孟廖敏君孙家润钟春秀周琳林志昭周元平
- 关键词:肝硬化肝细胞癌队列研究
- 索非布韦联合雷迪帕韦或达卡他韦治疗中国广东地区1b和6a亚型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 胡承光刘俊维袁国盛黄华萍任彦瑜胡晓云许雅周福元李园李义平周元平
- 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发的精神心理异常及干预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分析长效干扰素(Peg 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引发的精神心理异常发生率,评估艾司西酞普兰和阿普唑仑干预对PegIFN所致抑郁和焦虑症状的疗效。方法 165例接受PegIFN治疗的CHB患者,治疗12周后,使用抑郁筛查量表(PHQ-9)和焦虑筛查量表(GAD-7)对其进行精神心理学评估;对筛选出的中重度抑郁和中重度焦虑的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或阿普唑仑干预,分别于干预用药后第2、4、8周随访抑郁和焦虑症状的缓解程度,评估艾司西酞普兰和阿普唑仑分别对抑郁和焦虑的治疗效果。结果经量表检出并由精神科医师确认,37例为中重度抑郁,发生率为22.4%;31例为中重度焦虑,发生率为18.8%;其中,合并中重度抑郁和中重度焦虑的有17例,发生率为10.3%。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和焦虑均有较好疗效(P=0.000),阿普唑仑对焦虑效果显著(P=0.001),但对抑郁效果不明显(P=0.904);在焦虑的改善方面,阿普唑仑比艾司西酞普兰疗效要好(t=-3.198,P=0.010)。结论 Peg IFN引发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在我国CHB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应注意精神心理异常的评估;及时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或者阿普唑仑对Peg IFN引发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可明显提高患者接受PegIFN治疗的依从性。
- 胡承光袁国盛黄华萍刘俊维周宇辰任彦瑜李园谭文娟苏梅蕾周元平
- 关键词:长效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精神心理异常干预治疗
- 广州地区7075例流感样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3
- 2019年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流感样病例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流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的流感样病例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流感的不同病毒型别、流行的时间分布、易感人群性别和年龄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收集流感样症状和体征的患者7 075例,其中确诊为流感1 307例(甲型流感486例,乙型流感821例),阳性率为18.47%。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为流行高峰期,流感病例显著高于其余月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226,P<0.001);流行高峰期间共确诊1 230例,其中甲型流感424例(34.47%),乙型流感806例(65.53%)。6~11岁的小学学龄儿童阳性率最高(31.31%),65岁以上的老年人阳性率最低(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351,P<0.001)。结论广州地区2017-2018年冬季流感流行以儿童高发,为甲型和乙型流感混合感染,但以乙型流感病毒株为主。应监测流感的流行趋势,及时发现变异株,以利于有效防控。
- 袁帅袁帅唐淬蓉胡承光胡承光刘俊维李园李园裘宇容周元平
- 关键词:流感病毒甲型流感乙型流感
- 降低AFP诊断阈值并联合检测DCP显著提高肝细胞癌的诊断率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评价甲胎蛋白(AFP)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HCC的患者75例和非HCC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同时检测血清AFP和DCP浓度,分别绘制AFP、DCP和二者联合检测时的ROC曲线,计算最佳诊断阈值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AFP及DCP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和0.882;当AFP诊断阈值降为22.6ng/mL时,诊断效能最佳(灵敏度为66.7%、特异性为88.7%);DCP诊断HCC的最适阈值为39.0mAU/mL,灵敏度为72.0%、特异性为94.3%;二者联合检测诊断HCC的灵敏度为77.3%、特异性为90.6%。结论DCP对于HC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降低AFP诊断阈值并联合DCP检测可显著提高对HCC的诊断率。
- 周宇辰袁国盛胡承光刘俊维任彦瑜唐淬蓉于乐成杨定华
- 关键词:肝细胞癌脱-Γ-羧基凝血酶原
- 术前超声造影组学模型预测肝细胞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风险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基于术前超声造影(CEUS)影像组学特征,建立肝细胞癌(HCC)B超引导下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模型,对其预测效能进行评价、验证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行消融术且术前1周内有CEUS和超声(US)检查的H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训练组91例,验证组40例。用MRIcroGL软件对整个肿瘤病灶进行勾画和分割,采用PyRadiomics分别提取CEUS和US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建立临床模型、US组学模型、CEUS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并评价各模型对HCC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临床特征中,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是HCC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EUS组学模型相较于US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训练组AUC 0.93 vs.0.81、0.93 vs.0.69,验证组AUC 0.74 vs.0.60、0.74 vs.0.67),表现出了更优的预测效能(P<0.05),与联合模型相比(训练组AUC 0.93 vs.0.95,验证组AUC 0.74 vs.0.63)预测效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于术前CEUS图像特征的组学模型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工具,对HCC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术前评估肿瘤复发风险以优化治疗策略,改善HCC患者预后。
- 李孟曾妮周宇辰辛洪杰宋杨达胡承光孙家润廖敏君赖倩微王莉慧周元平戴琳
- 关键词:肝细胞癌超声造影消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