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
- 作品数:7 被引量:77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学会临床科研基金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治疗高分期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治疗脾虚血瘀型高分期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9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4例。两组均口服替普瑞酮胶囊、叶酸片作为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治疗,对照组加用胃复春胶囊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胃镜病理变化,并进行OLGA及OLGIM分期评价,同时观察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胀、胃脘痛、嗳气、纳差、便溏、乏力等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慢性炎症、活动性等病理改变评分及总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OLGA分期及OLGIM分期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GⅠ、PGR显著高于对照组,PGⅡ及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EAI、HCT、FBI、ES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能显著减轻脾虚血瘀型高分期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胃蛋白酶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还能促进胃黏膜修复、缩小胃黏膜萎缩的程度和范围、改善胃黏膜病理状态及病理分期,达到延缓病程、降低癌变风险的目的。
- 陈洁王文丽钱赟达楼晓军徐瑾
- 关键词:四君子汤丹参饮脾虚血瘀型胃蛋白酶原血液流变学
- 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细胞炎性因子、糖脂代谢、同型半胱氨酸和瘦素水平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8
- 2019年
-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细胞炎性因子、糖脂代谢、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瘦素水平表达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用药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运动疗法、饮食控制及健康教育等。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晚餐前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服药开始至胎儿出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细胞炎性因子、Hcy和瘦素水平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餐后2 h血糖(2hPG)均低于治疗前(P<0. 05);观察组FPG、Hb A1c和2hPG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白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 05);观察组血清IL-6、CRP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血清Hcy和瘦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 05);观察组血清Hcy和瘦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巨大儿、羊水过多、早产和妊娠期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可减轻GDM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糖脂代谢,降低Hcy和瘦素水平,达到治疗效果。
- 徐瑾徐瑾
- 关键词:二甲双胍胰岛素细胞炎性因子糖脂代谢同型半胱氨酸瘦素
- 膈下逐瘀汤治疗中晚期肝癌精准TACE术后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对中晚期肝癌精准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功能损害和临床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精准TACE术后给予西药护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膈下逐瘀汤口服,观察2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前,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草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2组ALT、AST、TBil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第7、14、28天逐渐下降,且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第3、7、14、28天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14天AS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7、14天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发热、乏力、纳呆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能够保护TACE术后患者肝功能,降低术后不良反应,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
- 沈灵娜楼晓军刘军徐瑾
- 关键词:肝癌膈下逐瘀汤动脉化疗栓塞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
- 益气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气虚血瘀型肝硬化腹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法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24 h尿量、体质量、腹围及肝功能指标,记录2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5.56%(P<0.05)。治疗后,2组24 h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多(P<0.05),体质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腹围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试验组24 h尿量多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腹围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白蛋白(Alb)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ALT、AS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益气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肝硬化腹水,能明显增强利尿作用,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肝功能,且安全性高。
- 刘军沈灵娜徐瑾陈洁黄永宏刘超
-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法腹围
- 加味逍遥散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探究加味逍遥散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临床疗效,对其部分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丰富治疗方法。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20年11月30日医院收治符合纳入条件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68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研究组(84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加用加味逍遥散治疗,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胃镜积分、病理积分(包括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炎性)变化并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变化并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胃动素(MOT)、促胃液素(GAS)、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Ⅰ/PGⅡ变化并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临床症状胃脘痛、胸胁胀痛、嗳气泛酸、大便稀溏、口苦干积分变化并比较;完成治疗后进行不良反应比较。结果①治疗前两组胃镜积分、病理积分(包括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各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完成治疗后研究组以上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两组p-ERK、ER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研究组p-ERK、ERK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两组MOT、GAS、PGⅠ、PGⅠ/P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完成治疗后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前两组胃脘痛、胸胁胀痛、嗳气泛酸、大便稀溏、口苦干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以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完成治疗后研究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
- 刘军沈灵娜钱赟达徐瑾陈洁黄永宏
- 关键词:加味逍遥散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促胃液素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 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泻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5年
- 目前我国肝硬化特别是肝炎后肝硬化患病率较高,在这些肝硬化患者中腹泻的发生率相当高,由于腹泻引起患者水电解质紊乱、蛋白丢失、肠道菌群紊乱,加重肝损导致肝性脑病发生,直接影响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目前西医主要以补充肠道益生菌治疗为主,但容易复发,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
- 刘军陈洁姚飞周明生徐瑾
-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肝性脑病肠道菌群紊乱命门火衰
-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评价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以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为主要疗效指标,评价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98例NAFL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脱落4例、剔除9例(治疗组7例,对照组6例),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地中海饮食及中等量的运动),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穴位埋线,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针刺穴位但不埋线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血脂(TG、T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体质量指数(BMI)。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均可有效降低肝脏脂肪含量(P<0.01),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TG、TC、HOMA-IR、BMI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穴位埋线治疗NAFLD,可以降低肝脏脂肪含量、改善患者血脂指标、体质量指数,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 徐瑾刘超金华仙吴凤平高莉莉高月求
- 关键词:穴位埋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